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如何证明宗教的神是存在的?

那段話很有爭議
要考證
所以有的人才會往原始佛教或瑜伽方向研究

儘管哪天佛教都滅了
瑜伽都不會滅
常人眼裡就是一種運動
只要披上宗教就會有鬥爭

沒有隔閡的大概只有瑜伽運動~
在充滿物質的世界
歐美國家倒是很流行瑜伽~

可以想像出家人練瑜伽的感覺嗎!?
已經定型化了~算了吧~
除非是年輕出家人~

如果末法只有念佛
其他時期,都念佛就好了?
不用一堆佛經~簡單~
有點懷疑,未來佛教會滅
是否是淨土自己滅掉!?
因為只推念佛,很多佛經=沒存在必要!?

再者佛說,我走了五百年後,還有我的弟子,正法還可以住世,
五百年後你還有什麼辦法來破壞佛教?這些在《涅槃經》裡都有。
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家安心去吧!我有辦法的,我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講你的經。
佛說,啊!你行!你厲害!這是魔破壞佛教的願力,我們眼看著這個時代都快要來了。

搞不好有一天,因為魔王的故事
對於佛教,%^&*()_+

在家人都可以念佛了~
那還需要出家人嗎!?
---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正謬考!
2009/11/11 11:18瀏覽3,008迴響0推薦0引用0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正謬考!

(此文轉自百度的佛法吧。)

(前言:本文改編自“「末法」與「凈土念佛得度」考 --由道綽《安樂集》衍生的重要觀念之檢討”一文,原文有一些語意誨澀的地方,已改正為通俗易懂的語句,原意不變!)

  (一)流傳久遠的“末法唯能念佛”說

  佛教界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視為理所當然的說法,“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許多人都認為,“這是佛經上說的”,因為,許多凈土宗祖師都這麽說,還會有錯嗎?

較近的時代往前一一考證:

  近人圓瑛法師寫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第一句話就是:“《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明代蕅益智旭《阿彌陀經要解》跋語的第一句話也說:「經雲:‘末法之中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舍此不可思議法門,其何能淑?」

  唐代道綽禪師的《安樂集》也說:「第五,又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凈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

道綽禪師《安樂集》的這一大段話,還被日本凈土宗的開創者法然上人引述於其立宗著作《選擇本願念佛集》的第一段。由此可見,中國、日本多位凈土宗祖師都是引述這一段論述來作為立教的發起點。這一段論述的重要性,是非常明顯的。

  (二)找不到符合的經典原文

前引這三段證明“末法唯能念佛”的“經雲...”,文字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判斷它們來自一個共同的根據。這個根據,究竟是出於何處?一個只說「經雲」,一個說:「《大集經》雲」,一個說是:「《大集月藏經》雲」。《大集月藏經》是高齊.那連提耶舍譯的,十卷;隋.僧就法師將它與其它幾部經合編成六十卷的《大集經》。因此,說《大集月藏經》其範圍就是十卷,說《大集經》範圍是六十卷,說「經雲」的話,範圍就更廣泛了。但這三個概念至少是兼容的,很可能就是出於《大集月藏經》,而將之稱為「《大集經》」,或只是「經」都是可以的。

  但問題是,透過閱讀《大集月藏經》,發現並沒有這一段經文;進一步在《大集經》中尋找也沒有。甚至透過電子大藏經來搜尋,在整部《大正藏》中,也找不出原來的經文的出處。怎麽會這樣呢?問題出在哪裏?

從文獻的出現的時間前後來看,唐.道綽禪師《安樂集》是最早提這個說法的典籍。雖然,後人在引述時,都不說是「《安樂集》雲」,而說是「《大集經》雲」或「經雲」。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安樂集》是他們的共同原始根據。

《大集月藏經》有十卷,雖然不算短,但是也還在可以在幾個小時內讀完的篇幅。後來的祖師在轉引《安樂集》所引述的這一段經文時,不一定有時間,或覺得有必要進行查核。因此,他們引用的時候,認為經文就是如此,一點也不足為怪。但是,畢竟《大集月藏經》不是太冷僻的經典,有些祖師還是有機會讀到的。因此,發現此中有異,也是很可能的。

或許是因為他們也發現了,《大集月藏經》並沒有這一段經文,因此,擴大它的範圍,以為它是出於《大集經》,甚至用模糊的「經雲」。

另外有一些人,他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他們采取更積極的方式。他們認為:《安樂集》引述《大集月藏經》時,並不是逐字引用,只是引述「經意」。他們甚至認為可以把相對應的經段找出來,也就是《大集經》第五十五卷。因此,有人就在《安樂集》的「《大集月藏經》雲」的地方加註:「《大集經》卷五五意」。換句話說,雖然沒有逐字引述經文,但是並不是杜撰,而是引述「經意」。不信,你去看《大集經》第五十五卷就知道了。

 

(三) 審視《大集月藏經》的原意

  《大集經》第五十五卷是《大集經.月藏分》的第十七〈分閻浮提品〉,內容是世尊告訴“他化自在天王”等,要他們守護安置此閻浮提,也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使得“佛正法眼久住於世,紹三寶種使不斷絕。損減惡趣,增益善道,令此閻浮提一切安隱豐樂可樂。”然後,這些天神都接受佛陀的教喻,“護持養育佛正法眼,令得熾然”。接著就一一點名,將某一個地方指名交給某位天神守護。

  在這一卷裏面,只有一段經文是類似於講到佛弟子的“情況由好變壞”這種話題的,經文是這樣說的:

「爾時世尊告月藏菩薩摩訶薩言:‘了知清凈士!若我住世,諸聲聞眾,戒具足、舍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平等正法。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了知清凈士!從是以後,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須發,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如是破戒名字比丘,若有檀越舍施供養,護持養育,我說是人猶得無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以故?猶能饒益多眾生故。何況我今現在於世。譬如真金,為無價寶。若無真金,銀為無價。若無銀者,鋀石無價。若無鋀石,偽寶無價。若無偽寶,赤白銅鐵白镴鉛錫為無價寶。如是一切諸世間中,佛寶無上。若無佛寶,緣覺無上。若無緣覺,羅漢無上。若無羅漢,諸余聖眾以為無上。若無聖眾,得定凡夫以為無上。若無得定,凈持戒者以為無上。若無凈戒,汙戒比丘以為無上。若無汙戒,剃除須發、身著袈裟,名字比丘為無上寶,比余九十五種異道最尊第一,應受世供,為物福田。何以故?能示眾生可怖畏故。若有護持養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預示佛住世時,到佛滅後5個500年,也就是2500年之間,聲聞比丘住持佛法每下愈況的情形。道綽禪師讀到這段經文,產生了一個印象,認為它是在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確實是可能的。因此,如果有人認為《安樂集》的這一段話,源自「《大集經》卷五五意」,似乎是可以說得通的。

但是,如果我們來作進一步的比對分析,可以分辨《大集經.月藏分》的原文,和《安樂集》的引述,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差異。

首先,被講到的主體不同,經文講是「聲聞比丘眾」,而《安樂集》講的是「億億眾生」;

  其次,經文講到的主題是「住持佛法的情形」,而《安樂集》講的是「修道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經文並沒有排除佛滅2500年之後的眾生修道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為這段經文要強調的,正是「破戒名字比丘」也是「無上寶」,「若有護持養育安置是人,不久得住忍地。」「得住忍地」,根據《法門名義集》:

「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忍,五寂滅忍。地前三賢菩薩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順忍。七地、八地、九地得無生忍。十地與佛地得寂滅忍。」

  忍,無論是地前的賢位,還是地後的聖位,皆是修道有得之意。而《安樂集》的「未有一人得者」則是排除了其可能性。可以說,在根本的意趣上,「末法的眾生沒有得度的可能性」這個意思,在經文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安樂集》想要以他理解的《大集月藏經》來證明「末法眾生沒有得度的可能性」,究極而言,是過度推衍,以致推翻了經文原來有的「末法眾生也可以不久得住忍地」的意思。因此,它的引證從根本來說,是不可能成立的。

 

(五)「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其次,還可以說明的是,《大集月藏經》該段經文的意旨是要人們無論如何都要護持養育安置聲聞比丘眾,而不是要人們無論如何都要念佛。它根本沒有提到念佛。在《大集月藏經》十卷經文中,只提到「念佛」一次,是世尊為月藏菩薩說明「各種不同三昧各自的特性為何」時,提到了「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法性身,形像攀緣,色處想,愛敬相,歡喜性。」(T13, 317b)換言之,《大集月藏經》並沒有提倡念佛。但是,“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器差,不能修聖道門,只有依靠凈土念佛一法可以得度”這個觀念是怎樣根據《大集月藏經》產生出來,然後被認為是出自這部經的呢?

事實上,我們從《安樂集》的行文來看,「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是根據「經意」而推衍來的;接下的「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並不在「《大集月藏經》雲」的範圍,而是道綽禪師自己接著講的話。但是,後來的祖師沿用《安樂集》的講法,卻往往認為這一段也是經文的一部份。例如,前引的圓瑛法師寫的:「《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蕅益智旭《阿彌陀經要解》的:「經雲:‘末法之中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得道者,惟依念佛得度。’」都是。

由此可見,「《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的經文,在《大集經》是看不到的。顯而易見,是通過兩個步驟的以謬傳謬,出乎意料地‘創造’出來的,長期被凈土宗放在《大集經》的名下,被認為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真理’。

「佛經所說」和「祖師所說」在佛教中份量是不一樣的。因此,當我們說:「經雲如何如何」時,最好還是審慎一點。在佛教的傳統中,有些人認為,這是不能馬虎的。禪宗的傳說,把「不昧因果」講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就落得五百年的野孤身。因此佛教有兩句話是這樣說的:雖然「依經解義,三世佛冤」,但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因此,如果要把什麽東西安上「經雲」的帽子,還是要精準一點比較好。



 (六)唐代以後聖道門成就者輩出

道綽禪師生於南北朝末期,活躍於隋及唐初,距離現今又過一千多年。他當時就說:「《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如果他的這句話為真的話,公元六世紀以後,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會有任何一位聖道門的成就者。但是我們考查歷史,在這之後,有眾多佛教界公認的大成就者出現,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我們就隨意舉一些例子吧!中國禪宗的六祖慧能,及其以下的石頭、馬祖、臨濟、洞山;西藏的密勒日巴、宗喀巴;日本的空海、最澄、道元……。他們的時代都晚於道綽,而且都不是凈土門中人。到底是事實能推翻《安樂集》的這句話,還是《安樂集》的這句話能推翻這些大成就者?

  (七)結語:不必貶低其它法門來證明念佛的殊勝

筆者以為,念佛往生凈土,此一法門的殊勝,並不建立在視其它法門為拙劣、無效的基礎上。贊嘆凈土法門是最成熟的教法,自有其言之成理的地方。主張修凈土的人,自贊其宗也無不可,但絕不可貶低其它法門或勸阻修學其它法門。道綽禪師的學生善導大師也認為,“凈土行人不要去阻止其它人去修習其它的法門。”他說:“同以諸佛為師,以法為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凈土之門何能得入!”

修學凈土念佛的人,絕不可以認為凈土是末法時代的唯一道路,這樣的態度不但符合經意,也是無瞋、無我執的修學態度。

相信別的法門也能使人解脫,而仍然走凈土念佛的道路,這樣的心情是傳統凈土宗人比較少有的。但筆者認為,這樣的心情其實是更好的。
  • 1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