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神舟6號
其時他是60~70年代美國淘汰的科技
要說能威脅美國在航太上的霸權還差遠了
而且大陸發射神舟6號不是現場轉播
是預錄的 大概怕出事吧
大陸的航太科技至少還落後20年以上
不過美國比較擔心的是神舟6號曾經短暫脫離軌道6秒鐘
之後又修正回到軌道
美國軍方擔心大陸會把此技術應用到洲際彈道飛彈上
利用脫離軌道的方式來躲避反彈道飛彈系統的攔截
目前中國的2砲部隊及核子潛艇已經有攻擊美國西岸城市的能力
回到正題
德國的家電真的比不上日本
或許是日本商人腦筋比較靈活吧
SONY及PANASONIC的家電在全球都賣的不錯
在航太科技上
日本人滿敢花錢自己研發
即使價錢比合作研發貴上許多
德國人倒是比較喜歡跟其他NATO及EU國家一起研發
自省跟進步都是屁話,賺錢才是王道
我有德國人的朋友,也有朋友在德國慕大當資工教授(台大光電碩/德國慕大博士),
目前這位德國朋友也是台灣女朋友(是一位傳統長輩的女兒),跟大家形容的德國人
差不多,而且很熱情。不過,對台灣的生活很不習慣,或許真的是文化差異太大。
對於德國男生都可以娶到台灣女友,我想德國人追女朋友很有耐心,死纏爛打一流。
呵呵,其實也是對女生很貼心和照顧,再來就是異國婚姻通常是東方女生較易吸引西
方男生的青睞。反過來說,東方男生較不容易娶到西方女生(例:周華健很辛苦)
而我在德國的台灣人朋友,在慕大當博士後研究,娶的也是自己土生士長台灣女生,
他是覺得德國科技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但也不是全部都很優,還是有許多看不到
的,而德國雙人牌工藝聞名全球,真的是技術和材料應用的完美呈現。
但德國電子上就有其缺漏之處,在軟體的發展也是處於精幾個,大部份還在摸頭緒,
德國和日本要趕上印度的水準,還有努力空間。西門子等廠商經營問題,台灣b廠接燙
手山芋都是在創新和市場反應上有其包袱。
日本無線/消費電子真的是非常強,半導體也在一定水準,但是日本不甘只做這些,
日本目前靠攏生產輸出和龍頭大國,也是為了生存和「等待覺啟機會」發掘各式可能,
日本改革的政治勝選已透露出日本的不甘和背後想法,不會只在經濟上有所發揮,日本
學習能力一向很強,在美、德、英、俄之後,航太的器,日本會借力使力,為期在日後
的世界地位跟各國分庭抗禮,不光只是戰略上,更是百年民族性的長久催化,資源和利
益確保日本的優勢。
我的阿姨嫁給日本人,至今也三十幾年了,我常去橫濱探親和觀光,對於日本也蠻喜歡
的,覺得日本人也蠻友善的,工作上也常遇到日本客戶,但一有利益衝突時,我想日本
人還是會犧牲掉相對的伙伴,不管交情或信任如何,這點在跟日本人相處時,深深的感
覺到。(例日本人不輕易請客,本土排他性強,外國人很難生根,華康花了十年才成功)
不過,不過那個國家,都會有其優勢的一面,和無情或脆弱的一面。
台灣是個IT產業大國,但在外交卻是辛苦和無力,所以比較來比較去,其實就好像不同
的立場去比較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性,就很難去看出真正的意涵。
但是日本是 Game 大國,我想沒人會有意見,在這個領域中的創新這就是其獨到之處。
在此,我要強調的是,創新的知識經濟,是未來像印度、中國、美國等,都會不斷發揮
舞台,我德國的慕大教授朋友負責AI智慧,對KM中台灣產業競爭力非常擔憂,軟體、機
器人、服務業、生活、工程等的進程,都是反應遲鈍,光一個 IT 加工產業的暫時領先,
是不夠的,沒有關鍵技術/專利,好光景剩不多了,現在人才的訓練和國際視野和人才
資源的國際合作,才是台灣能繼續保持前進,如果現在不好好重視,等我們的優勢變成
過往雲煙,花費再多的精力和時間再也很難跟得上,台灣奇蹟就只能永遠變成過去式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