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為什麼要花400億建蘇花高 不一年花個幾億元補助台鐵台北花蓮路段???


FLY224 wrote:
看來你真的沒看過台鐵是怎麼運送汽車的...

汽車的運送並不是只要拉上手煞車就一切ok了好嗎....


如果台鐵現有的做法就代表台鐵永遠只能這樣做, 那就不會有進步這回事了...
另外, 汽車搭火車可以做到甚麼程度, 現在是網路的時代, 別人已經 po 過那麼多次的東西, 就點一點看一下再來對此發表評論不好嗎 ??我就不厭其煩的再 po 一次...

瑞士的汽車坐火車

如果你覺得看影片太麻煩, 有本國人去歐洲旅遊的親身經驗, 寫成中文的也不少:

http://tw.myblog.yahoo.com/jw!0YpAuv6THBJqjgMkjzaX99Fs2XNQClQ-/article?mid=90

http://tw.myblog.yahoo.com/jw!87q8cSOXEhZh1DpFQG8W67lZ/article?mid=175&prev=176&next=174

我貼的這兩個是比較中性的, 其他的多少有鼓吹以此代替蘇花高的意味在, 怕有人看了更會受不了, youtube 上類似的影片還有很多...

FLY224 wrote:
等個10-15分就有貨物列車讓你開車上去喔!?

這樣的話班距密度跟高捷有拚了咧...

對啦~我說的話最不切實際,你最厲害!行吧!?

你說的方式當然非常好,非常理想

只是我要告訴你.......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你那種超理想模式我簡單問你兩個問題就好

1.如果要讓旅客能達到你口中10-15分就有一班貨物列車的大同世界

請問你台鐵一天要發多少班貨物列車?

如果10-15分真的有一班貨物列車

你敢保證每個駕駛人都能在5-10分內把所有的車輛通通開上去板車嗎?

如果無法如期開上去,是否會誤點?

2.以如此密集的班距加上無法預測的誤點因素

你有沒有想過整條北迴線的準點率會如何?


所以說這一切都是政策的問題啊, 既然上千億的蘇花高都要建了, 為什麼這樣的方式不能以政府出資補助的方式來做呢?? 只要錢投資下去, 以蘇花鐵路現有的建設, 您認為做不到嗎?? 我就相信一定可以, 畢竟這個區間的現有運量跟八堵樹林間來比實在小太多了, 一樣的雙軌電化號誌自動化區間哩, 只要運汽車專列只在蘇花區間往返, 密度大幅增加對路線容量來說絕無問題...

既然蘇花公路的行走已經變成 "人道" 問題的等級了, 如果花 30 億能加建月台及添購板車, 每年補貼 5 億能打平鐵路接駁的虧損, 一年內能興建完成, 為什麼不馬上做呢 (這不就是本樓的標題嗎)?? 蘇花高現在立刻動手做, 等完工至少也得 10 年吧, 這 10 年間, 讓花東用路人能有一個安全的選擇, 有甚麼不好呢??

此外, 影片中這條鐵路是比台鐵還窄的米軌 (1000 mm) 哩, 不是標準軌 (1435mm) 喔
hl038 wrote:
身為花蓮人我要問:你...(恕刪)

所以~你準備好這十年開車回家都要走南迴了嗎?

我好像沒說不能蓋!只說沒準備好不應該蓋!
所謂的準備好,意指施工的效果,對舊路的影響,施工期間的替代運輸,....
你們真的覺得準備好了嗎?
所以你們不覺得你們的努力方向錯了嗎?
你們拼命砲環保團體,砲審查委員,但是沒人去要求政府做更好的準備!
不知道哪篇文有人寫說,國工局送的計畫簡漏無比,使審查過不了關,
既然你們這麼需要這條路,不是應該去把這些計畫研究清楚,看看到底是誰在亂搞嗎?
難怪政府可以輕輕鬆鬆,能拖就拖,能貪就貪!
到時候,倒霉的基本上還是你們花蓮人不是嗎?
kamekili wrote:
但是還是要砲你一下,你所說的"我們"(台北人)付錢 "你們"(花東人)哭么... 真的有點看不下去, 這個島上任何建設其實大家都有出到錢,除非你不用繳稅,所以任何的建設都是大家繳納的稅(包含各縣市政府的一堆蚊子館)所以沒有什麼你們我們。

我為我的用詞不當,感到抱歉,並向大家致歉!
不過,既然大家都有出錢,但是我確定我不怎麼會用到,為什麼我不能問花東人到底是不是真的確定要蓋!
如果你要抗議為什麼花蓮人的錢要花在台北~我百分之兩百支持你!

這就跟我家人想買咖啡機,但是我不喝咖啡,所以我說"你要買,就要先確定你要喝,不要買了再哭么不好喝!"道理是一樣的!
我只覺得樓上的火車運車, 是另一種運輸方式...
但既然己經確定做了也無法取代公路的功能, 那一直搭蘇花高的話題是何道理?

直接想想若在西部實施的結果就很明白了
就算這些火車運, 海運, 空運, 政府通通都給你做到 "免費!" 好了, 其實也還是無法取代公路的功能...
那把這些改進, 跟公路一起談不是很 "瞎" 嗎?


PandaTsai wrote:
如果台鐵現有的做法就...(恕刪)

可有考慮交通流量以及費用是否可以被接受
40元過路費很多人就不以為然
要汽車搭火車更是天方夜譚
國情不同



jaywang4 wrote:
我好像沒說不能蓋!只說沒準備好不應該蓋!
所謂的準備好,意指施工的效果,對舊路的影響,施工期間的替代運輸,....
你們真的覺得準備好了嗎?
...(恕刪)

92年已經通過興建案,
dudance wrote:
我只覺得樓上的火車運車, 是另一種運輸方式...

但既然己經確定做了也無法取代公路的功能, 那一直搭蘇花高的話題是何道理?



就算這些火車運, 海運, 空運, 政府通通都給你做到 "免費!" 好了, 其實也還是無法取代公路的功能...

那把這些改進, 跟公路一起談不是很 "瞎" 嗎?



1. 非也非也, 本版的主題原先就是「為什麼要花400億建蘇花高 不一年花個幾億元補助台鐵台北花蓮路段???」 所以在此討論蘇花間的鐵路改善方案是再切題也不過了, 要不然呢??

2. 縱使不提第1點, 現在蘇花公路之所以吵得沸沸揚揚, 主因是 "花東人需要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人道問題", 當然任何有助於提升花東人平安回家的交通方案都可以被討論, 平安回家的路既然是人道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 10 年後呢 (縱使蘇花高現在立刻蓋, 10 年能通車就算效率很好了吧) ?? 如果鐵路運車的方案短期內就可上路, 為什麼不先做呢?? 這不是人道問題嗎??

3. 我再重提一次, 我是贊成興建環島高速公路網的人, 我覺得許多蘇花高的擁護者都非得把其他方案視為互斥方案實在很可惜, 大概是因為這些方案在提出時都被冠上 "蘇花高的替代方案" 這個名目吧, 這些方案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呀, 如果鐵路運汽車成功了, 除了短期內立即可以有安全回家的路, 馬上受惠之外, 絕對只會引來更多的觀光客跟刺激花東人回鄉更大的需求, 到時蘇花高還是唯一的選擇, 而且人多說話更大聲, 有甚麼不好嗎?? 為什麼非得把這些方案視為洪水猛獸呢??
大家火氣這麼大
一方面也是蘇花高過程中,
不斷被環保人士的鐵路、海運論、環評、與預算問題給纏住了。
一方面也可能是積怨成仇,
甚至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也援引為環保聖經
我很想不客氣的批評那位作者,
雪隧通車這麼久,
她往返台北宜蘭之間,仍是堅守自已最高的道德理念,
堅持走溑海或北宜嗎?
用她的標準,其實她每天生中,
享受的都是文中所謂「大崩壞」下的建設成果,
文章振振有詞之餘而不覺得汗顏嗎?

火車運輸不可怕,總有許多成本與技術問題
而火車車廂與設備,應屬使用壽命較長的設備,
簡單說,就是買來可能就使用二十年。

瑞士的上下車方式,
確實是簡化很多傳統的上下鐵皮固定的問題,
但也勢必捨棄載重量大的貨車
為安全性必同樣放慢速度。
班次的常態與密集,則是使用者很基本的要求。
汽車到火車站,候車、上車、下車、
都會是個很高難度的挑戰,只有一個環結錯,
就是整條線的大誤點,
更不提錯過列車未上火車的等候時間。

在幾近飽合的北迴線上,
區間車、自強號,快慢車之間的調度就是高難度的調派。
或者連假日的大量旅客都無法消化,
台鐵目前較安全與可行的作法是加掛車廂,
而不是無限制的開加班車。

至於海運,真是個假議題,
東北季風六級風浪連獵雷艦都不敢冒然出海
而今年的海洋拉拉號
環保團體就選擇性的失憶

先把蘇花那條路一齊推出來,
火車的規劃,行有餘力再努力比較務實。
綁約像被綁架 wrote:
在幾近飽合的北迴線上,

區間車、自強號,快慢車之間的調度就是高難度的調派。

或者連假日的大量旅客都無法消化,

台鐵目前較安全與可行的作法是加掛車廂,

而不是無限制的開加班車。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北迴線會飽和?? 瓶頸是在八堵樹林間不是在蘇花間啊, 因為東幹線都以樹林為始發站!!

七堵樹林間一樣的雙軌, 卻幾乎承擔了東西幹線所有的長途列車, 貨列, 與基隆新竹間全台灣最龐大, 最密集的通勤電車群, 相較之下, 蘇花間的鐵路一樣的雙軌電化自動號誌區間, 列車流量真是清閒的可以, 東幹線有一大半的列車是只開到蘇澳哩, 所以蘇花間的鐵路只要負擔東幹線的一半(說不定不到一半)容量吧, 以七堵樹林間的標準來看, 蘇花間的容量搞不好還有 3-4 倍的餘裕哩...

鐵路接駁汽車只在蘇澳新城這個最清閒的區間跑啊...

PandaTsai wrote:
2. 縱使不提第1點, 現在蘇花公路之所以吵得沸沸揚揚, 主因是 "花東人需要一條平安回家的路", "人道問題", 當然任何有助於提升花東人平安回家的交通方案都可以被討論, 平安回家的路既然是人道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等到 10 年後呢 (縱使蘇花高現在立刻蓋, 10 年能通車就算效率很好了吧) ?? 如果鐵路運車的方案短期內就可上路, 為什麼不先做呢?? 這不是人道問題嗎??

...(恕刪)

要鐵路運車兩站都要有足夠空地道路可以上下車,
東部站或許可實施,北部站這就有困難,
再來是台鐵車次及效率,曾經極盛到今日衰落,
個人是不指望,

偶而在電影上看到歐洲那跨國高級列車,
2排座椅一車廂,台灣就沒見過,
以現在復興莒光自強車位寬度已足夠做隔間
(採用ABS搗擺如蜂巢板辦公室隔間,強度夠厚度薄)

搭火車可以很優閒很享受,不是光只要便利.
台鐵無那效率不知改進只有等淘汰.

綁約像被綁架 wrote:
瑞士的上下車方式,
確實是簡化很多傳統的上下鐵皮固定的問題,
但也勢必捨棄載重量大的貨車
為安全性必同樣放慢速度。
班次的常態與密集,則是使用者很基本的要求。
汽車到火車站,候車、上車、下車、
都會是個很高難度的挑戰,只有一個環結錯,
就是整條線的大誤點,
更不提錯過列車未上火車的等候時間。

...(恕刪)

除非台鐵有能力做到鐵路捷運化
要不然


車廂不要多車次要密集,
一列8,10車廂,5-6分鐘一車次,
台鐵做得到嗎?
高雄旗津渡輪就可以,3船2靠岸一艘行進中
一直輪替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