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樓piyopiyo765兄分析的幾點完全沒錯,不過,高雄的工作機會相對於北部是較少的,薪資有時也比較不容易達到北部的水準。
如果是軍、公、教等固定薪水,住高雄遠比台北愜意。
Dear John對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很清楚哩!小弟也有相同興趣喔!
對於Dear John的看法,小弟有點意見大家不妨參考:
dearjohn wrote:
當年日本人放棄發展台北, 全力建設高雄,
實在是因為高雄比台北更有發展首府的實力.
跟南樺太的首府豐原一樣,
高雄是個很日式的名字. 京都有個地方就叫做高雄.
根據小弟的認知,跟Wiki一致,「高雄」一名是源於台語「打狗」的音,再翻譯為日文的漢字(日語中「高雄」兩字的發音為「taka-o」))。
而台語「打狗」,源自於馬卡道族用以防禦海盜的刺竹林,念「takau」。
跟京都某地名相同,應該是巧合中的巧合吧!剛好跟日本京都的某地名一致。
而dearjohn觀點日人高雄全力發展高雄,小弟覺得也非盡然。
台灣於清治末年,統治重心已逐漸轉移至台北。
沒有錯,因為台北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東京(別忘了也比較接近上海),所以台灣總督府當然是設在台北,並以基隆為外港全力發展台北為政經中心。至此台灣的發展重心迅速移至北部。當時而言,高雄的發展還很落後。
日人發展高雄,修築港口,奠定了目前看到的規模,並在高雄發展工業,二戰時並以高雄為南進作戰的重要港口。
甚至有條軍艦叫做「高雄丸」哩!(本來我還以為跟高雄有啥關係,看到Dear John說京都有個地名也叫高雄,才想說可能是巧合吧!)
日人做了高雄的都市規劃,是為了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則也是因為它是一個新興的都市。也沒限制它未來的人口,當時畢竟還沒看到那麼遠。
至於臺北盆地,日人原是規劃大概是30-50萬人的中型城市,1945年至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的200萬軍民,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結構趨向多元化。
而悲情的是,從日據時代就把高雄定位成工業發展,原因是因為土地容易取得,又具有港口優勢。導致接下來台灣的重工業、石化工業都在高雄,在那個大家都吃不飽的年代,港口和工業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讓大家得以溫飽,但是卻讓環境付出了難以承受之重。
等到台灣有錢了,就開始回過頭來重視環保,愛河的整治即是一例(還沒全部完成喔!),晚做永遠比不做好。
高雄市維基
台北市維基
不羈的靈魂,明天要去哪裡流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