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利用蘇花鐵路
古庭維
超級大豪雨沖垮蘇花公路,已隨選戰結束而趨寂靜的蘇花議題,又立刻浮上檯面。蘇花公路發軔於清國時代,創建於日本時代,改善於國府時代,超過一百年的歲月,幾乎已發展到極致,在有限空間下勉強取得和大自然的平衡。不論是蘇花高、蘇花改、蘇花替,安全的路絕對是全民期盼;但身為主政者,如果真心要改善交通,應該先積極利用既有鐵路設施,而非只專注於曠日費時的公路環評及工程。臺鐵宜蘭線、北迴線和臺東線合稱為東部幹線。這條幹線鐵路的開發,由於遭遇困難地形,或是行經偏遠地區,開發的歷程極為辛苦,尤以蘇澳到花蓮間的北迴線為甚。北迴線於2003年中完成電氣化,再於2004年底雙軌化,且沿途以長橋樑、長隧道穿過地形,是快捷且安全的路廊。
接駁站要選對地方
這次梅姬颱風帶來的共伴豪雨,鐵公路雖同告中斷,但臺鐵在一天內即恢復通車,還能立刻加開班次,紓解蘇花公路中斷時的需求。目前這條鐵路仍有相當多運用空間,除了繼續添購性能優異的車輛,更應開發便利的車載服務。歐洲許多長隧道都有便利的鐵路車載服務,在蘇花議題上,不應只專心在公路改善方案的爭論,而是同時積極運用這條屢次在豪雨中被證明價值的鐵路。
蘇花新路或許終究會建,但不論環評或工時都不知要耗費多少歲月。利用北迴鐵路推動汽車接駁服務,是蘇花新道路完成前最佳的過渡方案,當然也可永續經營。臺鐵曾於2007年9月推出台北花蓮「人車同行」服務,小客車也可搭火車,票房表現卻不佳;原因並非民眾沒有消費意願,而是起點選在樹林,除了車站本身交通不便,對大半台北縣市民眾來說更是先走回頭路再搭車,非常不方便。最積極的作法,應該利用國道五號終點旁的蘇澳新站,以及蘇花公路進入平原段的新城或北埔站,這些車站聯外交通便利、腹地廣大,非常適合作為增建接駁設施的地點。接駁站應設立專用月台及設施,研製專用的接駁車廂,創立專門的運輸機制,真正便利駕駛人使用。除了針對蘇花之間最難駕駛的路段服務,目前此區間鐵路行車密度較低、路線大多為直線,約40分鐘即可跑完,亦非常有利增開接駁專用的班次,對用路人將有極高吸引力。政府應該更重視鐵路的應用價值,推動最迅速、最有效率的投資,切莫鑽牛角尖、浪費時間,民眾才能真正受惠。
作者為《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
北迴鐵路的問題不是鐵路(硬體)本身,而是管理機關(軟體)
白劍鈴馬 wrote:
一條道路所能產生的巨大利益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恕刪)
您說的論點跟我以前在某報看到的一篇蘇花高議題有著神似之處
印象中環保學者並非絕對反對蘇花高的興建
而是對蘇花高的路線規劃有相當的意見
明明有對環境衝擊較小的地方可供路線規劃
但為何就偏偏規劃在對環境衝擊大的地方
安全、環境算哪根蔥
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吧
至於是誰的利益
當然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利益囉
我住台北
我並不反對蘇花高或蘇花快OR蘇花改的興建
因為花東居民真的是需要一條比較安全且快速的道路
但對於國內這種官商一家親的生態
公共工程的品質要求跟監督態度
呵呵~我是持悲觀的態度
就如國內某位得過諾貝爾獎學者說的
國內的公共工程
若工程款是100億
那有做到30億的品質就算不錯了
唉.....
與其說反對蘇花高
倒不如說是對政府的施工品質沒信心吧
看看交通部裏面那些高官跟每天吃飽飽等放假的高階公務員
再看看國內的各交通規劃、建設跟品質
若蘇花高真的開下去
那環境不被搞得亂七八糟破壞殆盡才有鬼
交通與自然環境生態不能找到平衡點嗎
我相信是可以的
只是要看規劃與執行的人有無這份〝良心〞罷了
franz101231 wrote: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13386/IssueID/20101026
積極利用蘇花鐵路
古庭維
超級大豪雨沖垮蘇花公路,已隨選戰結束而趨寂靜的蘇花議題,又立刻浮上檯面。蘇花公路發軔於清國時代,創建於日本時代,改善於國府時代,超過一百年的歲月,幾乎已發展到極致,在有限空間下勉強取得和大自然的平衡。不論是蘇花高、蘇花改、蘇花替,安全的路絕對是全民期盼;但身為主政者,如果真心要改善交通,應該先積極利用既有鐵路設施,而非只專注於曠日費時的公路環評及工程。臺鐵宜蘭線、北迴線和臺東線合稱為東部幹線。這條幹線鐵路的開發,由於遭遇困難地形,或是行經偏遠地區,開發的歷程極為辛苦,尤以蘇澳到花蓮間的北迴線為甚。北迴線於2003年中完成電氣化,再於2004年底雙軌化,且沿途以長橋樑、長隧道穿過地形,是快捷且安全的路廊。
接駁站要選對地方
這次梅姬颱風帶來的共伴豪雨,鐵公路雖同告中斷,但臺鐵在一天內即恢復通車,還能立刻加開班次,紓解蘇花公路中斷時的需求。目前這條鐵路仍有相當多運用空間,除了繼續添購性能優異的車輛,更應開發便利的車載服務。歐洲許多長隧道都有便利的鐵路車載服務,在蘇花議題上,不應只專心在公路改善方案的爭論,而是同時積極運用這條屢次在豪雨中被證明價值的鐵路。
蘇花新路或許終究會建,但不論環評或工時都不知要耗費多少歲月。利用北迴鐵路推動汽車接駁服務,是蘇花新道路完成前最佳的過渡方案,當然也可永續經營。臺鐵曾於2007年9月推出台北花蓮「人車同行」服務,小客車也可搭火車,票房表現卻不佳;原因並非民眾沒有消費意願,而是起點選在樹林,除了車站本身交通不便,對大半台北縣市民眾來說更是先走回頭路再搭車,非常不方便。最積極的作法,應該利用國道五號終點旁的蘇澳新站,以及蘇花公路進入平原段的新城或北埔站,這些車站聯外交通便利、腹地廣大,非常適合作為增建接駁設施的地點。接駁站應設立專用月台及設施,研製專用的接駁車廂,創立專門的運輸機制,真正便利駕駛人使用。除了針對蘇花之間最難駕駛的路段服務,目前此區間鐵路行車密度較低、路線大多為直線,約40分鐘即可跑完,亦非常有利增開接駁專用的班次,對用路人將有極高吸引力。政府應該更重視鐵路的應用價值,推動最迅速、最有效率的投資,切莫鑽牛角尖、浪費時間,民眾才能真正受惠。
作者為《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
北迴鐵路的問題不是鐵路(硬體)本身,而是管理機關(軟體)....(恕刪)
所以說,用火車載汽車的方案並非不可行,關鍵在於如何讓這個方案更有效率的執行,讓民眾真的感覺到他的便利與安全性。
我覺得最大的關鍵點是"運輸量",就是計算出火車增開的"載車"班次是否真的能消化所有小客車數量,如果能消化的量很小,似乎就不值得推動此運輸方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