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其實很多經典都說了很多

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業

動念則乖

問題是,人有辦法不動念,不思考嗎?

這樣有辦法活嗎?

人真的有辦法活在當下嗎?

記得看過大師說過

禪,又譯為禪那,是靜慮或思維修的意思

所以是用第六識來思維修嗎?

現在很多善知識、法門、書籍提倡靜坐

我想像氣功那樣用太多意識的可能比較複雜也比較危險,更需要老師指導,自己練風險大

聽說過,不用意識心修練的,氣比較強,不知真假
Devin1927 wrote:
其實很多經典都說了很多

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業

動念則乖

問題是,人有辦法不動念,不思考嗎?

這樣有辦法活嗎?

人真的有辦法活在當下嗎?

記得看過大師說過

禪,又譯為禪那,是靜慮或思維修的意思

所以是用第六識來思維修嗎?

現在很多善知識、法門、書籍提倡靜坐

我想像氣功那樣用太多意識的可能比較複雜也比較危險,更需要老師指導,自己練風險大

聽說過,不用意識心修練的,氣比較強,不知真假...(恕刪)

前面舉的例子,"好像"剛剛好可以用在這裡

眼睛看到 _ _ 顏色,看到就看到、看到就好

看到紅燈,停。
不去倒數秒數「預期」綠燈
→ 是要真正看到綠燈『才』動作

眼睛看到 _ _ 顏色,不去追著看、也不避看
耳朵聽到 _ _ 音聲,不去追著聽、也不避聽
鼻子聞到 _ _ 香味,不去追著聞、也不避聞
舌頭嘗到 _ _ 口味,不去追著吃、也不避吃

好像哪裡怪怪的?

險境應自己避、危境應自己逃
要達到菩薩境界之後,才可以說,進入 如地獄般的 險危之境,度眾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浪淘沙 wrote:
感謝樓主師兄的回應,道理上雖然如此
,然而斷惑有「見所斷」與「修所斷」
,譬如打球,有些是觀念上的改正,知道對方來球如此如此時,我當如何如何因應,這是「見所斷」
,前提是,該運動員已經具備該有的技能,教練臨場時指點一下戰術即可
,有些需要練習,否則出手的時機、角度、力道、身手眼足的協調等,無一不影響其結果
,不是我心中知道球來該怎樣打,到時候就打得到、接得好的。


知道不該貪,以為自己可以做到不貪,但真正境界來時還是被牽著走,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我所想討論的,正是「修所斷」。

唯識學認為第七識「無力斷惑,需藉意識修觀而斷」
,許多修行人是先修第六意識,等第六意識清淨了,再影響第七意識
,因為第七意識為第六意識的根
,這是一般安全的修法。

有沒有可能直接從第七意識起修呢?
...(恕刪)

去年到今年這段時間是我個人的轉捩點。

有那位先前提到的 玉書 網友,我才會經歷到所謂五識。

同時有位Y網兄用私信提醒我聊天用了「覺知」這名詞。

我第一次看見「覺知」這名詞覺得特別,當時我人在上海用大陸的瀏覽器關鍵字「覺知」,找到的資料沒有特別導向佛教用語(今天特別再一次收尋,內容已經不一樣了。)

但其中有一篇大概的說明是:用已經學到的知識或自己本身對危險提早做出判斷避開危險。(類似知道碰火會灼傷,自然手就不會去碰火的概念。)

我的意識經歷:

今年小除夕我先回到家中整理信箱裡面的信件時發現一封掛號信。這封掛號信,第一次看見時我覺得是警察局寄來的通知信,但第二次在看的時候發現看不見任何有關警察局的字眼。

當晚我的大女兒從台中返回台北。

隔天她跑到我房間陪我賴床聊天。

我跟她說:客廳桌上有妳一封掛號信,我感覺是警察局寄來的。

她回答我:昨天回來我就有看見掛號信,但不知道是不是警察局寄來的,只是我感覺在台中騎機車有違規。

我接著去看這封掛號信。在最後一段一開頭明確的有「警察局」。

這時候其實我對「識」就產警覺心。

之後就體感到先前描述我的「入魔」情境。

因為我當兵是教育班長跟從業機械業。對於「人」、「事」、「地」、「物」、「時」,都會特別注意跟確認。所以意識錯亂的那個時間,我放慢心思逐一確認的方式審視自己。

————————————————
斷惡修善會不會影響際遇?

我認真的思考過我真正的惡,應該只有就是有段時間去睡別人的妻子。這之前也提到過也就不重複說明。

我與我的前妻處於朋友狀態。她有事要我協助幫忙,我也盡我能力幫她。

我最擔心的小女兒到高雄讀大學,讀我最不喜歡的科系。這科系是人性鬥爭(貪瞋癡)最嚴重的科系,依她的個性完全不適合。

今年六、七月份她主動說想退學。

我提出她來陪我,她也願意過來陪我。之前她非常的倔強講不聽。

上個月我們二個人也化開二人彼此心中的結。

她們三人是我難斷的夢,所以我寧願沉睡在我的夢境裡不願醒來。

或者說。。。我幫了別人卻幫不了她們,那我又算什麼?

因此我才會用「普門品」「心經」雙行的方式。

————————————
貪心感水災

嗔恚感火災

愚癡感風災

傲慢感地震
動物就是餓了就吃、累了就睡、繁衍時間到了就交配,看來動物應該很快就會成道、出輪迴,事實上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看到祇樹給孤獨園地上的一窩螞蟻就笑起來了,旁邊的學生不解,就問佛為什麼?

佛說:「七尊佛出世都過去了,牠們還在做螞蟻。」如果一尊佛修行成佛的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不是說螞蟻的壽命很長,而是說螞蟻死了以後又墮螞蟻身,牠們認為那個螞蟻身就是自己,螞蟻窩就是牠們的家,一直捨不得離開,所以死了以後還是投胎螞蟻身…
guest2000 wrote:
基督教就一本聖經,不必聽哪個大師說,不必去想人有幾識,更沒有模擬兩可深奧難懂的文言文詞彙,只要從聖經內文,再輔以參加教會的講道或團契,經由發自內心向神禱告祈求祂的帶領,去認識體驗神的同在,我們的人生會豁然開朗,我們的生命可以得到造就提升,這是小的過去幾年來的深刻領會.

不管是基督教、佛法、回教等,
都是對眾生有益的,
因為萬法歸宗、萬法歸一,
各人的因緣不同,
跟基督教有緣的就一本聖經、向神禱告,
跟佛法有緣的就依教奉行,
跟回教有緣的就禮拜真主阿拉,
放下分別心才是重點,
盡量不要自讚毀他。


建議可以另外開個討論串:談談基督教,
利益對基督教有興趣、有緣的人。

Devin1927 wrote:
問題是,人有辦法不動念,不思考嗎?...(恕刪)


看你動的是不是慾念,有沒引動貪嗔癡
一心去西方極樂,也是慾念的一種

guest2000 wrote:
[起心動念就是宇宙形成的原因] --> 請問是誰起心動念?
你的起心動念

所謂顯一體,起二用

正報是你自己,依報是你的人事物宇宙

念一起,整個宇宙現前(依報),你在宇宙裡面的起作用(正報)


謙卑,佛教與基督教都要人謙卑

但佛教比較不妄自菲薄,強調你就是佛,你與佛是一體

而一般基督教徒,認為人神兩隔,神高高在上

林前6:17 但與主聯合的,便是與主成為一靈。

約10:30我與父原是一。


其實不只耶穌與神原是一,人人與神都原是一,當然基督徒不敢接受就是了

guest2000 wrote:
聖經新約雅各書一章...(恕刪)


聖經在戒貪這方面,用了很多的篇幅

主要又是在財與淫上

所以可以看出戒貪的重要性


這是宗教基礎,宗教的根

一切苦難從貪念起

你要回去

也是從斷貪下手
大師,我想請教一個問題。你如何看待佛教那個功德箱呢?基督教也有信徒捐贈,但是不會像佛教那樣在明处擺放捐款箱。。。。這樣會不會讓人覺得佛教太愛錢啊?
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
諸苦盡從貪欲起,
不知貪欲起於何;
因忘自性彌陀佛
異念紛馳總是魔。

──《三時繫念》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