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4112 wrote:
當時在國內能用MAC寫論文算是很奢侈的了...
的確,麥金塔「係金的」,當時在國內能用 Mac 算是很奢侈。記得一套麥金塔電腦是要價 1~20 萬的奢侈品。
大部份人都還在使用文字界面的 Dos 以及 PE2、書中仙、漢書、慧星等等的文書編輯器,麥金塔已經開始使用 GUI 了,直到 MS Windows 3.1 才使一般人比較普遍使用的電腦成為 GUI 的友善操作介面。
83 年間我服役時,在服務單位還用過天蠍星、沙士比亞之類、似乎是比較高級些的文書編輯器,不過我忘記它們界面長什麼樣子了。
過客4112 wrote:
特別是Brain病毒出現之後,又搭上硬式磁碟機普及化
(說普及還是很貴,我第一台磁碟機30MB,就花了我13000NT)
基本上沒有PCTools類似工具,用起電腦來都不安心
286/386 AT 電腦年代,我的第一台硬碟是 40MB,都還記得是 TEAC 牌,花了一萬多;第一台 VGA 顯示器是三隻鳥牌,當時也是花了一萬多;第一張顯卡是 Tseng Labs ET-3000 ( 還是 ET-4000 ?! 忘了 ) 約 4 千左右;第一張音效卡 Adlib 好像是二、三千塊 ( 嚴格來說,它是第二張,第一張買過的音效卡應是 Apple 的魔音卡 )。
早期的硬碟在關機前,一定要執行 Park 指令、使磁頭歸位。若未執行,下次開機時,硬碟極可能壞軌給你看,不似現在那麼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