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段文字摘自《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2日 第二十八版) :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简体字标准。]]]

gch wrote:
我是6年級生的......(恕刪)
正體字有其淵源和歷史文化,簡體字的使用也是有其背景因素
但憑良心講漢字的書寫也的確是難度甚高,這也難怪只要是受的教育不夠多的話
對於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是有很大的困難的,更遑論書寫了
即使拼音文字的使用國家,美國..只是那26個字母排列組合...?難道這樣就沒有文盲嗎?
我知道有中港台日韓等這些國家的學者,組成漢字相關的學會,也會發表文字相關的研究與理論
我印象中,這些學者,針對漢字簡化部分,認為很多日文漢字的簡化寫法設計反倒是比中國大陸來的更好
但是當然,繁體字還是大多數所推崇的,所以前陣子
才會有些老學究鼓吹要將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遺產..快被火星文毀掉就是了....)
另外,我覺得會看,和會寫會用是兩回事...畢竟兩岸的教學是差異性頗大,
即使互看得懂繁簡,要寫要用還是不容易
敗家只是一時的衝動!!
在口語中有如下用法
衰!(慘,不爽,或者等於“操”語氣詞無任何意義)
衰人(很親近的朋友間意為“某人”,一般人之間帶有貶義,形容人品或人緣很差)
很衰(很差)
衰衰(親近人間意為“乖乖”)
衰大了(糗大了)
衰蛋(壞chicken蛋,炮彈中的啞彈)
衰了(壞了!忘了!糟了!慘了!傻了!瘋了!……)
衰樣(熊樣,不是熊的模樣,而是貶義如“瞧你那熊樣”)
衰貨(次貨,次品,但“次級信貸危機”不用次表述)
衰B(傻B)
干音gan四聲去聲
口語用法
干架、干仗(打架)
干你娘(罵人的話,等於操x娘,在《給爸爸的一封信》中柯受良的臺詞就是這個,但很多時候也等同於“衰”和“操”,無任何含義,可理解為口頭禪)
干一票(黑話,同“干革命”“干活”,無論如何沒有“fuck”的意思,反而“要”和“給”在“我”“你”之間時常常會有“fuck”的意思,如“我要你。”“我給你。”當然仍需要根據語境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請不要死記硬背。“我給你下面fuck吃”一般只會出現在冷笑話或者色情電話服務中)
干音gan一聲平聲
口干舌燥(等於水果很干=水果很面,但不等於“人很面”,此“面”意為“懦弱,能力不濟”)
干脆(或形容做事果斷,或形容水分少帶來的口感如“統一小浣熊系列干脆面”)
干凈(沒有獨立意義,與“凈”同時用)
總之簡體字中很多都是多義字,要聯繫語境和當地語言習慣綜合理解,否則就會出現所謂冷笑話的歧義,斷章取義無論對于繁體字或簡體字都不是正確的認知和學習的方法。
STYLE2006 wrote:
我在猜想...當初中...(恕刪)
也沒有什麼好猜想的,文字簡化運動一開始的用意是掃除文盲,如果有去查過資料
文字簡化不是共產黨首先發起的,而是由一群學者發起及暢議的。
在國民政府年代,也曾頒佈過第一版的簡化字約300多字,不過後來終止了,而共產中國發佈的第一版的文字簡化版是以中國古書為主體來做簡化。比如像“个”、“台”..等有憑有據的簡化字。而共產中國頒佈的第二波簡化字爭議較大,所以後來施行的有限
在頒佈前的討論階段,曾有一個例子,中國有一個地名叫做“零陵”,當初曾有人想把他簡化成“ΟΟ”,這是走火入魔版的文字簡化神人,當初在政治運動活躍的年代,文字簡化的終極目標是中文拉丁化徹底的消滅中國文化。
難以想像用拉丁化的中國文字的中國人會是什麼情景,實施以後只能在專門的學校中由專人解說“古中文”的意思...所有的四書五經,都失去了味道。
這些例子從越南身上可以看到一點。越南在還沒被法國佔領前基本上是用漢文做為文字。在法國佔領後。經由傳教士的手,把越文拉丁化。變成現在看到的越文。這在某種程度上使越南與過去的歷史造成了斷層。變成無法讀取歷史的人,久而久之,當然會像是斷根的人。
當然在中國週邊的國家(日、韓、越...)推動各自的文字都有其特有的目的,主要還是想脫離漢文化的掌控。但中國人如果自已破壞自已的文化根基,那就萬萬不可了,還好文字簡化運動已經踩煞車了,而目前中國文盲的比例也從50%以上往下掉到目前的個位數。
共產中國應該要努力的維持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不是去毀滅他,過去那段歷史應該是慘痛的教訓。
Find the way you want, Do the thing you can
我也覺得繁體字比較有美感,但文字始終只是信息的載體,真正重要的是在其之上所承載的知識,倘若僅僅爲了美感而使多數人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不是件好事
這有點像是地主老財在那邊成天搗鼓說祖宗之法不可破,固步自封...
再則,大家對於對簡體字有著各種各樣的疑問,主要還是因為了解得不夠豐富,就像我們在小時候初遇英語,應該都會很奇怪為什麽26個字母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意思,慢慢的到後來才會了解到不同於型表意的中文,原來音表意也是一種方式,同一個詞源也會分化出主格,屬格,工具格。如此學習的越多,自然也就能更理解一些。
再來說說英語,發源自盎格鲁-撒克逊语,又經漫長演變變成了現今的現代英語,是不是每個母語為英語的人都需要了解到現代英語是如何從古語演進而來的么?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作為普通人而言,只要掌握了詞的現今屬性即可作為工具于他人交流。至於追根溯源,對此有興趣的人也自然會去追求,在下覺得簡繁之爭也是如此。
最後,談下效率問題,相較于今日電腦的便捷,在推廣之初,簡體字相較于繁體字要省去近半的比劃,也就是說要表達同一個意思,簡體字可以省下一半的書寫時間以及筆墨,對於使用者而言,也僅需要花費一半的時間即可記憶,省時省力又能節約有限資源,這就是為什麽要在當時推行簡體的意義所在。
其實大陸還曾經出現過一個過分簡化的標準,叫做二簡,那個才是在沒有歷史文化背景情況下推行的簡化,導致了概念的混淆,因此很快就又被拋棄了
visns wrote:
我想文字這種工具,用...(恕刪)
現在中國沿海這種硬體建設傲人/軟體水準人文素質跟不上的狀況,有一大部份也是因為那斷層的十年造成的,那斷層的十年造成了在1940~60年代很多人失去受教育的機會並且剝奪了很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當初高喊的知青下鄉等口號其實很多是政治整肅的手段,共產中國成立後到文革結束前的動盪年代。有多少的人因為政治整肅而下獄。而現在就是為了過去那段歷史付出代價
當然現在中國享受的這些經濟成長果實,如果沒有經歷那段歷史背景,是不會有現在的便宜的土地及充沛的勞動人口。所以不用批評現在的人沒水準。如果沒有那段歷史,你看到的中國將不會是這個樣子
Find the way you want, Do the thing you can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