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li wrote:弱弱的说一句 中国时...(恕刪) 嗯...雖然說都是台灣的報紙媒體,每一家的立場都很不一樣,這就是民主多元化的社會。另,雖然台灣政府之前把繁體中文改稱為正體中文,但也沒有把簡體中文改稱「殘體中文」啊,別想太多嚕。
valent.feng wrote:光是我的姓氏 葉 變成 口十我就很想殺豬拔毛了有誰知道10個嘴巴跟葉子跟關係???????????????10個嘴巴是怪物。。。...(恕刪) 口十=葉 嘴巴說十個....難不成(葉問)"我要打十個"是這樣來的嗎?好我也是來亂的~別罵我
18043010 wrote:谁在普通话两种读法:...(恕刪) 别誤導别人了 拼音裏根本没有“SHEI"這種拼法 誰標准念法就是”SHUI" 念成别的音的都是因為帶着地方口音 我老家“北”還念“BO"呢 總不能說”北“也可以念成"BO"吧 如果算地方口音的話那每個字都會有N個念法
Huma wrote:把麵面整的傻傻分不清...(恕刪麵) 女發手機簡訊給男,今晚過來我下面給妳吃,這到底是吃啥?小王吃水果,同事問味道如何,回曰:很干。究竟是這水果沒啥水分?還是小王吃的很不爽?經常看到有臺灣朋友舉這兩個例子。其實,這兩個例子放在臺灣,也同樣會讓人難以琢磨。因為如果用口述的話,妳如何分辨是面還是麵、干還幹所以,在大陸,我們會說:今晚過來我煮面給妳吃。而幹和幹是用聲調區別的中文本身就會有壹語雙關的情形。即使標點符號用錯了,也會有不同的解釋。因此,這和繁體簡體沒有關系的。所以,這位朋友舉這樣的例子是沒有說服力的
今晚過來下面給你吃,小弟最早是從黎明柔的廣播節目聽到的。其實是有點惡搞的講法啦...不過繁體的話寫出來是分的清楚的...中文字的確經由各個朝代有過不同的演變,不過大部分我們認識的文字體,在秦始皇定"書同文"的政策後就大致底定了。至於楷書大概是漢代開始發展的吧...查了一下維基,簡體的簡化似乎也有一些法則,而且最早的立意也就是推廣中文...不過小弟的看法跟之前一個大大一樣,教育的推廣在鄉下比較大的困難,還是在有沒有經濟能力而不是文字書寫的難度。很多學問,認真學還是可以學的會,跟簡體繁體無關。而前面也有大大說的對,以後中文的危機是,越來越少親筆書寫的行為,不要說繁體,搞不好簡體字都不會寫。至於在美感上,小弟絕對是投繁體一票的,有些字變成簡體怎麼看都不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