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ant224 wrote:
就連格力都是先在廣東站穩腳步才發展去其他省市
你可以觀察一下格力成長的斜率,我一直都說那是要強大資本才有可能,不是光有技術就行
還有2001左右也是格力開始轉變的時機點,台灣就算那時合併了,時機上其實已經晚了
還有格力的成功有很多的因素,純就工廠管理來說,台灣類似行業有競爭力?
我跟東元電機有點接觸,以我認識的東元電機和格力比也太死氣沈沈了,這跟主導者有很大的關係,格力的管理和資源分配和東元相比如何?
當然大陸不是有很多類似格力這樣成功的企業,但台灣廠商從2000年後的表現也實在競爭力很差,很多是經營策略、管理、眼光、……等等造成的,一個成功的企業也是打倒很多同行來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你可以觀察一下格力...(恕刪)
格力最早也是幫松下、大金代工起家的
在1994年,格力代工的產品拿到了歐盟CE認證,並在國內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先在二三線城市練兵
2001年,中國加入WTO,空調市場進入戰國時代,各國業者相繼進入中國市場
在2001-2006年 格力雖然逐漸成為大廠,但其實歷程艱辛,除上述的品牌大戰外。以蘇寧、國美為首的大型家電零售一直給予格力必須降價的壓力,逼其開拓自營店,這也加大了格力的經營難度。
2001年剛好是所有品牌加入戰局的時候,中國國內廠商雖具一定規模但沒有到主宰的地步,他們自己也做的很艱辛。
2002年 聲 寶 公 司 目 前 與 大 陸 五 大 家 電 廠 商 進 行 策 略 聯 盟 , 並 已 與 TCL 王 牌 公 司 合 作 , 通 過 OEM 方 式 生 產 電 冰 箱 與 洗 衣 機 。 同 時 聲 寶 公 司 下 屬 的 瑞 智 精 密 公 司 與 TCL 合 資 成 立 TCL 瑞 智 公 司 , 生 產 壓 縮 機 , 預 計 今 年 下 半 年 投 產 。 東 元 電 機 公 司 也 通 過 OEM 方 式 在 東 莞 與 蘇 州 設 立 冰 箱 與 洗 衣 機 工 廠 。 大 同 公 司 已 將 家 電 與 重 電 機 等 產 業 轉 移 到 大 陸 與 東 南 亞 等 地 。 進 入 大 陸 較 早 的 燦 坤 電 器 公 司 採 用 台 灣 設 計 、 大 陸 生 產 與 全 球 行 銷 的 模 式 , 已 發 展 成 為 全 球 小 家 電 生 產 的 最 大 企 業 集 團 。
海峽兩岸兩家最大的家電集團青島海爾集團和台灣聲寶集團,今天在香港舉行簽約儀式,雙方將在代理銷售彼此産品、技術開發及投資等方面展開全方位互補性合作。
據介紹,這是兩岸在加入WTO後,首次的重量級企業合作。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未來的兩岸家電市場上,海爾與聲寶將利用各自的銷售渠道,互相代理與銷售對方的産品。此外,雙方還將在家電産品、IT資訊電子産品與通訊産品、電子零件與技術等方面,開展互補性合作,並結成策略聯盟,合作開展投資。
目前,海爾在全球已經擁有5.3萬個銷售點,而聲寶是在台灣已有40年曆史的老品牌。雙方都希望通過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同時雙方認為,這種合作不僅可以提升海爾與聲寶兩大集團在兩岸乃至全球家電市場的地位,而且可以帶動兩岸産業合作向更深入的層次發展。
新華社 2002-02-20
在2002年聲寶積極進入中國市場做強力代工,並透過海爾的通路進入中國市場銷售,但到目前都沒有下文,估計凶多吉少。
其實不只是台灣,日本白色家電業(冰箱、洗衣機、冷氣)在2008年之後也是兵敗如山倒,幾乎只剩下松下一家還具有競爭力。
反而是小咖的燦坤與艾美特逐漸變成小家電的王者..........
gallant224 wrote:
格力最早也是幫松下...(恕刪)
冷氣這一塊台灣廠商一直都太晚沒機會的
格力在1997年開始就站穩國內腳步了,製造和管理的能力開始不斷上升,2000年後從原本尋求日本技術沒有成果後開始自己投入研發,約2006開始也陸續展現成果
起碼冷氣這一塊,台灣廠商是沒有機會的
領導格力的董明珠可以說是個傳奇,由於制度的關係,她當管理者的薪資還遠小於她當業務賣空調
工廠的管理和很多公司治理的理念也是少數大陸企業能走出國門的
家電這一塊,起碼空調和冰箱上,台灣大概算出局了
台灣內部資訊相當的封閉,對大陸一些真正有競爭力的廠商和品牌認識不足
日本松下算是真正有守住日本家電的成果,但在政府主導吸收國內廠商下,也花費了很長時間調整,能守住現在位置就不錯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冷氣這一塊台灣廠商...(恕刪)
我不這麼認為
壓縮機之於冷氣跟面板之於電視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同樣感到遺憾台灣沒有國際電視品牌能夠作為消化面板的出海口
你查一下就知道了,聲寶旗下的瑞智壓縮機除了供應格力、海爾跟TCL以外 日本的SHARP 德國的Miele都有採購
在壓縮機領域 中國家電企業都是走中外合資生產,但是遲遲無法發展自有技術。
(聲寶提供零件並幫各廠代工,怎麼可能不知道各廠的程度?)
TCL瑞智
海爾+聲寶
上海日立
美芝(美的+東芝)
中國廠商有能力做出定頻壓縮機,但是在變頻系列還是採用外商居多
在空調領域真正的難處是這在國內已經是一個通路至勝的行業,能夠在通路取得優勢的廠商(無論實體OR電商)能夠取得發展先機,這也正是台商最弱的環節。
另外,東元的商用空調已經在對岸有所斬獲,這是好事情,只是去的有點晚了。
economic wrote:
實在不知道你哪來對...(恕刪)
實在是不知道你為什麼會看衰台灣壓縮機
瑞智精密是全世界第四大冷氣壓縮機廠,中國5大空調業者有3家是他們的客戶,同時產品出口日歐
3年內有可能成為全球3強 聲寶冷氣一年在台灣只賣15萬台 但是旗下的瑞智精密今年可能賣出1500萬顆壓縮機
瑞智的熱泵乾衣機用壓縮機,毛利、單價均比空調用壓縮機佳,有助營運向上。主要供應大廠為德國Miele 、BOSCH、瑞典伊萊克斯等知名品牌,瑞智的熱泵乾衣機用壓縮機已成為歐洲大廠指定採用的零組件,在歐洲占有率最高,將成為營運有力的新來源。2013

股價反應了一切,你覺得台灣壓縮機不強 我也就呵呵了~
如果跟你說Tesla的馬達也是用台灣的你會不會覺得匪夷所思
無論是手機 電視 還是白色家電
通路管理一直是台商最大的硬傷之一
瑞智原本不是聲寶的子公司,而是聯電轉投資的
雖然聯電本業不是很強,但是轉投資事業卻都不錯
他們還有一個轉投資,叫做聯發科
gallant224 wrote:
實在是不知道你為什...(恕刪)
你大概也瞭解一台空調中壓縮機佔據的成本比例吧
瑞智精密 2014營收約181億台幣
格力冷氣 2014營收約1400億人民幣
光看上面這兩個數字,瑞智精密的壓縮機到底能佔多大比重呢?這樣是能放在一起競爭?
我不知道想怎追,格力冷氣的營收2012年約1200億人民幣,雖說成長趨緩了,但瑞智精密拿來比要怎追?
我不知道你到底對格力瞭解多少,我雖說對格力也不算多瞭解,但這家企業能成為極少數中國有能力走出去的企業,那是包含很多突出的競爭力的,格力的工廠管理也比台灣類似行業的工廠管理強
根本沒得比的兩家要怎放一起,格力從非常多年前就不覺得台灣空調企業是對手了,很早就放在日廠上面,現在格力的世界空調佔有率知道吧,台灣企業要怎比
你一直說瑞智精密的產品很有競爭力,格力的難道就沒有嗎,格力的研發能量很可怕的,雖說一開始也燒好幾年才有一點突破,但現在也很有競爭力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