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台灣的教育制度,你贊成恢復能力分班嗎?

能力分班當然不好
說好聽一點是因材施教
難聽一點就是好的一起放?壞的一起壞?
然後再來造成同學之間互相說你是什麼班我是什麼班?

回到家就換家長會有這種說法
你那個同學不是(是啥班)xx班的嗎?

問那種一點意義都沒有的話,才幾歲就在那裡分高低~噗!!
重點不在於能力分班,而是在於分班後如何對待這些學生. 我那時候的升學班, 教室有電風扇, 有紗窗, 老師要我們整潔致序都要第一,理由是"連那種爛班都輸你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資優". 請問這種情況之下被分到所謂的技藝班跟垃圾有什麼差別? 這些學生的自尊在那裡? 我贊成分班, 因為各人資質不同, 不能讓資質差的拖累好的. 但學校應該給這些被分到技藝班的學生自我謀生的能力, 甚至是開發自我潛能的能力, 而不是這些人就被貼標簽成為垃圾, 找最爛的老師教, 不給資源也不認真教學. 這些人可能不會讀書, 但有可能是藝術天才或汽車達人. 但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就是不會念書等於廢人. 學校也不願花時間救廢人因為學校好壞界定在升學率. 這樣子的分班跟納粹分人種再差別化待遇有什麼差?
完全贊成能力分班

沒人說所謂的"放牛班"就是所謂的低

不愛唸書的孩子也沒有錯

是大人給他們冠上這樣的名詞

會唸書的分成一區讓老師可以給他們更進一步的資訊和知識

沒興趣唸書的 大人請幫忙孩子找出特長和興趣 早依點讓他從念書以外的地方來肯定自己

又不是分到"不唸書的班"就都會沒救了 完全都還是要看孩子自己

說什麼能力分班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 完全不贊同這樣的話

我還是不贊成
每個人受教的自由應該是平等的
除非特別資優的學生是應該要接受資優教育
以免誤了別人
那種看書還是看的要死的才拿第前幾名的
那種講白了還是正常人

我試想以後小孩被分到放牛班怎麼辦?

又想起前陣子很紅的一個中年失業的爸爸陪小孩去環島
他小孩喜歡那種行軍的感覺

個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

就像廣設大學一樣

但是每個人的畢業條件的確是該嚴格一點
不是隨便都可以畢業一樣

確保人民權利,也確保教育的品質^^"
我覺得重點不在能力分班。

重點在老師是否因材施教(不好意思,我覺得大部份是老師的問題)。

能力不分班,造成了一種假性平等,雖然保留了『後段班』的就教權,但同時也喪失了『前段班』的受教權(前後段沒啥特別定義,祇是找不到較好的詞來形容),如果原來一個很好的受教環境,變成一個進度緩慢,上課情緒嚴重受到干擾的環境(反之,若教師僅顧及那些所謂『好』學生的狀況下,上課進度超快,完全不理會是否『全部』同學都跟得上,那麼還是有人遭受損失),那是否在保障另一端的狀況下,其他另一端學生是否也變相被犧牲了呢?!

老師施教時很難完全顧及到每個人,特別是當班上的程度不一時,很難去取決進度與難易度。

但除了特別的天生資優生以外,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潛能強項,祇是尚未被發掘而已(所以,比較難科科強)。如果能夠每科都能力分班(或部份科目分班,而不是僅分『升學班』、『就業班』),此時,老師比較能因材施教,給予較合適的教導,而那些原來因為外界的刻板觀感而自我放棄的學生,也可能因此而找出自我的天份強項,雖然無法人人都滿意,但這不是更好嗎?

至於所謂的『前』『後』段班資源分配不佳的問題,我覺得是『大人』的問題,『大人』的想法不正確,偏心資嚴重扭曲源分配,造成了『真』不公平。『大人』自我價值觀錯誤,使得他們任教『非主流班級』時,愛教不教,以任教期間不要出事為主,小孩是很敏感的,當他感到被放棄時,很多都因此而懷疑自己,甚而放棄自己。

我還是比較喜歡之前從遠見雜誌看到的『一個都不能少』以及李家同教授的『孩子,一個都不能放棄』
,祇不過,現在真的好像比較少受到這樣的感動了。
能力分班 ???
會唸書的就代表有能力嗎?

台灣的十年教改改到今天,會改的亂七八糟,當然那些教育的大官,要負上責任。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於家長自已的心態跟社會的價值觀錯亂
至今一堆人腦袋裡還是裝著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想法
一堆人對於小孩的未來規劃永遠是 考個好高中 進個好大學 出來賺大錢
可是人生就只有這樣嗎??? 什麼事情最後的衡量就只有能不能賺大錢而已嗎?

在竹科上班一個月上班領個十萬就是高尚的工作
在麥當勞當正職領個三萬初頭就是不長進的工作
在鄉下種田更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會做的事
台灣社會就是充斥著這種工作階級觀念

台灣的教育很有趣
從小開始 學校不管你喜歡什麼或者是對什麼有興趣
就填鴨式的灌輸你未來考試中所需要的一切資訊
在高中以前所學習的一切東西,為的都只是如何在考試中拿到高分
去補習班上課,老師教的卻是如何快速解題
難道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有多少人上了大學還根本不道自已要想要是什麼
台灣大部份的學生把要唸的書在高中之前全部唸完了
上了大學以後再花四年把過去沒有玩的份一次玩回來
這就是台灣大學生素資低落的原因之一

反觀歐美的教育
高中以前主要是培養你的人格,興趣,美感,創造力跟基本的知識
從小鼓勵學生讀很多的課外讀物 讓小朋友認識自已,肯定自已,並且知道自已想要什麼
在高中以前讓你在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自由發展
高中畢業後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想上大學
因為在國外對於工作階級的平等觀念比台灣要先進太多了
而上大學的人大部份都知道自已為什麼要上大學,而且想要學習什麼
從台灣的留學生的觀察中就可以知道
歐美的大學生對於追求知識的渴望是很多亞洲學生比不上的
因為他們知道自已為什麼要來上大學

很多亞洲人包括台灣人
常常在一些國際的各種數理競賽中拿到冠軍
台灣人也常常自誇數理能力比老外好
可是看看有幾個人可以拿到諾貝爾獎?
有幾個人可以在這些領域中能夠有獨特的成就??

這中間差在那裡?
就差在創造力
台灣人想的是 如何在已知的方式或程式之下加快運作的速度
所以台灣人都在代工
外國人想是 如何運用已知的方式或程式去創造新的方式或程式
所以外國人都在創新跟研發

過去台灣的教育扼殺了小朋友的美感及創造力 只為了訓練統一標準的讀書機器
十年教改過去了 雖然問題多多 不過這些問題已經有很大的改善

恢復能力分班!!!
過去受填鴨式的大人,不要把你的經驗再強加在你下一輩身上。




天下沒有放牛班, 只有自己放棄自己的學生. 所謂的放牛只是老師不強制學生去學習, 但是老師學校並沒有禁止學生去學習. 就和建中, 北一女, 台清交成的名師不會拿著藤條與皮鞭去逼學生讀書一樣.

一樣的不用藤條與皮鞭, 為什麼建中, 北一女, 台清交成....就是 [讓學生自由學習] 的名校, 到了國中就突然變成 [放牛班] ? 問題還不就是出在家長淺薄的眼光裡.

*******************************************************
頑劣臭男生 唱天籟美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4774893.shtml
智商高就代表一個人的能力高嗎?
在一個小孩13歲的時候就要用智商來決定他以後的路
是不是太武斷了些?
能力分班的結果
後段班的人不可能不被放棄/差別對待
過去台灣的教育就是實證

打著因材施教的名號
應該是讓聰明的學生接觸更深的學問
讓不聰明的學生另外發展謀生技能
但常常只有前半段被實行
後半段根本沒人在乎

教育不是只管聰明的學生就好
把後段的人集中起來
結果是所有窗戶都會破掉 (破窗理論)

我贊成資賦優異的學生
應該另外安排適合他們的課程
但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得接受相同的"基本教育"
以確保他們生活的基本能力
一些不願唸書的學生 之後還可以另外銜接技職教育下去


我反對能力分班,且非常反對...

儘管我自己就是念建X及T大,但唸不唸書本來就是靠自己,
大家心裡有數,能力分班本來就是一種變相歧視,且學習成就高不代表人生的一切,
我待過那個環境,我看過更多的是空有學識但卻是自傲與鐵石心腸或自以為是的書呆子,

大人及社會應該給予每一個學生公平的環境去學習與競爭,我覺得這才是對的

我也是長大之後,才漸漸瞭解到,當初學習環境的不公平,
我只不過是利用比別人優勢的學習環境而已,而我並不笨有利用到...但這還是不公平的

況且如郭台銘學歷也不高,念到台清交甚至國外碩博,不也是去當人家手下...哈哈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