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當你看到他們發表的聲明內容當中:
---------------------------------------------------------------------------
2/1當日湧進許多大家對新系統的建議與想法,其中留言主題數量最為龐大的,
是希望我們恢復產品說明內既有的產地標示。
其實,成衣業在台灣的產能相當吃緊,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成衣生產線上極度缺乏勞工投入。
相關說明請您參考此篇日誌:MIT的現況與困境
從2010年開始,lativ不得不將台灣廠商無法負荷的訂單,逐步轉往越南、印尼、大陸等地,
但有些原料則仍是從台灣生產,如何標示服飾產地對我們來說,一直有擔心誤導消費者的隱憂。
「品質」是lativ創始至今的核心價值,不過大家總認為我們以MIT做為銷售訴求卻將訂單移至
海外生產,諸多誤解的聲音讓我們重新思考在頁面上標註產地的做法。
最終,我們決定移除商品頁面上的產地標註,但服飾上的吊牌仍按照台灣法令,具備明確的標示
說明。
-----------------------------------------------------------------------------
即然實體服飾上的吊牌可以照台灣法令,明確的標示產地,為何無法移到網頁上?
看是那個國家生產的,老實的標示在網頁上,與台灣成衣生產線上極度缺乏勞工投入的問題有何關連?
如果是說:
.....因為台灣修改網頁美工極度缺乏勞工投入....所以,無法在網頁上明確的標示產地...這個才說
的過去吧@@
是說要進軍到全世界去,大家自己去大陸掏寶查證,U 牌的商城都還清楚標示產地與產品資訊讓買家自由選擇;連拍賣的小賣家都不敢不標示產地,這麼大的品牌竟然連掏寶的小賣家都不如,我看他還是省省好了,沒有購買前誠信的溝通,大陸網友可是不會給面子直接狠批下去。
網路購物網頁上沒有標示產地,確實等於購買前未清楚告知產品資訊。對消費者來說,這樣的行為形同產品標示不清,跟雜牌地攤貨買到不想要的產地產品在 "風險承受度" 是相同的。
成衣業已經競爭白熱化,好不容易挖到台灣這邊還有市場,當初確實有利用MIT的嫌疑。坐大起來就不知珍惜自己的名譽,這種廠商我看丟到競爭激烈的大陸市場去也活不下去。我還真期望看見到底台灣消費者被 L 牌作踐到甚麼程度還可以繼續買,也許真能夠成為EMBA的教材,教教生意人要怎樣做人才會賺錢,甚麼叫做先騙先贏。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