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業務唸EMBA在職碩士班對於換工作,升遷及加薪方面有沒有幫助?


fisheries wrote:
他倒是滿喜歡拿技職,台科,北科來比東比西的..
....(恕刪)


你如果不是站在反方,又何必跟你比東比西.

所以說這話不等於自打嘴巴嗎?

你的論調,中興法商非常強大,蔑視技職不正是爾等行徑.有反方就必須有正方,這樣討論起來才會有意思.

找點樂趣,打打嘴砲,感覺很不錯.
我是北科畢業的
北科有強的地方,也有弱的地方
但是bobbycomboy一直以錯誤的方式來提到母校
老實說讓我真的替他感到遺憾
拜託文中最好不要再提到北科兩個字
北科的好名聲不是這種時候拿出來糟蹋的
不斷的跳針+自圓其說
這種行徑只讓我想得出Dearjohn的風格而已
azureimf wrote:
我是北科畢業的北科有...(恕刪)


你的建議很好,我會盡量克制,

另外北科也不是我喜歡提,是emba那張表裡有的,順便討論一下北科,在論壇中討論也只是個名詞,需要用的時候就可拿出來提一下,當然若有得罪就請見諒了

至於方式對不對,也不好討論對錯,對有時可能是錯的,錯的常常又是對的.沒有絕對的對錯.有些需要時間來證明何者是對,何者是錯. 有的事可能我一輩子都看不到對與錯.

大家別吵了= ="先給我建議吧
我私立技術學院畢業的,傳產業務,月薪70~100K
工作經驗約10年,但退伍工作經驗只有兩年
在新竹
念交大或清大MBA有幫助嗎


後來發現好像還要準備考試...我之前是工管
念個工管在職專班 他等同於MBA國立碩士嗎?

補充一下我是四年制技術學院,所以基本上已經有工管系學士了
但這張我工作沒拿出來用過..因為也沒啥用,科科
小巫先生 wrote:

後來發現好像還要準備考試...我之前是工管
念個工管在職專班 他等同於MBA國立碩士嗎?
...(恕刪)


有些學校是不分的,但有些學校是分開的,

我記得交大及清大應該是發學院的證書,跟一般生不同.

不過就算拿了清交學院發的證書,一樣是管學或商學碩士,拿到就一定是碩士這沒問題
讓我幫樓主作一個終極的解答吧。

在職專班和EMBA到底差在哪裡?

很多人其實只是旁觀者(讀的人是親戚、同事、老闆、朋友)、或是只是"聽說"、或者也只是讀過其中的一種,根本不知道這主要的差異在哪邊。

師資

在職專班的開課單位都是"系所",所以除非是特地外聘的師資,否則所有老師都應該是該系所老師;EMBA開課單位都是"系所",所以所有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內的老師都有可能是授課老師 (當然也還會有外聘的師資),比方說有人資的、有供應鏈的、有財金的、有資管等等的。

老師情況其實和學生有點雷同,也是要競爭的。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老師越多被選出來可以上EMBA的老師通常素質就越好;反觀系所因為老師人數較少,相對來說會去教在職專班的老師比例上就變多了,換言之老師素質就會比較差些。

我澄清一下"素質",在此並不是指老師不夠專業或認真,而是很現實的,會讀書會研究不等於會教書,本身學問很強但卻教的一蹋糊塗的老師為數不少,有的老師甚至大學部、一般研究所和在職專班的教法通通一樣,真的很差。其實教學技巧也是另一門學問,而且這門學問是教授們沒有學習過的學問,只能從教學中慢慢累積而來。所以老師們的經驗以及教學技巧相當重要,且通常都是強者恆強。

總而言之,師資EMBA絕對是比在職專班的好。

課程

因著師資的關係,在職專班的課程上課內容比EMBA還專精專業。比方說財金在職專班,它的老師都是財金專家,有的是金融商品專家、有的是財務分析專家等,絕對不會有人力資源課程、或是行銷、策略、物流等課程。但因為EMBA的老師是跨系所的,所以EMBA課程五花八門,雖然深度可能不及在職專班,但廣度絕對遠超過在職專班。不過這樣的課程規劃是有它的意義在的,我晚點會以一個銀行經理舉例。

同學

很多人會把同學這塊僅以 "交朋友、聯誼" 帶過,事實上同學或許會比老師更為重要,因為你從同學身上學到的或許比老師還要更多。在同一個議題上發表報告,大家拿出自己最專業的見解(通常都會和自己的共做有關),可能可以得知某些企業比較不為人知的競爭優勢,或是了解這位同學專業厲害的手法是甚麼,態度又是甚麼,有哪些自己或是公司是可以模仿、學習、或是改良、進化的。有時候,整堂課又可能只有短短的幾句話是對自己很有幫助的,但卻受用無窮,即使只有幾句話也就值得了,而我認為這才是讀專班或EMBA的真正價值所在。

活動

EMBA為了協助學員間人脈的拓展,通常會主辦很多活動。在職專班則沒有能力去辦這些活動,都只能由同學們自己去辦。

[舉例]
有一位45歲的某銀行經理,20年來一路從行員做到經理。如果他要進修,他有可能還需要更加專精的財金知識嗎?衍生性金融商品他早已精熟到透了,他要的應該是跨領域的知識,比方說怎樣管理下屬(人資)、怎樣簡化作業(物流)、怎樣利用新科技(資管)、怎樣訂定新策略爭加競爭力(策略)、業績怎樣比其他銀行好(行銷)。除此之外,學校也辦了很多聯誼活動,讓他認識了很多企業主管,或比較容易爭取與這些企業合作的機會。

以上都不會是一般行員需要的,這時很明顯的界線就出來了,行員->在職專班、經理->EMBA。

假設銀行行員讀了EMBA會怎樣(姑且不論他考不考得上)?討論人資議題時,因為沒有管理下屬的經驗,所以無法餐與討論或報告、因為並非管理核心也沒有制定策略的必要、作業流程也不是自己可以全盤了解和掌握的。但自己工作上急迫需要的金融商品課程、投資商品分析等EMBA卻不上,花錢讀了EMBA等於對於自己工作上完全沒有幫助。而班上同學都是企業主管,你一個行員,對其他同學來說你又可以提供他們怎樣的服務?了不起同學看你也是上課認真而以,上課報告的內容等級完全不夠。

版主工作經驗只有五年,老實說五年實在不多,別說EMBA考不上,考上了EMBA課程對版主的幫助也不大,僅對於人脈或許有點幫助。


為什麼網路上又有許多負面的聲音? 比方說EMBA都收五四三的學生、EMBA是在洗學歷、有的公司根本沒把EMBA或在職專班當作是一個正規的碩士課程等等,這其實也事出有因。

前面有人提到甚麼小eMBA、或是EMBA、或是很多有的沒的IMBA、IEMBA、DBA、AMBA等,通通都是不正式的名詞,各位根本沒有必要為了這個 "暱稱" 爭論不休,看起來有點好笑。這些名稱都只是系所自己訂的,完全沒有任何法源依據和標準,今天就算他們想取名為ABCDEMBA都可以,可能連學校行政會議也不需要通過。

但本質上在職專班和EMBA是兩個分界很清楚的東西,但很多學校因為招生困難、或是招更多學生賺更多的錢,所以硬是將在職專班弄得跟EMBA一樣,或是透過很多手法目的都是為了要招生。

[狀況一]
弄了很多好聽的英文名稱,名稱中有MBA、EMBA或IEMBA感覺比較值錢,本質上明明只是在職專班卻硬掛上EMBA的系所比比皆是。而教育部其實沒有在管英文名稱的、公平會也沒有在抓學校單位"不實廣告"的,所以很多系所只有廣告文宣上有"EMBA"四個英文字母,除了這份文宣以外沒有任何東西是跟EMBA有關係的。

[狀況二]
雖然該單位的確是EMBA,但卻分組,有的只要一年工作年資、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有的八年,然後通通叫EMBA。不好意思,你沒看錯,的確是有一年工作年資的EMBA (大家自己查吧),很扯。

[狀況三]
即使只是在職專班,系辦人員也有可能以EMBA簡稱這些在職專班同學,同學聽起來看起來就是比較爽、感覺學位比較有價值。

[狀況四]
因為招不到學生,所以不斷地降低報考年資和錄取資格,而這都會反映在學員的年齡和職位上,變成EMBA學生越來越像在職專班學生、在職專班學生越來越像一般研究生。

[狀況五]
為了搶知名企業的老闆或主管當學生,主動聯繫邀請來報考上課。雖然還是有報考的"程續",但既然學校都主動邀請了,又怎能讓對方考不上呢!報考的"程續"形同虛設。

前面有人提到很多學校都減招來維持招生錄取率,是沒錯,但也有學校有不同的操作。前幾年台政大EMBA的錄取率逐年下滑,即使減少名額也救不回來。後來想出一個辦法,改為一年兩招,結果錄取率大幅下降,且名額還變多了。99年台大EMBA比98年多招了30人、政大EMBA也多招了75人,錄取率都還可以比前一年低(100年的資料我懶得去查了)。

另外,有人提到一般研究所學生的標準是比在職專班和EMBA嚴格許多,的確沒錯,但我認為這樣的變化是合理的。一般研究所學生的工作就是做研究,在職專班和EMBA的工作則是上班、本來就不是來學校做學術研究的。要求在職專班和EMBA和一般研究所學生一樣的話,那麼我想也應該請一般研究所學生去做一份正職工作。我認為沒有研究生是能夠做的到的,相對來說也不能以同樣的水準來要求在職專班或EMBA的學生,更何況在職專班或EMBA的學生通常都還有更重大的責任,比方說還要照顧家庭、確保公司營運無礙等。

當然,的確也有學校把EMBA經營得太散了,外界會傳EMBA "只是個高級俱樂部、整天只吃飯打球、也沒上甚麼課" 的傳言有時的確並非空穴來風,因為的確有學校是這樣的在經營EMBA,真的就是亂象一堆,搞到最後真的在職專班、EMBA形象都被搞爛了。

所以,少數學校在職專班和一般生的畢業證書是相同的,這些學校特別搶手,因為你看不出來他是研究生或是在職專班畢業的。


總之,慎選學校和班別是很重要的(通常也是強者恆強),網路上很容易就查得出來評價如何。然而讀了專班對加薪並不會有直接的幫助,我覺得應該說只有間接的,真的要看造化了。個人認為讀了EMBA的話,升遷的情況可能會比較好。從工作的角度來說,讀了專班只是讓你變得更為專業了,以公司的立場來說可能這樣只是應該的,但讀了EMBA因為角度廣了,也就是除了專業的事情你做得很好之外,不是你專業的範圍你也很了解,這樣一來很容易接到重要、需要大量整合和溝通的工作,自然升遷的機率就大多了。

這有點像線上遊戲,你等級不到但穿太高級的配備時,效果也不大;但若等級夠了在穿這些高級配備時,效果就會很大,打到寶的機率也較高了些。但如果你選差的學校來讀,考上和讀到畢業是很容易,但這樣你拿到的配備就差了,自然無法挑戰能力強的怪,當然能夠打到寶的機率也就低了。

yww wrote:
讓我幫樓主作一個終...(恕刪)

好文章 謝謝
https://ace0156.pixnet.net
本來就不會有絕對的,也有台大出來沒工作,私立大學出來的名人,
一切還是看怎麼學以致用吧!再搭配一些運氣~

錨點標題
fisheries wrote:
那得看你自己各方面的(恕刪)

沒錯
尤其外商公司牙材業務 北部業績未達試用期就會被裁員
https://ace0156.pixnet.net
yww wrote:

讓我幫樓主作一個終極的解答吧。

在職專班和EMBA到底差在哪裡?

很多人其實只是旁觀者(讀的人是親戚、同事、老闆、朋友)、或是只是"聽說"、或者也只是讀過其中的一種,根本不知道這主要的差異在哪邊。

師資

在職專班的開課單位都是"系所",所以除非是特地外聘的師資,否則所有老師都應該是該系所老師;EMBA開課單位都是"系所",所以所有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內的老師都有可能是授課老師 (當然也還會有外聘的師資),比方說有人資的、有供應鏈的、有財金的、有資管等等的。

老師情況其實和學生有點雷同,也是要競爭的。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老師越多被選出來可以上EMBA的老師通常素質就越好;反觀系所因為老師人數較少,相對來說會去教在職專班的老師比例上就變多了,換言之老師素質就會比較差些。

我澄清一下"素質",在此並不是指老師不夠專業或認真,而是很現實的,會讀書會研究不等於會教書,本身學問很強但卻教的一蹋糊塗的老師為數不少,有的老師甚至大學部、一般研究所和在職專班的教法通通一樣,真的很差。其實教學技巧也是另一門學問,而且這門學問是教授們沒有學習過的學問,只能從教學中慢慢累積而來。所以老師們的經驗以及教學技巧相當重要,且通常都是強者恆強。

總而言之,師資EMBA絕對是比在職專班的好。

課程

因著師資的關係,在職專班的課程上課內容比EMBA還專精專業。比方說財金在職專班,它的老師都是財金專家,有的是金融商品專家、有的是財務分析專家等,絕對不會有人力資源課程、或是行銷、策略、物流等課程。但因為EMBA的老師是跨系所的,所以EMBA課程五花八門,雖然深度可能不及在職專班,但廣度絕對遠超過在職專班。不過這樣的課程規劃是有它的意義在的,我晚點會以一個銀行經理舉例。

同學

很多人會把同學這塊僅以 "交朋友、聯誼" 帶過,事實上同學或許會比老師更為重要,因為你從同學身上學到的或許比老師還要更多。在同一個議題上發表報告,大家拿出自己最專業的見解(通常都會和自己的共做有關),可能可以得知某些企業比較不為人知的競爭優勢,或是了解這位同學專業厲害的手法是甚麼,態度又是甚麼,有哪些自己或是公司是可以模仿、學習、或是改良、進化的。有時候,整堂課又可能只有短短的幾句話是對自己很有幫助的,但卻受用無窮,即使只有幾句話也就值得了,而我認為這才是讀專班或EMBA的真正價值所在。

活動

EMBA為了協助學員間人脈的拓展,通常會主辦很多活動。在職專班則沒有能力去辦這些活動,都只能由同學們自己去辦。

[舉例]
有一位45歲的某銀行經理,20年來一路從行員做到經理。如果他要進修,他有可能還需要更加專精的財金知識嗎?衍生性金融商品他早已精熟到透了,他要的應該是跨領域的知識,比方說怎樣管理下屬(人資)、怎樣簡化作業(物流)、怎樣利用新科技(資管)、怎樣訂定新策略爭加競爭力(策略)、業績怎樣比其他銀行好(行銷)。除此之外,學校也辦了很多聯誼活動,讓他認識了很多企業主管,或比較容易爭取與這些企業合作的機會。

以上都不會是一般行員需要的,這時很明顯的界線就出來了,行員->在職專班、經理->EMBA。

假設銀行行員讀了EMBA會怎樣(姑且不論他考不考得上)?討論人資議題時,因為沒有管理下屬的經驗,所以無法餐與討論或報告、因為並非管理核心也沒有制定策略的必要、作業流程也不是自己可以全盤了解和掌握的。但自己工作上急迫需要的金融商品課程、投資商品分析等EMBA卻不上,花錢讀了EMBA等於對於自己工作上完全沒有幫助。而班上同學都是企業主管,你一個行員,對其他同學來說你又可以提供他們怎樣的服務?了不起同學看你也是上課認真而以,上課報告的內容等級完全不夠。

版主工作經驗只有五年,老實說五年實在不多,別說EMBA考不上,考上了EMBA課程對版主的幫助也不大,僅對於人脈或許有點幫助。


為什麼網路上又有許多負面的聲音? 比方說EMBA都收五四三的學生、EMBA是在洗學歷、有的公司根本沒把EMBA或在職專班當作是一個正規的碩士課程等等,這其實也事出有因。

前面有人提到甚麼小eMBA、或是EMBA、或是很多有的沒的IMBA、IEMBA、DBA、AMBA等,通通都是不正式的名詞,各位根本沒有必要為了這個 "暱稱" 爭論不休,看起來有點好笑。這些名稱都只是系所自己訂的,完全沒有任何法源依據和標準,今天就算他們想取名為ABCDEMBA都可以,可能連學校行政會議也不需要通過。

但本質上在職專班和EMBA是兩個分界很清楚的東西,但很多學校因為招生困難、或是招更多學生賺更多的錢,所以硬是將在職專班弄得跟EMBA一樣,或是透過很多手法目的都是為了要招生。

[狀況一]
弄了很多好聽的英文名稱,名稱中有MBA、EMBA或IEMBA感覺比較值錢,本質上明明只是在職專班卻硬掛上EMBA的系所比比皆是。而教育部其實沒有在管英文名稱的、公平會也沒有在抓學校單位"不實廣告"的,所以很多系所只有廣告文宣上有"EMBA"四個英文字母,除了這份文宣以外沒有任何東西是跟EMBA有關係的。

[狀況二]
雖然該單位的確是EMBA,但卻分組,有的只要一年工作年資、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有的八年,然後通通叫EMBA。不好意思,你沒看錯,的確是有一年工作年資的EMBA (大家自己查吧),很扯。

[狀況三]
即使只是在職專班,系辦人員也有可能以EMBA簡稱這些在職專班同學,同學聽起來看起來就是比較爽、感覺學位比較有價值。

[狀況四]
因為招不到學生,所以不斷地降低報考年資和錄取資格,而這都會反映在學員的年齡和職位上,變成EMBA學生越來越像在職專班學生、在職專班學生越來越像一般研究生。

[狀況五]
為了搶知名企業的老闆或主管當學生,主動聯繫邀請來報考上課。雖然還是有報考的"程續",但既然學校都主動邀請了,又怎能讓對方考不上呢!報考的"程續"形同虛設。

前面有人提到很多學校都減招來維持招生錄取率,是沒錯,但也有學校有不同的操作。前幾年台政大EMBA的錄取率逐年下滑,即使減少名額也救不回來。後來想出一個辦法,改為一年兩招,結果錄取率大幅下降,且名額還變多了。99年台大EMBA比98年多招了30人、政大EMBA也多招了75人,錄取率都還可以比前一年低(100年的資料我懶得去查了)。

另外,有人提到一般研究所學生的標準是比在職專班和EMBA嚴格許多,的確沒錯,但我認為這樣的變化是合理的。一般研究所學生的工作就是做研究,在職專班和EMBA的工作則是上班、本來就不是來學校做學術研究的。要求在職專班和EMBA和一般研究所學生一樣的話,那麼我想也應該請一般研究所學生去做一份正職工作。我認為沒有研究生是能夠做的到的,相對來說也不能以同樣的水準來要求在職專班或EMBA的學生,更何況在職專班或EMBA的學生通常都還有更重大的責任,比方說還要照顧家庭、確保公司營運無礙等。

當然,的確也有學校把EMBA經營得太散了,外界會傳EMBA "只是個高級俱樂部、整天只吃飯打球、也沒上甚麼課" 的傳言有時的確並非空穴來風,因為的確有學校是這樣的在經營EMBA,真的就是亂象一堆,搞到最後真的在職專班、EMBA形象都被搞爛了。

所以,
少數學校在職專班和一般生的畢業證書是相同的,
這些學校特別搶手,因為你看不出來他是研究生或是在職專班畢業的。


總之,慎選學校和班別是很重要的(通常也是強者恆強),網路上很容易就查得出來評價如何。然而讀了專班對加薪並不會有直接的幫助,我覺得應該說只有間接的,真的要看造化了。個人認為讀了EMBA的話,升遷的情況可能會比較好。從工作的角度來說,讀了專班只是讓你變得更為專業了,以公司的立場來說可能這樣只是應該的,但讀了EMBA因為角度廣了,也就是除了專業的事情你做得很好之外,不是你專業的範圍你也很了解,這樣一來很容易接到重要、需要大量整合和溝通的工作,自然升遷的機率就大多了。

這有點像線上遊戲,你等級不到但穿太高級的配備時,效果也不大;但若等級夠了在穿這些高級配備時,效果就會很大,打到寶的機率也較高了些。但如果你選差的學校來讀,考上和讀到畢業是很容易,但這樣你拿到的配備就差了,自然無法挑戰能力強的怪,當然能夠打到寶的機率也就低了。




非常好的分享文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