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不支持簡體字的大陸人,僅僅是發洩~~

frankchin wrote:
一曰指事 指事者 視而可識 察而可見 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 以事為名 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 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 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 建類一首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 本無其字 依聲詑事 令長是也...(爽刪)



想不到這些都不是你來的資料耶

你想表達什麼?

穿好你的褲子吧!

請善用關鍵字 小妹
蛙鳴之地 wrote: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幼...(恕刪)


那還好…如果剛好有個小朋友的家族硬是要回復本姓

又剛剛好姓「愛新覺羅」= = 我看寫名字會寫到哭了吧
感覺很多人對於簡體字的印象…講難聽點這就叫逢中必反…
尤其在台灣存在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很多人認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互不相干
那在『正港的台灣人』的認知當中,為什麼我們還要使用中文傳承所謂的
『敵國的文化及文字』

有人一定會拿美國和英國的例子來講說,最早的美國人的祖先是英國人,
但不代表美國就是英國的一份子。

同樣的,美式英語中,常見的足球叫『Soccer』
但在英式英語中,足球叫『Foot Ball』。但『Foot Ball』在美國是橄欖球而非足球

英國人有去抗議老美破壞了英語的傳統,任意造字嗎?沒有吧…
既然人家美國人英國人都不會去爭誰是英語的正統性
那我們華人去爭那個幹什麼?很沒意義。

重點在於文章的內容,如果今天一篇重要資料台灣沒有,大陸有,卻抱持著『那是共匪的文字,看不懂,所以不看』。那,會錯失掉非常多寶貴的東西的,若是沒有熱心網民幫忙翻譯,相信很多人也許都無福消受。

就像全世界最大的影音網站You Tube一樣,有些影片的回應有繁中、簡中、泰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或許不一定看得懂每個人的回應,但是You Tube卻充分做到了多方文化的尊重,而不是強硬的態度說,You Tube架在美國,請尊重廣大的美國人,所以標題回應請用英語。

(事實上,要是美國人用這樣的態度,恐怕又要吃上種族岐視的官司)

真正做到尊重多元文化,才算真正有世界觀,人家能,為什麼台灣不能?

補充:
其實…難懂的是用語,而非文字,像『台』灣,這個台字,也算簡體,反對簡體的網友,相信很少寫字會去寫正體的『臺』吧?只是這個簡字已經通俗化了,大家也習慣了,那個,純粹只是磨合期而已。並沒有什麼值得好計較的

ex:正體:「櫻花」、簡体:「樱花」、日本漢字「桜花」
會很難懂嗎?不會吧,那去爭繁簡,沒意義。
況且…繁體字很多,真的每個人都認得嗎?
鮮少人用的字還是一堆人不懂字怎麼念,怎麼發音

兩岸四地華人交流中,難理解的重點不在於文字,而在兩岸用詞吧
比如英文叫「Laser」,台灣是英語發音直譯過來叫「雷射」,大陸叫「激光」
又再者
台灣叫蘿蔔、大陸人寫成「萝卜」
日本人的白蘿蔔叫「大根(だいこん)」,紅蘿蔔叫「人参(にんじん)」
相較之下那一個好懂,當然是簡體好懂啊…

同樣是漢字,實在沒必要去差別待遇,還是那句老話,請尊重多元文化
看得懂的人,自然會有所得,英語有印刷體和手寫體之分,繁簡體字為何不能比照辦理?

而且,認為繁體中文乃是正統的人大概可以被歸類於文化右派,認為只要把筆寫成笔,可能五千年累積的東西就這麼隨風而逝,其自欺也。若以此標準,更多人常用異質性更高的英文在書寫(流行歌、書籍、招牌等等),那可能不只是五千年而已,大概連現在我們這個族群都要消失,難道僅簡體中文之過?
這種杞人憂天但憂不到重點的論調還蠻可愛的,而且是站得右邊了一點。
幻天擎 wrote:
想不到這些都不是你抄來的資料耶...(恕刪)


OK,您就繼續轉進吧~

我說的是“你抄了那麼多材料想表達什麽意思?”

不是不准你抄材料。

這都搞不懂喔?

重複發文,自刪自刪~
slodnet wrote:
台灣叫蘿蔔、大陸人寫成「萝卜」
日本人的白蘿蔔叫「大根(だいこん)」,紅蘿蔔叫「人参(にんじん)」
相較之下那一個好懂,當然是簡體好懂啊…(恕刪)


基本上同意大大說法
但引述的這點則否
大根、人參、萝卜都一樣
都是必須重新學習的名詞
並沒有因為簡體是華語就比較好懂
除非已經會簡體字的人

不過,既然語言是用來溝通的
了解彼此用語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皇后殺手 wrote:
雖說網路無國界..可是這裡是較多台灣人出沒的論壇..
給點尊重吧.....(恕刪)


想對您說...請相互尊重
沒人能強迫我使用簡體字~但我也不會強迫人家使用繁體字
非得人家在01使用繁體...似乎有點沙文
hunk0504 wrote:
形意都簡化,就舉一個小例子,例如塵這個字
他原本的意思是有一群"鹿"在"土"地上狂奔而過時所揚起的灰
但是簡體字中的塵卻改成"尘"意思來看小土好像也可以這麼解釋
但是他卻完全的改變了原本的意思,尘怎麼不乾脆也是沙的的簡字,
沙也可以表示小土阿?意思整個完全模糊掉,
...(恕刪)


塵這個字簡化為尘,同樣是一個會意字,連造字的方法都沒改變。至於“尘怎麼不乾脆也是沙的的簡字”?答案是約定俗成。就這麼簡單。

看似莫名其妙的簡化字,其實就是約定俗成而已。

即使在漢字造字之初,採用什麽樣的形式,尤其是表達抽象的概念或意思,同樣是約定俗成。


那我也舉一個小例子,例如“衆”這個字,
甲骨文中原本的意思是“日”下站了幾個人,但周代已經把“日”訛傳為“目”,後代又訛傳為“血”,隸變之後更看不出底下是“人”了。
而簡化字爲什麽是“众”?意思來看三個人好像也可以這麼解釋
但他卻完全改變了原本的意思, “众”怎麼不乾脆也是“群”的簡字?
群不就是眾人嗎?意思整個完全模糊掉


事實上:“麦”(麥)字見于戰國末至秦代抄寫的睡虎地秦簡及漢代的居延簡和碑刻中,被收入南朝的《玉篇》;

“礼”(禮)字在漢碑中常見,被作為戰國古文收入《說文解字》;

“粮”(糧)字見于《墨子·魯問》等先秦古籍,在東漢碑文中也多見,被收入南朝的《玉篇》;

“遞”本是形聲字,其聲旁在現代已很難發揮標音作用,後代簡化的“递”其聲旁與現代讀音反而吻合,“递”字也被收入《玉篇》;

“笔”(筆)字最早見于北齊的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

“尘”(塵)字最早見于唐代的敦煌變文寫本,

“师”(師)字最早見于唐代的敦煌變文寫本,

“笔”和“尘”這兩個字均被收入北宋的《集韻》;

“犹”(猶)字見于唐代敦煌變文和元代抄本《京本通俗小說》,後被明代字書《正字通》收入;

“迁”(遷)字最早見于宋代刊行的《古列女傳》,後來也被《正字通》收入;

“战”(戰)字見于明末的官府文書檔案《兵科抄出》和清初的《目連記彈詞》。

敦煌文書:
source: NHK



來源于草書的就更多:娄、长、梦、时、东、乐、夹、书、学、觉、为、孙、废、尽、层、办、搀、导、邓、凤、坏、联、邻、伤、实、执、树、应等字, 都見於歷代草書中。

《宋元以來俗字譜》收了很多簡體字,其中一半以上跟今天的簡化字相同。1935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收有2400多字,1936年容庚的《簡體字典》收有4445字;陳光堯的《常用簡字表》收有3150字;1937年前北平研究院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約1700字,大多采自宋元以來戲曲小說刻本上的字形。

所以會說:簡繁之爭,歸根結蒂是意識形態之爭。就像上面slodnet大大說的,不僅是政治上,也有文化上的。
frankchin wrote:
OK,您就繼續轉進吧...(恕刪)


請爬完文在回文好嗎?

第11頁最後一篇

我不是回答你了嗎?

還是你已經陷入你那所謂的意識形態。

只挑對自己有利的

來斷章取義或是不用大腦?



現在是誰搞不懂?

我可能還真得不懂了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