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n1927 wrote:
其實很多經典都說了很多
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業
動念則乖
問題是,人有辦法不動念,不思考嗎?
這樣有辦法活嗎?
人真的有辦法活在當下嗎?
記得看過大師說過
禪,又譯為禪那,是靜慮或思維修的意思
所以是用第六識來思維修嗎?
現在很多善知識、法門、書籍提倡靜坐
我想像氣功那樣用太多意識的可能比較複雜也比較危險,更需要老師指導,自己練風險大
聽說過,不用意識心修練的,氣比較強,不知真假...(恕刪)
前面舉的例子,"好像"剛剛好可以用在這裡

眼睛看到 _ _ 顏色,看到就看到、看到就好

看到紅燈,停。
不去倒數秒數「預期」綠燈
→ 是要真正看到綠燈『才』動作

眼睛看到 _ _ 顏色,不去追著看、也不避看
耳朵聽到 _ _ 音聲,不去追著聽、也不避聽
鼻子聞到 _ _ 香味,不去追著聞、也不避聞
舌頭嘗到 _ _ 口味,不去追著吃、也不避吃
好像哪裡怪怪的?

險境應自己避、危境應自己逃
要達到菩薩境界之後,才可以說,進入 如地獄般的 險危之境,度眾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浪淘沙 wrote:
感謝樓主師兄的回應,道理上雖然如此
,然而斷惑有「見所斷」與「修所斷」
,譬如打球,有些是觀念上的改正,知道對方來球如此如此時,我當如何如何因應,這是「見所斷」
,前提是,該運動員已經具備該有的技能,教練臨場時指點一下戰術即可
,有些需要練習,否則出手的時機、角度、力道、身手眼足的協調等,無一不影響其結果
,不是我心中知道球來該怎樣打,到時候就打得到、接得好的。
知道不該貪,以為自己可以做到不貪,但真正境界來時還是被牽著走,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我所想討論的,正是「修所斷」。
唯識學認為第七識「無力斷惑,需藉意識修觀而斷」
,許多修行人是先修第六意識,等第六意識清淨了,再影響第七意識
,因為第七意識為第六意識的根
,這是一般安全的修法。
有沒有可能直接從第七意識起修呢?
...(恕刪)
去年到今年這段時間是我個人的轉捩點。
有那位先前提到的 玉書 網友,我才會經歷到所謂五識。
同時有位Y網兄用私信提醒我聊天用了「覺知」這名詞。
我第一次看見「覺知」這名詞覺得特別,當時我人在上海用大陸的瀏覽器關鍵字「覺知」,找到的資料沒有特別導向佛教用語(今天特別再一次收尋,內容已經不一樣了。)
但其中有一篇大概的說明是:用已經學到的知識或自己本身對危險提早做出判斷避開危險。(類似知道碰火會灼傷,自然手就不會去碰火的概念。)
我的意識經歷:
今年小除夕我先回到家中整理信箱裡面的信件時發現一封掛號信。這封掛號信,第一次看見時我覺得是警察局寄來的通知信,但第二次在看的時候發現看不見任何有關警察局的字眼。
當晚我的大女兒從台中返回台北。
隔天她跑到我房間陪我賴床聊天。
我跟她說:客廳桌上有妳一封掛號信,我感覺是警察局寄來的。
她回答我:昨天回來我就有看見掛號信,但不知道是不是警察局寄來的,只是我感覺在台中騎機車有違規。
我接著去看這封掛號信。在最後一段一開頭明確的有「警察局」。
這時候其實我對「識」就產警覺心。
之後就體感到先前描述我的「入魔」情境。
因為我當兵是教育班長跟從業機械業。對於「人」、「事」、「地」、「物」、「時」,都會特別注意跟確認。所以意識錯亂的那個時間,我放慢心思逐一確認的方式審視自己。
————————————————
斷惡修善會不會影響際遇?
我認真的思考過我真正的惡,應該只有就是有段時間去睡別人的妻子。這之前也提到過也就不重複說明。
我與我的前妻處於朋友狀態。她有事要我協助幫忙,我也盡我能力幫她。
我最擔心的小女兒到高雄讀大學,讀我最不喜歡的科系。這科系是人性鬥爭(貪瞋癡)最嚴重的科系,依她的個性完全不適合。
今年六、七月份她主動說想退學。
我提出她來陪我,她也願意過來陪我。之前她非常的倔強講不聽。
上個月我們二個人也化開二人彼此心中的結。
她們三人是我難斷的夢,所以我寧願沉睡在我的夢境裡不願醒來。
或者說。。。我幫了別人卻幫不了她們,那我又算什麼?
因此我才會用「普門品」「心經」雙行的方式。
————————————
貪心感水災
嗔恚感火災
愚癡感風災
傲慢感地震
佛說:「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牠們還在做螞蟻。」如果一尊佛修行成佛的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不是說螞蟻的壽命很長,而是說螞蟻死了以後又墮螞蟻身,牠們認為那個螞蟻身就是自己,螞蟻窩就是牠們的家,一直捨不得離開,所以死了以後還是投胎螞蟻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