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台灣教育部對大學的分贓出來了,今天100億被12家大學分掉


fisheries wrote:
1.以sci為基礎定...(恕刪)


1.又回到原點,你的論證說明應該輔助5年500億,對sci非常推崇,認為沒有進入sci的學校就需要加強,並且也認為沒進入的學校也有不錯的,如政大,北大.

2.你的想法應該很清楚,我的看法是要輔助可以,但要做出成果,不是只有sci,最重要的是可以產業化,創造出就業率,否則這些東西都是屁,站在納稅人的觀點,就是這些東西要成為有價值的東西,雖然不能100%,但至少投資效益不能太低,應該有個評鑑標準,而不是只有sci.

3.台灣的公立大學太多,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要整併先從公立大學開始,就如你所說,投資設備如何如何,問題是為何投資如此多的設備,造成資源的龐大浪費?使用率及效益如何?有沒評估?除了創造出不少sci外,還帶給投資人多少好處.

4.經營學校雖不能完全用經營企業的觀點,但至少不能差異太大,若要讀好的設備的學校,就要自付高學費,這很正常,台灣的大學教育若是義務教育,那每個人都受惠,但並非如此,而是台灣的教育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的教育制度,應該有所改變.

5.要接受出資人對你的投資,至少要做出成果,這成果不能只是sci,而是應該造福多數人.
pk722231 wrote:
不要老師提一些逢甲、龍華科大等私校,有空多多看看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們所寫的SCI文章,你會發現這些老師及學生們真的很拼。...(恕刪)


其實他過去酷愛推台科大(他的母校), 現在改很多了
別太苛責了....
fisheries wrote:
其實他過去酷愛推台科...(恕刪)


其實我更想推的是交大,但發覺交大人特質感覺很不好,應該是被壓榨習慣了,所以出了社會不是封閉就是X態,我想這就不多說了,在電子業久了自然瞭解.又離題了,不小心又說出心理的話
bobbycomboy wrote:

1.又回到原點,你的論證說明應該輔助5年500億,對sci非常推崇,認為沒有進入sci的學校就需要加強,並且也認為沒進入的學校也有不錯的,如政大,北大.

2.你的想法應該很清楚,我的看法是要輔助可以,但要做出成果,不是只有sci,最重要的是可以產業化,創造出就業率,否則這些東西都是屁,站在納稅人的觀點,就是這些東西要成為有價值的東西,雖然不能100%,但至少投資效益不能太低,應該有個評鑑標準,而不是只有sci.

3.台灣的公立大學太多,造成教育資源浪費,要整併先從公立大學開始,就如你所說,投資設備如何如何,問題是為何投資如此多的設備,造成資源的龐大浪費?使用率及效益如何?有沒評估?除了創造出不少sci外,還帶給投資人多少好處.

4.經營學校雖不能完全用經營企業的觀點,但至少不能差異太大,若要讀好的設備的學校,就要自付高學費,這很正常,台灣的大學教育若是義務教育,那每個人都受惠,但並非如此,而是台灣的教育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的教育制度,應該有所改變.

5.要接受出資人對你的投資,至少要做出成果,這成果不能只是sci,而是應該造福多數人....(恕刪)


1.5年500億本來的就是在拼SCI/ESI, 否則也不會要高教評鑑中心年年去做這類報告.政大,北大在他們的領域本來就是相當好的大學, 但政大因政治力介入去硬分5年500億就值得商確.但現在一般人/學生會有進入5年500億才是好大學的錯誤認知(包含您也可能是?), 所以讓政大即使不是為了錢, 為了名聲,面子跟招生也得硬來.

2.SCI基本上是學術的東西, 不要跟啥產業化硬搞在一起? 要講產業化或就業率,很簡單,回到以前大學很少,專科一堆的時代不就完全符合了.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錢都花得少, 且不用浪費那麼多時間.

3.大學太多,公立多,私立更多, 但前面已問過您要怎併? 哪些該被併? 你說勒?

4."除了創造出不少sci外,還帶給投資人多少好處."你在講啥東西? 你知道SCI有多重要嗎?

5.誰告訴你經營學校要用企業經營的觀點? 為何要一定得符合市場需求? 若要講投資報酬, 很多系所學門領域都該消失, 很多基礎研究也不該存在. 學術不是這樣思維的. 別以為你認為沒用的就真的沒用.
況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特性而言, 是要有A,B,C....一系列的基礎與知識才會有Z的產出.沒有A就沒有B更不用提後面的, 而可能A到Y都是不知道要幹啥用只耗錢的.只有Z才是革命性有大用途創造大量收益讓前面投資數百倍回收的技術或東西. 這個我好像以前就跟你講過! 怎你又忘了?

6.台灣的高教既想有菁英教育的優點又想有普及教育的優點,弄成四不像的菲律賓化, 怪誰啊? 以前約30所大學學院時代豈不美好, 大學窄門不見了多花錢跟時間唸大學當便利商店店員有比較好嗎?

建議您還是講講妳可能較了解的電子業就可以了
bobbycomboy wrote:
其實我更想推的是交大,但發覺交大人特質感覺很不好,應該是被壓榨習慣了,所以出了社會不是封閉就是X態,我想這就不多說了,在電子業久了自然瞭解.又離題了,不小心又說出心理的話...(恕刪)


經過前面的討論,您應該了解到似乎別太相信您自己的感覺跟認知..
為了你好.
這種主觀,以偏蓋全的話還是少說地好.否則他人會懷疑您的人格特質與認知能力.真的..

同寢室隨便抓兩個人都一定有不一樣的特質!
經過交大幾年的教育就會改變啥人格特質? 可能嗎?

要如同說有人說技職出身(尤其是唸高職,五專出身者)因為少了高中三年通才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一般普通知識的認知上較弱
技職出身的人會服氣? 況有SENSE的誰會信啊?
(雖然上面有修辭上的問題,改幾個字就不一樣)
fisheries wrote:
誰告訴你經營學校要用企業經營的觀點? 為何要一定得符合市場需求? 若要講投資報酬, 很多系所學門領域都該消失, 很多基礎研究也不該存在. 學術不是這樣思維的. 別以為你認為以為沒用的就真的沒用.
況以科學技術的發展特性而言, 是要有A,B,C....一系列的基礎與知識才會有Z的產出.沒有A就沒有B更不用提後面的, 而可能A到Y都是不知道要幹啥用只耗錢的.只有Z才是革命性有大用途創造大量收益讓前面投資數百倍回收的技術或東西. 這個我好像以前就跟你講過! 怎你又忘了?


經過前面的討論,您應該了解到似乎別太相信您自己的感覺跟認知..
為了你好.
這種主觀,以偏蓋全的話還是少說地好.否則他人會懷疑您的人格特質與認知能力.真的..

同寢室隨便抓兩個人都一定有不一樣的特質!
經過交大幾年的教育就會改變啥人格特質? 可能嗎?

要如同說有人說技職出身(尤其是唸高職,五專出身者)因為少了高中三年通才的教育
所以在基礎一般普通知識的認知上較弱
技職出身的人會服氣? 況有SENSE的誰會信啊?
(雖然上面有修辭上的問題,改幾個字就不一樣)
...(恕刪)


這論點不錯,既然有學校在求z,那就應該有學校在求z的應用,這方面不得不推一下交大電子,的確做得不錯,另外有了z的產出,應該要有z的學校或企業讓其產業化,重點在投資報酬率,不能說abcd...不重要,而是應該集中,如台大目前是接近40000名師生,是否考慮變成80000名?這樣就不會造成設備浪費,只要加強管理就可.

再來如交大及其他受輔助的大學,是否研究要變成產學合作,盡量產業化?我想這點這家學校在電子產業做得不錯,其他學校也各有優點,但帶來的效益並不明顯,還是如你所說就重視sci,以sci當評鑑準則?學術固然重要,但吃飯更重要.投資報酬率不該被忽視

另外你說得不錯,的確不該對人格特質多加說明,不過我的話是含褒貶,並不只貶,你再看清楚一點.
1.交大大部份教授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所以出社會在能力的評價上相當不錯,特別在ic產業
2.因為能力不錯,所以他們做事比較獨立性
bobbycomboy wrote:
這論點不錯,既然有學校在求z,那就應該有學校在求z的應用,這方面不得不推一下交大電子,的確做得不錯,另外有了z的產出,應該要有z的學校或企業讓其產業化,重點在投資報酬率,不能說abcd...不重要,而是應該集中,如台大目前是接近40000名師生,是否考慮變成80000名?這樣就不會造成設備浪費,只要加強管理就可.

再來如交大及其他受輔助的大學,是否研究要變成產學合作,盡量產業化?我想這點這家學校在電子產業做得不錯,其他學校也各有優點,但帶來的效益並不明顯,還是如你所說就重視sci,以sci當評鑑準則?學術固然重要,但吃飯更重要.投資報酬率不該被忽視

另外你說得不錯,的確不該對人格特質多加說明,不過我的話是含褒貶,並不只貶,你再看清楚一點.
1.交大大部份教授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所以出社會在能力的評價上相當不錯,特別在ic產業
2.因為能力不錯,所以他們做事比較獨立性...(恕刪)


1.在A甚至到X,Y的狀況都不見得會預見會有Z的出現, 科技發展很難預估, 也不會有特定方向(尤其是在ABC的時候),也就是你以為是Z,但到最後東西出來了,根本還是只是A~Y的其中一個階段而已.要何況想從Y到Z, 沒有前面深厚的根基哪搞地來? 更何況有專利屏障等問題, 台灣大多數所謂的產業化應用只是在做其實可有可無的Z+n,Z(vrn). 想取巧,短期獲利,以小搏大, 這也是為何台灣總是只能在代工掛帥的主因.

2.台大及所有老國立規模都一直膨漲(基本上這是高教泛濫因素之一),8萬當然不無可能.
集中管理? 難喔, 大學越大學院系所越多, 門戶越多, 光一個台大就好幾個生化所, 誰也不鳥誰.

3.5年500億是資金"補助",教育部不會"輔助"大學做什麼事的.

4.產業化商品化基本上那是企業的事, 而不是學校的事. 藥品這塊分工就很明顯.至於投資報酬率多寡及能不能很快獲利賺錢吃飯那是企業該想的.大學不是操心這個. 況大學的投資報酬率要怎算?

5.並不什麼學門都有啥產業化這東西,不要把你所認知的電子業放大到所有.就跟有人提到技職就以為工科就是技職的全部(把文商海農醫藥藝...全忘了).高談啥實作優勢?不同科系領域學門的基本特性的差異大到你難以想像. 以分得5年500億經費的政大來說,該校的一堆學門領域是要產業化啥勒? 更不用提報酬率這回事.

6.我哪管你對交大褒還是貶啊? 請看清楚.我點的是你的主觀偏頗的認知態度.此外你那兩點對交大畢業生的評價,遮掉交大及ic這兩個term可以適用在一堆學校及產業, 基本上沒啥意義.

建議您還是單純講講你可能較了解的電子業就可以了

其實留意了一下這幾天跟你的討論跟最早01上跟你的討論來比較, 發現你改變滿多的
雖然仍有失控的狀況(我點過你囉), 但態度及回應用詞上的正面提升
給你拍拍手.
fisheries wrote:
1.在A甚至到X,Y...(恕刪)


按你的說法,
1.學術單位還是只能用sci之類的做為評鑑標準
2.面對政治壓力又不得不妥協讓部份sci評鑑不佳的學校,也來分贓此大餅
3.學術除了sci之類的做為評鑑標準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佐證效率,因為不知何時可產生z的結果.
4.對於z+n的應用效益及專做這方面的學校,認為不怎麼樣,甚至鄙視認為技職提倡實做,不符教育單位的原則
5.你認為z+n應該是企業該做的事,不太需要中間出現技職及技術到量產單位的研究,這些應該都是企業該做的事.

若依此原則,
1.工研院應該廢除,因為z+n是企業該做的事
2.技職院校不一定需要,除非是企業自辦學校做此產業化研究
3.若推廣,京都產大....等實際上這些學校並不一定需要存在
4.德國專搞技術的科大系統應該改成基礎科學研究型大學,應該不能太偏在技術能力提升,因為那是企業的事

我個人認為,技術提升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為何推給企業,技術提升也是教育的一環,
既然有個技職教育,為何定同樣的標準在追求SCI?
喜歡學術者就搞學術,餓死要自己負責,喜歡就業的就搞技術讀技職,

結果一堆人追求博士,但畢業後確找不到單位工作,這不是資源浪費嗎?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教育單位,請一堆學者做出評鑑方式,還不如加一些業界方式做評估
bobbycomboy wrote:
按你的說法,
1.學術單位還是只能用sci之類的做為評鑑標準
2.面對政治壓力又不得不妥協讓部份sci評鑑不佳的學校,也來分贓此大餅
3.學術除了sci之類的做為評鑑標準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佐證效率,因為不知何時可產生z的結果.
4.對於z+n的應用效益及專做這方面的學校,認為不怎麼樣,甚至鄙視認為技職提倡實做,不符教育單位的原則
5.你認為z+n應該是企業該做的事,不太需要中間出現技職及技術到量產單位的研究,這些應該都是企業該做的事.

若依此原則,
1.工研院應該廢除,因為z+n是企業該做的事
2.技職院校不一定需要,除非是企業自辦學校做此產業化研究
3.若推廣,京都產大....等實際上這些學校並不一定需要存在
4.德國專搞技術的科大系統應該改成基礎科學研究型大學,應該不能太偏在技術能力提升,因為那是企業的事

我個人認為,技術提升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為何推給企業,技術提升也是教育的一環,
既然有個技職教育,為何定同樣的標準在追求SCI?
喜歡學術者就搞學術,餓死要自己負責,喜歡就業的就搞技術讀技職,

結果一堆人追求博士,但畢業後確找不到單位工作,這不是資源浪費嗎?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教育單位,請一堆學者做出評鑑方式,還不如加一些業界方式做評估...(恕刪)


我想你又搞錯了!
1.並不是所有的學術單位都只能用SCI之類指標做為評鑑標準,因為學門屬性不同(要告訴你多少次?), 例如法律跟文科就不是.
2.若該校領域非屬於SCI/ESI領域的學門, SCI/ESI指標差自是當然, 5年500億明擺著是要拼SCI/ESI的計劃, 經費去撥給非屬SCI/ESI領域的學門的學校應該嗎? 這樣的學校會分得到自然是政治勢力運作下的結果.文科教育的學門去跟人家申請啥5年500億, 豈不奇怪? "華語文與科教中心"這是啥鬼東西? 錢灑在這邊能幹麼?
3.大學/學術重視的是基礎研究, 因為這部份耗資耗時, 但又不能不做, 而台灣產業界講的是效率,投資報酬,短期快速回收. 因此在台灣少有企業有能力會去做這方面的事(國外就不同了).且太多學門領域沒有產業(及其研究能量)這塊.
4.z+n的應用效益及專做這方面的學校當然有一定市場, 因為台灣產業界連這部份的能力都還很弱, 有教育體系去代勞當然樂見.
5.台灣產業界太多企業根本不(或沒能力)培訓人材, 更不用提啥研發能力, 能有教育/學術系統去代勞當然樂見, 也是國家為了產業發展不得不做的事. 工研院,技職院校為何會存在自是基於此.
6.每個國家的產業狀況及教育系統皆不盡相同, 技職教育也不一定會存在於正規教育(授與學位/Degree).技職院校是否需要端看各國的狀況.且技職教育為何稱為技職教育? 它已告訴你它的目的了! 這也是過去台灣為何技職教育的設定頂多是到專科, 更上面如工技及彰師的定位則偏向技職的教育種子, 否則一路從普大系統唸到博士的教師哪有啥技術去職校教啥技術? 當然現在一切都變形了.
7.對於京都產大這間日本學校不知道你了解多少? 有多深入的了解? 是不是又只是聽說了啥?! 建議您在多深入了解再來討論吧.且基本上別把京都產大跟台科大放一起, 因為兩校的構面屬性完全不同.
8.德國的教育系統,架構及學制跟台灣差異極大, 不知你了解多深入? 你講的"科大"是指Technische Universität還是Fachhochschule? 若是Technische Universität有頒授博士學位, 且也沒有專搞技術這一回事.Fachhochschule則無研究所及其以上的學位或文憑.建議您可以多深入了解再來討論.
9.台灣哪敢將技術提升的事全推給產業界? 要是如此就不會有過去的職校,專科,科大及工研院這類機構了! 別太看得起台灣的產業界, 國外隨便一個藥廠的新藥PROJECT或農業公司GMO的PROJECT就有上百個博士, 更不用提該公司有多少個博士? 要養這種陣容連國內頂尖HTC都還很難. 台灣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10.若技職教育不想搞研究不想追求SCI,那豈不更好, 連研究所碩博士班都不需要(請問以目前科大VS大學在研所階段的教育及養成有啥差異? 甚至連科大VS普大同科系間在大學部都看不出明顯差異了,那技職教育是在幹麼?), 更不用5年500億的計劃經費補助, 為何國內那麼多科大,且一堆都是ESI/SCI領域學門的學校,但進5年500億的就台科大一間? 想一下吧.
10.哪來的啥"喜歡學術者就搞學術,餓死要自己負責,喜歡就業的就搞技術讀技職"? 一堆學門領域根本沒有學術及技術之分!
12.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單位工作這是國家對於教育供需求預估及規劃嚴重失控所造成, 跟誰評鑑有何關係? 更何況啥"加一些業界方式做評估"??不是早告訴你很多科系學門領域沒有業界這一回事, 不要把你的工科思維放大到全部.

要想討論, 建議您把每一樣你所提到的東西全盤搞清楚再來, 否則寧可不提
不然還是就談談你可能懂的某些電子業的次產業就可以了...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