既然是中位價,藥廠當然是找貴的地方來給價保局審核,然後訂出一個價錢
後來出現了grouping,就是不管你是什麼地方出的
只要是同類機轉的新藥,都是同一個價格
然後在每年藥價調查,根據廠商給醫院的折讓,逐漸下修健保價
等到藥品的專利期過後,學名藥出現,就已原廠藥的9折來計算
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地方可以玩
原廠藥拼命保護專利,學名藥希望快點上市
價差在醫學中心或較大的醫院,除了少數特殊藥品外、幾乎折讓都很大
而台廠的藥,甚至可以買一顆送你二顆以上,大家就可以知道藥品實際的成本有多少了
當然原廠會跟你說因為開發一個新藥的成本很高
國外的臨床研究醫療保險等原因
所以一定要收這個價格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
藥價中包括了原廠的毛利,約40~50%
行銷費用(辦活動、醫師國外研討會等),還有藥廠的高薪,跟國外買藥的成本(因為國外大多不在台灣設廠了,所以是向國外購買)
既然利潤這麼好
當然藥廠要想辦法要醫師開新藥囉
而醫師在互利的情況下
就儘量開原廠藥(因為開學名藥除非你是開業醫,自己本身是得不到好處的)
去享受原廠給的待遇
健保局希望藥價差藥控制在20%的合理利潤內
可是實際上藥價差都不只這個數
但是健保價有沒有調到這麼低呢?
當然是沒有
因為這牽涉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propofol wrote:
除非開藥的醫師敢拿藥商回扣, 否則這差價的實質上是被藥商跟醫院經營者賺走
這又錯了
醫院的經營者哪裡搞得到什麼大條回扣,真正大條的在『准許』使用這些藥的人手裡,管制才是黑$最大的問題。
舉個例子,有個血管疾病的藥一顆五十幾,全國好幾萬人在吃,這下專利過了,有個學名藥可以進入市場,他不用攤提研發和先期行銷的成本,卻可以拿到原先藥價錢的八折,怎麼算都划算。
不過這個藥要從出門到上架,得先經過好幾關,每一關都有人在重兵把守,這可是大肥肉,沒道理不咬一口。咬了這一口,醫院和藥商能有多少利益,這個.......很拼啦,沒有議價能力的小醫院一家一家倒掉是事實阿。
上回有個代表拱我提某個藥進某系統,當場我就跟他翻臉,這種背後牽涉的利益之大已經不是我們專業人士可以背負,沒有先知道前因後果,簽下去搞不好就是壞了人家幾千萬的一局棋阿,我可不想回家帶著槍子兒。
aries1025 wrote:
我想說的就是為甚麼儀器檢驗費用從來不砍 難道基層醫療機構VS大醫院 就該獨厚大醫院
PS:目前儀器單價真的很貴 在外開業醫師大多難下手買 也有曾經聽說好像也不准她們設立這種醫療器材
誰告訴你儀器檢驗費用不砍?
幾年前北部某醫學中心因為核磁共振的項目計價方式跟健保局起了糾紛,健保局就說他家溢報濫報,於是好幾個月的檢驗費用都不能申報,這件事那時搞得非常大。
誰說不能砍?砍得可兇了。
以 CT MRI 這種不便宜的檢查來說,醫學中心固然可以做得比較頻繁,但是也有限制 (這個限制老實說也蠻 XD 的),中型醫院連個 CT 都限制你三個月照一次,我就不知道那個腦外傷後延遲性腦出血的病人能不能照 CT,大概不能吧......
健保局這種只會單純數字管理的腦袋,用在醫業管理上是很危險的事。現在一個病人不能照斷層,他不能得到安心的回答,只要多跑兩個急診,這個省 CT 的錢就虧了,所以不能照 CT 反而很可能造成浪費。
還有上面有人說 MRI 一台五千塊,在各大醫院軍備競賽下,這種 1T 的機種已經不能買了, 1.5T 3T 的都是兩萬塊起跳的.....
aries1025 wrote:
儀器購買 會有回本的一天 那檢驗費用真的就跟剛買的時候
理想狀況下,是的,檢驗的儀器折舊攤提完就是淨賺。
但是這裡還有三個隱藏的成本樓主沒看到
1. 檢查儀器的競賽: 事實上一個新穎的儀器『通常』十五年後就落伍了,以 MRI 來說,八零年代的 T1/T2 到了 九0年代之後被 FLAIR 取代,之後又有 DWI/MRS 等新技術,而且都只有最新的儀器有,而每十年改版的醫療準則上面常常就會列舉最新的檢查,所以醫院不能不買來更新。
2. 儀器也是需要人操作的,舉例一台 MRI 需要三個全職技術人員和一個專屬主治醫師,這四個人的薪資加起來可能比攤提掉的成本還高『很多』,而且還攤提不掉,這也就是為何美國的放射報告改成傳送給印度醫師看,人事成本真的很高。
3.耗材和利息很重低,很多皮膚科和整外在這波金融風暴被掃到,就是因為儀器太貴啦,被利息拖垮。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