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台灣的教育制度,你贊成恢復能力分班嗎?

江譽鏐 wrote:
原來有人會認為會唸書...(恕刪)


讀書好不好跟做人成不成功毫無關係
有些人讀到台大畢業卻販毒,有人當起政治人物就貪污,這有比較好嗎?
班上考試滿分,卻欺善怕惡,這有比較好嗎?
但台灣教育卻還是在死讀書

反觀是一些唸書唸不怎麼好的個性卻很老實,雖然讀不好但願意受教,這種人我還比較向重。
人本教育應該是監督老師的情緒體罰,而不是只要打人就不對,現在這些家長跟人本過度溺愛,我想以後就知道自己犯下什麼大錯

日本曾經也因為90年代日本經濟蕭條出現了教育斷層,間接影響現在學生的水準,但至少日本政府正視問題,到最近幾年日本中小學生水準才有起步,但台灣呢?教育部一樣在當政治打手,東大還是世界前幾名高水準的大學,台大呢?
有人就有競爭,有競爭就要學習,
國外的好學校和好職位也是需要競爭來取得,不是國內如此,只是我們地小人又稠看來就比較辛苦,
君不見現在工作難找,為何如此,難道不是齊頭式平等造成的嗎?

想讀書的學生讓他學更深入的學習,
不想讀書的學生讓他學想學的東西,對整個社會的成本不是最經濟的嗎?

現在的教育是多"元",沒錢的小孩多可憐,以前還可以靠唸書來改善社會階層,現在……。

不要能力分班吧,再過幾年,可能就……嘍。
祝福大家。
態度分班比較實在
會考試不太表會做事
但是態度絕對是影響做人處事的最主要關鍵
學校要實施態度分班
把態度不好的全部集中集來
好好訓練
書讀不好至少做人還可以
我自己國中時就是念放牛班
上課隨便坐,想睡就趴下睡,老師比較不管秩序或好欺負的話,
該堂上課全班都在聊天,很吵,或是在吃東西,
接近中午的課堂上一定都有泡麵或涼麵的味道。
大部份老師當然還是會帶竹鞭來打手心,只有一兩個堅持不打學生的老師。
也有老師非常盡力在教,而且因材施鞭,每個人標準不同。
放牛班的硬體與師資當然完全比升學班爛,
升學班都是拿參考書在上課,而且每天強迫在學校念書到八點半才回家。
放牛班下午四五點就散了。

但是總歸念放牛班的那兩年真的很快樂,因為每天都沒什麼壓力,
學校好像是從國二分1次班,國三又分1次。
班上大概有十個人轉去"好班",我在國三也曾經被轉到"好班"去,
但是只讀了一個星期實在是水土不服,又回到原本的放牛班。

我在放牛班都考前三名,其實段考前也沒啥看書XD
每次都和好班的前三名一起上台領獎,好像是學校怕被別人知道有能力分班吧,作作樣子。

結果考高中時,題目幾乎完全不會寫,放牛班根本沒教那麼難的東西,
想當然爾,完全考爆了,只有私立高中(而且是中下等級的私立)可以讀,五專也考很爛。
但是高職聯考由於題目比較淺,也正好符合放牛班的教學內容,
我不算費力的就考上了縣裡的省立商職,學校與科系都算是高職第一志願。

如果當初我念的是升學班,一定都班上最後幾名,不但過的痛苦,
最後可能也考不上什麼好的學校。

由於國中的習慣,我高職念的不錯,都保持在班上前十名。
最後更順利的考上了技職體系第一志願的大學,在學業上算是鹹魚翻身了。

總之,我還是贊成能力分班,畢竟每個人適合接受的學習方式不同,
像我這種人就是不能被逼迫著念書,那反而不會有效果
其實這種能力分班方式我也滿贊同的
較優的會遇強則強
較差的就不用說了
可是現在分班制度會改嗎??
因該很難吧~~
kruskal wrote:
我自己國中時就是念放牛班

總之,我還是贊成能力分班,畢竟每個人適合接受的學習方式不同,

...(恕刪)

大大,小弟背景跟您寫的都一樣,只是還好一點啦,咱倆觀點相同唷。
neo02 wrote:
大大,小弟背景跟您寫...(恕刪)


只能說,你們被制約了。
有夢最美,妄想相隨
綜觀許多人的意見後
發現很多人心裡或多或少 都還是存有 職業的歧視
有一個朋友說 過去的教育至少還可以 改善社會階層
這一點其實就是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所在

在歐美國家 公立大學是廣設的 任何人想要入學 都可以提出申請
而一些頂尖大學大多都是私立的 而且學費貴的嚇人

台灣剛剛好相反
頂尖大學大部份都是公立的 而且學費較便宜
而學費較貴的私立的大學則是入學比容易
不論台灣的大專院校一共有多少間 公立大學的窄門 永遠都在那裡

所以台灣的教改不論如何改 對於學生的升學壓力都並沒有太大的改善
因為那些就像某些人的意見一樣
公立大學學費便宜 進去讀書後出來找個可以賺很多錢的工作 可以改善社會階層

但是改善社會階層 賺大錢 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嗎?
當然我也不能說不是
不過如果我們的義務教育 只是為了訓練每一個學生 如何在考大學時能拿一個好成績
學校的分班也都只用 學生是否可以在未來考到好學校來最評斷
那就全天下最可悲的一件事

有很多人說 如果不分班老師要怎麼教
資優生就應該獨立教學
不過好笑的是 在過去能力分班的精英教學制度下 台灣是培養了幾個享譽國際的優秀人才出來?
不就是培養了一個一個統一標準而且缺乏創造力的讀書機器

反觀歐美十二年的義務教育也沒什麼能力分班 也沒什麼精英教育
大學生的素質有比較差嗎?

台灣社會對於職業階層的歧視還有什麼事情都是以金錢作為衡量的標準
是造成教育目的被扭曲最大原因

義務教育的目的
是為了讓學生擁有在能夠在社會獨立生存所需的知識
是為了讓學生發展完整的人格
是為了讓學生從小認識自已 肯定自已
而不是只為了考一間好大學

就以我的弟弟做例子
國中不愛唸書被分到B段班 高中只考一個木柵高工 二技又考到東南工專
我想大家都知道 這些都不是什麼好學校
不過後來他突然發現自已的興趣是什麼
所以後來又考上台科大的碩士
今年他 台灣大學博士班 畢業

讀書這件是強求不來的
國中高中 不愛讀書成績不好 不代表這個學生資質不好
只是他們還沒有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是什麼
義務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找尋自已的興趣
而不是把這些人分到B段班 放牛班 然後放棄他們





beck5281 wrote:
綜觀許多人的意見後發...(恕刪)

嗯嗯~沒錯
培育學習興趣
比教出考試機器正確多了
免責聲明:我是開玩笑的,別認真。
個人認為所謂的因材施"教", 在台灣大家都認為只有念書

現在的小孩從小要學鋼琴學XXX技藝,是為了甚麼? 還不是為了升學

分數高低都沒有錯,有沒有心想念書都沒有錯,有的人打混不念書愛打架,但是我們又能確定他1年2年X年後不會突然醒了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努力向上的嗎?

能力分班沒有不好,但是是依甚麼"能力"來分班?

千年的科舉制度讓大家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台灣只要念書念得不好大家都看不起,這才是最根本需要改正的地方!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