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末那識 (根識)

阿賴耶識 (如來藏)

能說出相應關係大概金剛經就解完了.

前面那些什麼南傳北傳爭論可以畫下句點了,真懂如來藏什麼就懂以幻修幻和阿含經的五蘊魔動.

------------------------------
轉七識成平等性智=>異熟果

異熟果是什麼往瑜伽師地論找.

------------------------------
壇經大家都會引用..........

好吧......哪位能告知一下壇經中的王指什麼?(其實阿.....目前網路上看見的法師們講解都不是很貼切,哪位要秀秀底蘊的?)
重複發文.......

南無阿彌陀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kegabu wrote:
cman4434 worte:
真的很佩服古印度人的文明, 他們的高度真不是我們可比擬的, 他們會這麼安排欲界, 是有道理的, 無論怎麼變化, 無論你想要喜或樂, 波旬都可以給你, 因為他是欲界最高天-第六天的主宰, 修行者如果無法出離欲界, 就是欲望主宰我們, 欲望生貪愛, 貪愛則生死不斷, 這就是佛教的哲學, 很多人根本都不懂, 二千六百年過了, 咱中土還是在欲界打轉, 要脫離三界(欲界, 色界, 無色界)達到究竟, 真的還要加把勁!!

cman4434 worte:
發願生執著,執著起貪愛,貪愛則生老死不斷。

我想我知道大大執著的點

大大認為貪愛,就生死不斷

念佛,就是貪佛力,貪生淨土,也是貪

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是不能斷生死的


這種想法很正常

所以說淨土法門是難信法門,不容易信

跟基督教信仰一樣,信就得永生,很難信


淨土念佛法門很簡單

剛開始,當然有貪佛貪淨土之念,才會想修嘛

依什麼修?就念佛

修什麼呢?淨念相繼

何謂淨念?

沒有貪,沒有嗔,沒有其他妄念喔

一邊念一邊起貪念,就偏離了

所以念佛,不是念貪佛喔

淨念相繼,加上佛力,就過去淨土了,不再墮落

其他自力法門,淨念在還好,一但妄念起,就墮落

所以淨土法門很妙很特殊

沒有否定的意思
佛說阿彌陀經中有提到三惡道,就是戒貪嗔癡
我認為要從生活中去修行,這樣才能根本上戒貪嗔癡
當你從生活戒掉貪嗔癡,就會得到快樂自在(身心皆自在),並會分享善知識
人性自私,總有個貪嗔癡,那就一步一步來,不要著急,就會成為善男子,善女人在念起阿彌陀佛,便到淨土去
本人若在這娑婆世界中修行,不覺得快樂的存在,便不可能到達極樂淨土去的
佛性無私,請常發無私心,利益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要做到己所欲,施於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kind-le candle wrote:
大家常常都會說到

「心」

這個「心」,是從什麼「角度」的……?在「什麼」的⋯⋯的呢?

人(身體)性自私,因有貪嗔癡,會有喜怒哀樂等行為,並產生八苦,而生老病死四苦,是自然界的法則,然很多人會害怕,是因為放不下,這就是苦,然因喜怒哀樂等行為,並產生八苦,影響到"心"這就是心隨境轉,你就覺得很辛(心)苦
心(佛性)戒貪嗔癡後,會不防礙別人的生活,就不會因為一些小事情來影響自身環境,便會快樂自在,這就是境隨心轉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用白話文講,說 - -
這裡很苦 v.s. 那裡快樂
或者用四個字的〔離苦得樂〕

似乎是白話文的 ...
逃避了這裡、貪求那裡 ... ?

一開始大概是這樣 ...
後來卻 ...

『我』一直相信,
大概都會走上跟悉達多一樣的過程:
剛開始看起來確實像是遠離什麼逃避什麼,
最後是,
回到了那曾經被說是遠離逃避的地方,
然後 ...

然後用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相信的事、留下足跡身影。
會不會獲得全部人的讚賞?不可能。
會不會獲得大多數人讚賞?不見得。

那,為什麼還要持續做下去,呢?

— — — — —

自己的信念自己都做不下去,的話,

『我』找不到什麼叫做,【成功】。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用白話文講,說 - -
這裡很苦 v.s. 那裡快樂
或者用四個字的〔離苦得樂〕

似乎是白話文的 ...
逃避了這裡、貪求那裡 ...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沒有這裡跟那裡的問題,都在你的心裡感受真正的快樂
我以前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從母親過世才與佛教接觸,才知道貪嗔癡
所以我在生活中先戒貪后,發現我越來越快樂而且自在
雖然我只有讀心經和佛說阿彌陀經,但能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所以先戒貪嗔癡是我修行的重點-----這就是我簽名檔由來
我是覺得你在讀那麼多的經,只是再研究而已

就像你之前所PO的安寧品
他的重點只有我生已安
那你到底身心都安了嗎?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lion6699 wrote: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沒有這裡跟那裡的問題,都在你的心裡感受真正的快樂
我以前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從母親過世才與佛教接觸,才知道貪嗔癡
所以我在生活中先戒貪后,發現我越來越快樂而且自在
雖然我只有讀心經和佛說阿彌陀經,但能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

所以先戒貪嗔癡是我修行的重點-----這就是我簽名檔由來
我是覺得你在讀那麼多的經,只是再研究而已

就像你之前所PO的安寧品
他的重點只有我生已安
那你到底身心都安了嗎?

為了防止「翻譯」問題 ...

所以 ...

把 南傳 法句經 樂品 也一起貼上

我等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憎怨人中.我等無憎住.
我等實樂生.疾病中無病.於疾病人中.我等無病住.
我等實樂生.貪欲中無欲.於貪欲人中.我等無欲住.
我等實樂生.我等無物障.我等樂為食.如光音天人.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
無火如貪欲.無惡如瞋恨.無苦如五蘊.無樂勝寂靜.

飢為最大病.行為最大苦.如實知此已.湼槃樂最上.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湼槃最上樂.
已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

善哉見聖者.與彼同住樂.由不見愚人.彼即常歡樂.
與愚者同行.長時處憂悲.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與智者同住.樂如會親族.

是故真實: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聖者.從斯善人賢慧遊.猶如月從於星道.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讀那麼多經?
沒有,一直強調的是,『緣』。

例如以前覺得古文實在太古太深?
其實慢慢一品一品看,『緣』到了會讀懂。

現在都是數位的,哪部(經名)看到有緣,點開看。
心境未到,苦於文字。
心淨鏡境,冷暖自知。

用來檢查自己的心,沒別的用途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讀那麼多經?沒有,一(恕刪)





世界佛皇

是什麼概念阿

有大大可解釋一下嗎?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