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應該不是一艘飛船, 應該是一個艦隊(fleets), 由以往照片中會散發類似電離層的光點接龍而成, 照片放大後可以看出一個接一個的node, 每個node是一艘飛船, 這在前面就有發過照片了, 不同光譜照片也出現, 類似接龍似的光點進入太陽旁的某個入口, 或是從某個入口出來
記得看電視的時候, 看過天文學者, 以控制力來區分該種族的能力(記憶中沒錯的話):1.控制星球上的資源(最低)2.控制一個恆星能量(中等)3.控制數百個恆星能量(最高)地球這麼大, 資源這麼多, 仍然需要恆星能量的照射, 才能啟始生命及持續生命。宇宙星球這麼多, 要收集足夠的資源, 對外星科技來說很容易, 但恆星能量卻是無法創造。也許他們有了冷熔核的技術, 但是要創造出一個像恆星能量這樣大的能量球, 且持續很長的時間, 應該也是沒必要。為什麼?因為方便! 若是打開門窗就有充足的光線, 何必辛苦的踩腳踏車來發電點燈。所有的生物都是會利用現有的資源的。至於外星船是要擷取太陽的能量, 還是要控制(修理)太陽的運作, 還很難看出。今天的SSC的照片又看了一下, 仍有持續星鑑在附近。http://stereo-ssc.nascom.nasa.gov/browse/2010/04/18/ahead/euvi/195/2048/20100418_102530_n7euA_195.jpg由於我們看的照片是平面的, 所以只能看出側圈的星鑑活動, 對於在背面或正面的星鑑, 則不容易看出, 容易看出的應該被NASA挖洞, 或是裁切掉了。因此推測星鑑的極大量, 可能同時間達到10艘以上, 而且式樣皆不同。
至於要如何防禦高溫, 地球上的方法, 是使用磁力防護, 如果星鑑也使用磁力防護, 那在星鑑的週圍, 也會有出現黑色區塊, 有別於綠色, 觀查照片上可看出。雖然黑色部份也可能是星鑑的陰影處。星鑑的大小, 推測應為地球大或稍大一些, 使其內部不會因為重力太大而內縮或移動困難, 但靠近的星鑑也可能為能量運輸鑑, 為一巨大的空球體。至於上述理論到底為何? 應觀察離地球第二近的恆星, 距離4.2光年, 是否有星鑑聚集。SSC的照片解析度, 似乎被調整為低解析, 很難看的更清楚, 而且更早期(2006前)的照片也無法查看, NASA似有用意不讓它被看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