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星巴克的咖啡品牌與統一的共同開發推廣(買一送一)後的客群消逝

呵呵
大家不用講這麼多
真的是太會想這個事情了
事情沒有這麼複雜
且以後都沒這種優惠
這樣大家滿意了吧
呵呵
個人覺得,兩者的市場是有區隔,我今天有額外收入想對自己好一點就去星巴克,每天早上只是為了吃早餐就去seven,對我而言,星巴克咖啡還是昂貴的,不管外帶或內用價錢都一樣,但是今天假日我可以點一杯坐在店裡2~3小時,享受無線上網,那對我而言價錢就還好,但是要我每天去買一杯外帶,我寧可選擇超商的咖啡,為什麼星巴克不去思索"價位"與"服務"的問題??如果星巴克重視自己的品牌,就不會有香草密斯朵這種咖啡策略的出現了,所以到底是統一的問題還是星巴克的問題,相信也只有這些大老闆知道,而對我而言,只是看自己當天的"需求"與"心情"。
jorllan wrote:
個人覺得,兩者的市場...(恕刪)


說的沒錯,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真的覺得有太多人被集體催眠。
我還是那句話:不爽不要喝!
買咖啡就是銀貨兩訖的經濟活動。很多人都沉浸在品牌行銷營造出來的美麗氛圍裡。
什麼賣的不只是咖啡、悠閒的氣氛、夥伴無微不至的服務等等。我想說的是這些都只是
品牌行銷的策略,消費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沒必要跟著他們起舞。錯誤的決策或行銷
策略如果招致什麼反效果,自然會被市場機制淘汰。幹嘛那麼義憤填膺去替業者傷腦筋。
難道星巴克平日客源回流會分紅給你嗎?


附帶一提:
要上網、念書、做報告,咖啡廳絕對比不上辦公室或家裡。你買張爵士樂CD,買台普通等級的
義式咖啡機(不用太貴,2-30000就可以有不錯的機種),上網查一下煮咖啡的訣竅,我保證你
可以營造出一個比咖啡廳更棒的環境,差別是什麼?差別是在家裡你只有一個人顧影自憐,沒有
人看到你的優閒,你也沒有拿著一杯有綠色LOGO價值一百多塊的飲料,所以會產生一種空虛感。

因為很多人去星巴克表面是是去工作或是看書,但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公眾場合喝咖啡,會讓你
享受一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好像坐在裡面放台NB,或是帶本書就硬是比在外面拿著city cafe
匆匆走過的路人要高尚一點,於是一群人在裡面就這樣被集體催眠了。而結帳時,夥伴如果多跟
你聊個幾句,就一副好像夥伴都變成老朋友一樣,拜託,這一切就只是要你乖乖掏錢去消費的手
法而已。像前面有板友說過的,跳脫出這個框架,你可以看到更多事情。

補充說明,我不是擁護者但也不厭惡這個企業。只是用比較中性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商人,
偶爾,我也會花點錢去星巴克坐著喝杯咖啡讓活步調稍微放慢一點,今天就算它真的
經營不下去,那麼頂多換一間而已,也沒甚麼大不了


savex wrote:
樓主想太多了, 咖啡...(恕刪)

咖啡是暴利+1
喝咖啡現在在我眼中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流行的表徵
穿美美、帥帥手中在拿個星巴克的杯子,似乎就是個流行時尚的模樣(好萊塢許多電影都用此手法)
但是真的喜愛喝咖啡的人,真的會去星巴客買150左右的熱咖啡來喝嗎?!

星巴客咖啡的確不差,但是比起真的單品咖啡或是其他手沖咖啡,實在有很遠的差距
在我看來,在台灣的星巴克就像是一個名牌一樣被供奉著吧...


趙德倫 wrote:


咖啡是暴利+1...(恕刪)
該畫下一個休止符了。

也同時感謝各位,給予的回應。刪文前,我會一一回味各位的想法與吸收。

標題不會改了,也抱歉了!

至於整篇文章,我也有增添部分內容。
有自己想法的、有自己見解的文章,至於是不是與事實差距很大,我不知道。

我還是強調,我是看不下去「買一送一」的惡質行銷,美化帳面的經營哲學、破壞第一線的熱情/一個「普及」的品牌,卻又專走高價?
一個每天去的地方,但不是高檔消費,我只是取一個空間!(還是本日最中肯。)
買星巴克,不要老是以為高價都是好!還是有低價的咖啡存在。

統一星巴克,順水推舟吧!不要逆勢而為。

明天或是後天,我會直接撥電話到貴公司的客訴中心,然後說我是客訴你總經理的那位。
電話聯繫後,我會刪這篇廢文!

想了一整天,根本我就不是領「星巴克」薪水的人。
付錢讓你賺,又給你意見。真的虧死了!

雖然我也對sb咖啡只會反應原物料成本不斷上漲,
當原物料成本回歸穩定卻裝做沒事一樣的舉動也是很反感。
不過這感覺比較像是平時花大錢喝原價sb咖啡而自我感覺良好的人,
對於一個降價促銷而降低他們的格調的反感。
扯到品牌價值去?

sb不就是個賣咖啡的?
uniqlo在日本週週在特價,
每週特價的項目還不一樣,
難道也是在踐踏自己嗎?
還是想故意氣那些不小心買到原價的消費者?
M牌甜甜圈也不是在促銷名單中,
C牌冰淇淋?
等等許多統一代理的品牌都在名單之內,
這些不過就是統一促銷的一個手法而已,
何必單就sb來論消費品牌的言論...
別在覺得以喝sb咖啡來感覺自我良好了。


米格魯.. wrote:
最重要的是星巴客內用和外帶一樣的價錢

一杯7-11大拿鐵 等於 星星 中美式價錢

那去星星 外帶不就冤大頭

君悅排骨便當內用和外帶一樣的價錢,
一顆悟饕排骨便當只要君悅排骨便當一半的價錢不到,
那去君悅外帶的不就冤大頭?
32樓這位樓主比喻實在不洽當。
青菜蘿蔔個有喜愛,
喜歡的就會願意負擔價差來享受。

furosemide wrote:
說的沒錯,跟我的想法...(恕刪)


不好意思


我想問一句

So what?

撇開你嚴重的偏頗不提

如果我想享受這種優越感

而這種優越感本身無傷大雅 沒有什麼道德瑕疵 我不會拿這說嘴

去又如何?

在家又如何?


管太多了吧...




JerryKS wrote:
一個專注於財務操作的公司,鐵定研發部門會被要求costdown的唯一研發準則。

-------------------------------------------------------------------------------------------------

通常,開始賣祖產或是消化掉剩餘價值(大量的財務操作),都是結束的開始。
所以老字號,有還活著的那些公司。都是活化產品組合優先,不是以活化財務優先。
還好,星巴克沒有買店面。不然就開始炒地皮。

在台灣的定價與品牌,由於消費者是自己認定或是社會認定的價位區隔高檔與低檔。
品牌是本身企業體的未來性、市佔率、社會價值的認同等等。
但單獨用定價的高低來判定,消費的高格調是很膚淺的感覺。
不見得在星巴克內消費就一定買貴的,這點必須說明。

回頭看,這幾年來,統一集團的7-11鞏固了自家的勢力。
但是,追求獲利的成長已經受到市場飽和的壓力。
如果要財務報表上更加有未來,就必須經營副品牌或是開發副產品。
星巴克因為過度的財務操作、同業結盟,造就同業競爭並且分散原有的客戶。

我們路上看到的折扣,本身就是因為定價與銷售量問題的解決方案。
舉例:
7-11的麵包越來越貴,統一打著物以稀為貴、工法的特殊等等去炒作這個麵包價值。
其實,真的掩飾的是銷售量不足且退貨率問題。因為退貨高,又必須要說很高檔的麵包。
所以想到用早餐折扣來降價,進而打消退貨率的費用。
傳統的促銷,本身必須算出產品的淨利、成本分攤、業績成長是否可行。
可以買到折扣的麵包,本身就是減少淨利去爭取營業額與營收成長,特價日可以賺錢,平日賺更多。
這就是折扣的社會亂象。

我的看法,折扣的商品都是賣的不好或是定價過高的不合理商品。不賣又不行,庫存高會虧損。

統一促銷自己的代理產品,用點數換取代理產品的利潤,再藉由股權回饋到統一本身。

如果去年星巴克辦了17場買一送一,那表示他自己知道降價才能夠吸引生意上門。
只是為了:星巴克很高檔,不能自己破壞價格創造的高檔路線。
想走高市佔率的的路線,為何不能面對現實,去降價營造更多的價值。
不能降價,會犧牲品牌的態度是怪。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這些財務人員,好像與實際現實消費改變的不同步調。
已經吸引到普眾來買一送一,為何不順水推舟地推出低價又好喝的咖啡?
養了那樣多「咖啡大師」卻只是一個假名。真的不知道那群人努力的拿到後的挫敗感有多大?
上層不重視這些「研發」人,拿到「咖啡大師」又如何?
-------------------------------------------------------------------------------------------------

美國的物價,大概是台灣的3~5倍。
台灣百姓用130元台幣買一杯咖啡,換算下來等同美國那邊的人用17.3USD買一杯咖啡的感覺。
(130x4/30=17.3)
一個美國人敢用17.3USD去買一杯咖啡嗎? 鐵定不會。
所以,台灣的星巴克賣很貴真的很貴。

我用自己的方式計算:
美國那邊一頓飯:8~10USD.
一杯咖啡假設是0.75個便當錢。
美國物價指數差距: 1:4
匯率為: 1:30
9*0.75*30/4=50.6台幣。

品牌代理商,同業利潤是40%.
因此,一杯咖啡的定價應該是70.8元。
加上,管銷費用運作20%後取整數,那定價一開始是90元附近。
然後,主要產品與次要產品的價差30%,這樣可以保證產品價格的均衡。
因此,星巴克應該賣的咖啡是:90~120之間。而不是現在的高價咖啡。
我是以大宗銷售量高的大杯容量,特大杯是另外加價計算。
90元一杯大杯的拿鐵,市場的接受度應該很受歡迎。
120元的調味拿鐵也是可能接受範圍,只是多少人點的問題。

之後,統一星巴克特別為台灣的市場訂出一個參考價位,100~130元是底線。
這是市場品牌主打形象價格與台灣可接受的中間值。

與現在的單價還是過高,100元大杯的拿鐵應該是最佳數據。
漲價後,減不回來了。這就是自食惡果,沒預測到市場的反噬。
為何不能彈性價格? 有點彈性,就不需要那樣絕對漲價。
希望以後,這些廠商不要過度炒作成本問題。應該是當做季節性調整的方式去讓市場接受度維持中立。

那毛利率的計算與取得成本、產品毛利等分析我會保留。
因為我算的出來,不想要一些人吹毛求疵地要我拿出證據,我猜不準也是很正常。
畢竟不同行業別,有些取得成本我需要問一些業內人士,可能會有情報取得不當問題。

細算後,還很佩服85C的定價是卡住星巴克的底線。
怎樣看,星巴克也不會跟85C價位對打。

美國人可以用一個負擔得起的價位買星巴克,走到台灣就變成高級路線?
-------------------------------------------------------------------------------------------------

台灣的商業訂價只漲不跌,大量促銷折扣。
所以買方都一定要吸收漲價、賣方吸收降價。

最後物價與薪資趨勢相左。
小通澎卻又不敢對惡質的定價方式進行處理(無法可罰)
一個龍頭企業,不敢降價,賣不好就折扣。
次數越多,表示定價偏差過大,依舊賺錢。

該說商業活動的惡質,不能降價是因品牌高尚?


無奈,統一集團與台灣的商人。極力地操作,原物料上揚造成未來的經營風險,必須漲價。
台灣的商品只能漲不能跌,就因為價格是獲利的保證。原物料變數消除,還可以保證獲利更多。
自然地,所有物價都墊高。百姓的痛苦指數漸漸增加。
這10幾年來,都是如此。

統一目前的布局再大陸,所以將台灣獲利的部份轉投資到大陸據點。以求更多的獲利。
一個定價高、市佔率高的企業該說自己沒錯,賺錢第一,不然你來開。
統一建構一個創業門檻很高的競爭市場,使得同業不得不跟隨龍頭企業定價,新創者沒有辦法控制成本就只能倒。

不要再買一送一,也不要大量折扣。請回到物價的原本,讓大家不要買貴的東西,讓你獲利後去大陸布局。
要布局,去跟新創者一樣跟銀行融資,借錢去創業吧!
嘗試一下那種創業門檻的惡質社會吧!
-------------------------------------------------------------------------------------------------

我提出這些觀點,包含了很多方向。個人無法知道星巴克總部的看法,但是我喜歡一個名詞「延遲報復」的策略。
有些是要看很多面相,單一數據或是單一個人的說法都不是很好的參考,必須要團隊組織分析後才能決定方向。

如果你想「守住」就好
1.大幅降價,是一個最差的策略,風險最高。這是對客戶的最好的福利,我是客人當然如此要求。
2.提昇「咖啡大師」在貴公司的地位,是當前必須要做到的。
3.增加正職,減少人力流失,是一個挽救之道。(太多人等太久了,上面沒掛我們就沒機會。能力有卻要排隊?)
4.增加產品活性,平日售價和緩降價等等。

如果你想「攻擊」
1.將「咖啡大師」的任意想法拿來看吧,不要相信轉傳、文件化的訊息。有時候,新創產品都是看直覺不是數據。

你們這些高層,想要「攻擊」還是「守住」你現有的財務數據,可否犧牲一年去做轉型緩衝?
有沒有機會轉型,就看你們有沒有重視第一線的作戰團隊。
增加內部對產品的檢討,以追出成本浪費的元兇。這要看第一線人員。
開除你現在的財務與行銷主管吧。這也是我的建議,不能開除就降到第一線跟所有人一起找出方法吧。

一個不重視內部第一線的事實,會慢慢惡化你的經營能力。好棋都被你下到爛!

ps:
昨日的星巴克朋友們,辛苦了。我知道很累,昨天每個客人幾乎都是眼神不耐的想砍了你們這些做咖啡的。
然後,打烊收拾到深夜3點(台中某個門市好像到清晨五點才收拾完畢)。
辛苦了!我只能這樣說,抱歉。

畢竟我是客人而已,你們這群可愛的天使,能幫的不多,但渴望你們的笑容讓我們一天的辛苦都消失。
感謝您們,給予我一個空間去準備未來事業與變化。
謝謝,你們這群第一線可愛的天使。

統一的星巴克真的錯了,錯了一塌糊塗。

Jerry @SB


我不得不幫你把文章留下來,因為你真的是為人民福祉發聲,我也要求麥當勞把價格價降至合理的區間以回饋台灣的消費者!

另外我改變建議你,把文章留下來,甚至於PO到更大的公共論壇,讓大家知道你的看法!你要對自己有信心
好硬的文章....
明天上班再來看

JerryKS wrote:
星巴克的咖啡品牌與統...(恕刪)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