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受教的自由應該是平等的
除非特別資優的學生是應該要接受資優教育
以免誤了別人
那種看書還是看的要死的才拿第前幾名的
那種講白了還是正常人
我試想以後小孩被分到放牛班怎麼辦?
又想起前陣子很紅的一個中年失業的爸爸陪小孩去環島
他小孩喜歡那種行軍的感覺

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
就像廣設大學一樣
但是每個人的畢業條件的確是該嚴格一點
不是隨便都可以畢業一樣
確保人民權利,也確保教育的品質^^"
重點在老師是否因材施教(不好意思,我覺得大部份是老師的問題)。
能力不分班,造成了一種假性平等,雖然保留了『後段班』的就教權,但同時也喪失了『前段班』的受教權(前後段沒啥特別定義,祇是找不到較好的詞來形容),如果原來一個很好的受教環境,變成一個進度緩慢,上課情緒嚴重受到干擾的環境(反之,若教師僅顧及那些所謂『好』學生的狀況下,上課進度超快,完全不理會是否『全部』同學都跟得上,那麼還是有人遭受損失),那是否在保障另一端的狀況下,其他另一端學生是否也變相被犧牲了呢?!
老師施教時很難完全顧及到每個人,特別是當班上的程度不一時,很難去取決進度與難易度。
但除了特別的天生資優生以外,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潛能強項,祇是尚未被發掘而已(所以,比較難科科強)。如果能夠每科都能力分班(或部份科目分班,而不是僅分『升學班』、『就業班』),此時,老師比較能因材施教,給予較合適的教導,而那些原來因為外界的刻板觀感而自我放棄的學生,也可能因此而找出自我的天份強項,雖然無法人人都滿意,但這不是更好嗎?
至於所謂的『前』『後』段班資源分配不佳的問題,我覺得是『大人』的問題,『大人』的想法不正確,偏心資嚴重扭曲源分配,造成了『真』不公平。『大人』自我價值觀錯誤,使得他們任教『非主流班級』時,愛教不教,以任教期間不要出事為主,小孩是很敏感的,當他感到被放棄時,很多都因此而懷疑自己,甚而放棄自己。
我還是比較喜歡之前從遠見雜誌看到的『一個都不能少』以及李家同教授的『孩子,一個都不能放棄』
,祇不過,現在真的好像比較少受到這樣的感動了。
會唸書的就代表有能力嗎?
台灣的十年教改改到今天,會改的亂七八糟,當然那些教育的大官,要負上責任。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於家長自已的心態跟社會的價值觀錯亂
至今一堆人腦袋裡還是裝著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想法
一堆人對於小孩的未來規劃永遠是 考個好高中 進個好大學 出來賺大錢
可是人生就只有這樣嗎??? 什麼事情最後的衡量就只有能不能賺大錢而已嗎?
在竹科上班一個月上班領個十萬就是高尚的工作
在麥當勞當正職領個三萬初頭就是不長進的工作
在鄉下種田更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會做的事
台灣社會就是充斥著這種工作階級觀念
台灣的教育很有趣
從小開始 學校不管你喜歡什麼或者是對什麼有興趣
就填鴨式的灌輸你未來考試中所需要的一切資訊
在高中以前所學習的一切東西,為的都只是如何在考試中拿到高分
去補習班上課,老師教的卻是如何快速解題
難道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有多少人上了大學還根本不道自已要想要是什麼
台灣大部份的學生把要唸的書在高中之前全部唸完了
上了大學以後再花四年把過去沒有玩的份一次玩回來
這就是台灣大學生素資低落的原因之一
反觀歐美的教育
高中以前主要是培養你的人格,興趣,美感,創造力跟基本的知識
從小鼓勵學生讀很多的課外讀物 讓小朋友認識自已,肯定自已,並且知道自已想要什麼
在高中以前讓你在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自由發展
高中畢業後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想上大學
因為在國外對於工作階級的平等觀念比台灣要先進太多了
而上大學的人大部份都知道自已為什麼要上大學,而且想要學習什麼
從台灣的留學生的觀察中就可以知道
歐美的大學生對於追求知識的渴望是很多亞洲學生比不上的
因為他們知道自已為什麼要來上大學
很多亞洲人包括台灣人
常常在一些國際的各種數理競賽中拿到冠軍
台灣人也常常自誇數理能力比老外好
可是看看有幾個人可以拿到諾貝爾獎?
有幾個人可以在這些領域中能夠有獨特的成就??
這中間差在那裡?
就差在創造力
台灣人想的是 如何在已知的方式或程式之下加快運作的速度
所以台灣人都在代工
外國人想是 如何運用已知的方式或程式去創造新的方式或程式
所以外國人都在創新跟研發
過去台灣的教育扼殺了小朋友的美感及創造力 只為了訓練統一標準的讀書機器
十年教改過去了 雖然問題多多 不過這些問題已經有很大的改善
恢復能力分班!!!
過去受填鴨式的大人,不要把你的經驗再強加在你下一輩身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