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請教生物學) 四大文明的人類怎麼變同一種人類?

clws wrote:
食物如果不夠了 第一個念頭應該是遷徙
怎麼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一年可能才收成一次的農作物呢?

你這個想法沒錯,能夠隨手撿到食物是最簡單的,世事難料明天是不是還活著都不知道,誰還要花時間去種植。
非洲的布希人(Bushmen)也就是這種生活方式,每年不停的遷徙或是在特定區域大範圍的找尋食物(就像候鳥南北飛,草原動物大遷移)。遷徙的人類無法負載太多的物資,不停遷徙的文明不容易進步與累積技術,也不容易產生可以長久保存的文明遺跡可供後人研究。

地球不只氣候會變化,地質也會變化。可能因為海洋上升(附註1)、火山爆發、河流改道等因素,讓原本遷徙的路線受到破壞。原本富足的生活轉變成一年中可能會有一小段時間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解決不了問題這個種族就滅亡或人口減少到環境足以負擔的程度。發展出農業的種族則可以降低這種危害性。一但有農業技術的文明遷移到更適合長期耕作的環境(大河流域),也就容易發生較進步的文明。

我們現在看到的文明都是優勢的文明,實際上已消滅的文明更多,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些微痕跡。
我不否定遷徙也可能創造出文明,但是如果被優勢文明入侵,或是無法承受環境的劇烈改變,這些文明的痕跡可能就會被從地球上抹去消失。
現代人看到農業文明的遺跡可能是農業文明有其優勢所以遺留下來,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生活方式無法產生文明。
所以,你的想法並沒有錯,說不定萬年以前捕獵、遷徙方式的文明比農業文明多很多(捕獵與遷徙的技術優於農業技術),只是遷徙的文明痕跡不容易留存下來,而且在最近的一萬年內被農業支撐的文明所取代(農業技術進步,優於捕獵、遷徙)。

另外,人類的文明(包含技術)是逐漸累積的,從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一直進步到鐵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文明因為工具較差,效能較低,文明遺跡能夠保留到現在的可能性不大,也就無從研究或討論。
世界各地能夠找到的古老文明多半是巨石文明,這可能是因為巨大的石頭能夠抵抗長時間的風化,土屋、木屋早就消失不見了。如果發展出來的文明只是到處立個小石碑,也可能早在上個冰河期就被風吹雨打消失了。
古文明如果專門製造這類無法保存太久的人造物體,當然也就找不到什麼萬年以上的「小石碑文明」、「土磚文明」或是「小木屋文明」。

再經過下一個十萬年的冰河期,埃及的金字塔、復活島的石像,馬雅金字塔、甚至現代的台北101大樓等人造建築物大概都會消失不見。下個間冰期的人類不知道會不會發現以前有個「混凝土文明」存在。

=============================
我的猜測,可能有段時間是農業與遷徙兩種生活方式並行。
人類會把遷徙過程吃剩的種子就地栽種,收穫季節過了食物吃得差不多了就繼續遷徙,下次收穫季節就能夠回來收成前一次栽種的成果。

附註1: 冰河期結束,海平面大幅上升,許多地方發生地理隔絕。遷徙的困難度增加,某些地區遷徙型的文明可能因此衰敗或是被迫轉型放棄遷徙。
例如,東亞與南亞各群島(包含台灣)原本與中南半島以及大陸相連成一個比現在大的整體陸塊,冰河期結束之後低地淹沒,出現許多島嶼。
華勒斯線

=============================
根據人類單地起源的假說,上一個間冰期智人還沒有大幅擴散到非洲以外的地區。
如果理論正確的話,要找超過10萬年以上的智人文明遺跡,可能得在非洲找尋,其他地區只可能找到尼安德塔人的遺跡。
人類單地起源說
多讀書、讀好書、讀懂書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