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ycomepls wrote:
三國鼎立的基本前提是蜀同時控制漢中和荊州. 有漢中和荊州做為門戶以及緩衝, 成都才有安全可言.
漢中對魏很重要嗎? 不必然. 如果魏蜀之間對於漢中的攻防戰略有共識, 雙方都省事得多.
荊州向為四戰之地, 吳蜀談和, 共分荊州, 共拒魏(晉), 這對吳蜀也都有利.
這也是小弟提及的原因
首先小弟認為, 漢中對魏的重要性
相對部分來自其對蜀的重要性
這並不只是在軍事攻防上
還有幾項很重要的
就是貿易, 文化/人才以及林業與補給
漢中不僅是軍事上的咽喉
也是通商必經之地
蜀漢地處西南,沒有什麼外國進行貿易的機會
與魏對立也不行, 但是孫吳的貿易往來就多了
其中除了蜀錦和井鹽外, 蜀漢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藝
就是煉鋼
蜀漢不像曹魏
戰爭單位是以步兵為主
到了三國中後期
武器開始轉向鐵製刀, 槍, 不同於早期的劍與戈(東漢末期就已經有百煉鋼了)
另外諸葛亮開發連弩
也都造成冶煉所需材料的需求增加
因為戰事, 其他兩國也有著同樣的需求
在這方面曹魏雖然幅員較大, 但是吳蜀因為通商, 反而更為便利
而冶煉可運用的, 不只是在武器上
甚至貨幣和其他工業也會連帶受惠
文化方面
漢中經過張衡到張魯政教合一穩定的發展下
不置長吏, 設置義舍, "立行寬惠,百姓親附", 吸引到了不少的人口
加由於政治環境穩定
肥不肥? 超肥
補不補? 很補
反觀曹操在江南大遷移之後, 這他不會不看在眼裡, 痛在心裡的
就農林業而言
漢中至今仍被稱為陜西的小江南
漢代以來一直是陜南山區最大的農業中心和糧食基地
因為前面提到的煉鋼, 伐木的需求也會相對提高
而蜀中雖然不缺糧食
但是由於地形上山地較多
蜀與魏作戰時補給線往往較魏長
漢中也因此成為補給線的連結重點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還在魏地屯田
為的也就是糧食補給問題
同樣地如果外敵要打蜀漢
搶下漢中在補給上也會起同樣作用
劉備伐吳的時間點
是曹魏最亂, 孫吳軍事與兩方僵持
同時又是劉備自己最強盛的時期
那時不打, 他一輩子恐怕也就沒機會了
劉備不是孫權, 不是曹丕
他是個軍閥, 所有江山是打出來的
更何況以當時的局面
相信他絕不認為自己是老三
作出這種選擇, 既自然又合理
而就吳蜀同盟
在劉備死後
一直都執行得很好
兩方算是互補相犯
也多次試圖協同牽制北方勢力
如諸葛亮其中幾次北伐可說是與吳協同作戰
第二次是藉曹休在石亭被陸遜打敗, 趁機出兵散關
第五次更是派了使臣到東吳請孫權同時攻魏, 孫權還親率大軍攻合肥
奇怪的是...姜維為何好像就沒學到這點?
但雙方總得針對自家利益, 怎麼可能沒有小動作?
別忘了就是魯肅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
內容也是有差距的
唯一明確的共同點
只在於"敵人是曹, 孫據東方"這兩點
光是一個荊州歸誰, 問題就大了
諸葛亮說"若跨有荊,益, 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好孫權, 內脩政理; 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
魯肅說"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那荊州該是誰的?
更何況請注意
兩者所提的也不是維持鼎立
只是攜手抗曹, 藉機除掉北方勢力
之後或"興漢室", 或"號帝王"
最終目標都還是講求獨大
要是真把曹魏幹掉了
兩方總不可能劃楚河漢界, 各不相犯吧? (話說楚漢最後結果也...)
三國鼎立這個基礎
恐怕也只能建立在三國沒有利益衝突, 成為合眾國才真可能行得通
不然沒野心, 沒利益關係, 他們也不用分成三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