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kuo2001.tw wrote:
我家N年前用27元的...(恕刪)
如果有台幣幾億的話,我也希望它升值,然後去外境投資。
不過不知道"台灣"有多人身家是過億的?還是多數是靠一份薪水吃飯的?
kateshy wrote:
任何企業接訂單時,就要把可能的匯差算進去,
出口業自己風險規劃相關措施沒做好,全怪政府,應該怪自己的財務人員能力不足吧?
如果電子業接單都胡亂低價搶單,不考慮匯率風險,提前因應,講實話那是企業的問題,不是政府與其他行業國民的問題,
總不可能要政府跟著美國亂印鈔票,最後國內物資卻因為相對匯差需要花更多錢跟國外買,導致國內嚴重通膨,
國民的工資連基本的民生物資都買不起,這就是號稱毛利3%的電子業想要的嗎?
憑什麼佔國民GDP 只有百分之六的電子業,卻永遠要讓其他國民替他們忽略財務規劃、低價亂搶單來買單,
說甚麼進口物資不會反應匯差云云,那請問政府一直阻升,電子業的利潤會分給全民嗎?
不要跟我說股價會反映給股民這種天兵的話,股民與一般百姓誰的人數多?
我只知道現在各大物資都蠢蠢欲動,小生意人與老百姓撐得很苦,
更何況台灣跟隨美元十年了,產業有因此停止外移過?
對於那些已經是跨國公司的企業來說,比方說東南亞設廠的公司,
連泰幣都漲了,請問台灣老闆在泰國的工資成本,不就因為台幣相對弱勢因此成本增加?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講,看事情不能都從某特定利益團體角度來想,這樣太過簡化了,
央行調控匯率的決策,要顧全許多層面,
但絕不能、也不應該只照顧沒有能力因應國際局勢變化的少數出口業。
再者,央行的阻升動作也有個極限,怕是怕撐過頭跟美國對著做,有天撐不住了,損害更大。...(恕刪)
kateshy wrote:
任何企業接訂單時,就要把可能的匯差算進去,
出口業自己風險規劃相關措施沒做好,全怪政府,應該怪自己的財務人員能力不足吧?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