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面這篇在YAHOO的文章,身為一個高雄人,有感而發...
其實高雄的經濟活動,確實不如台北活躍。因為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首都,是金融、政治、文化活動的集散地。所以,不僅人口較多,中央統籌款分配較多,許多企業(國內/外資),總部也設在台北。所以相形之下,高雄的經濟發展和台北相比,差距就漸漸拉大。
不過高雄很可惜的是,在國家發展政策錯誤之下,台灣失去了亞太航運中心的地位。不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高雄港在1999年的貨櫃吞吐量,曾經是全世界第三大港。但因為中國、新加坡、香港積極發展海運,貨櫃量逐漸超越,現在高雄港僅能排名到全球第13名,和以前差很多。否則,高雄港若能維持以前的吞吐量,對於地方的經濟發展必定有很大的幫助。
再來就是,魚與熊掌難兼得。高雄市在過去五十年來,一直是重工業城市。中油、中船、中鋼等國家級的重工業,都設在高雄。雖造就了許多就業機會,但卻也污染了環境,並讓市容難以精緻整潔。不過現在環保意識漸漸抬頭,其中汙染最嚴重的中油將慢慢退出高雄市。加上這幾年高雄市政府,一直努力於建設整個大高雄,愛河整治、捷運、輕軌、台鐵地下化、國家級劇院、到亞洲新灣區計畫,會讓高雄的市容及基礎建設脫胎換骨。
但是,上述的建設,對於市容發展與生活水平雖然幫助很大,對於高雄市整體經濟發展的幫助卻效果有限。因為經濟層面是需要靠整個國家發展及中央的政策擬定,才會產生大而恆久的效果。但中央政府長期重北輕南,國家經濟暢旺時,各縣市能夠雨露均霑(例如20年前,叫台灣錢淹腳目)。但這十年來,台灣總體經濟疲弱,就僅剩首善之都還能獨善其身了。
但話說回來,我1974年在高雄的眷村出生,中間雖然因為唸書(國外)和就業(新竹),而曾離開高雄11年,但高雄仍是我最愛的城市。一方面因為是故鄉;二方面是,生活的步調較健康,不像台北、新竹緊湊緊張。並且市容環境優質,各大市政建設也持續進行中。這點,也讓高雄市曾在2013年奪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公園協會聯合主辦的國際宜居城市獎4金3銀3銅(總成績第一名)的最佳成績。
惟雖然高雄的生活環境品質,在過去幾年來有顯著提升,甚至得到國際認可。但是市民的實際生活(直白一點就是經濟消費能力),是否也跟著顯著提升?個人的看法,是沒有!台灣目前的國際競爭力在於出口貿易,而當中比重最大的是科技業的3C產品。高雄雖然有路科也有加工出口區,但和台北內科、新竹竹科、台中中科、台南南科的技術等級與營運規模,仍無法相比。而,台灣整體內需市場又小,高雄市僅靠傳統產業和觀光業,很難撐起經濟表現。而可預見的未來,因為環保意識漸漸高漲,高雄市的重工業也會逐漸淡出。在這個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上,高雄市政府以及中央政府,是否能攜手擘劃出替代傳統產業和重工業的下一個明星產業?這點是作為高雄市民的我,目前所看不到的。因此,不論是即將踏出校園,或是已進入社會打拼的年輕一代,會感到焦慮及無奈,是不難理解的。畢竟,若基本溫飽不能無虞的話,空有美麗的市景,也只是一個假象而已!
我的結論有四個:
1.國家發展的政策,應該再度重視傳統產業及製造業(這也是高雄目前主要的經濟命脈),並積極引導其升級與轉型。
2.仿效新加坡、澳門,致力發展觀光產業,以及仿效韓國、好萊塢發展文化產業。並把前述的觀光和文化產業重鎮擺在高雄市,來作為各縣市的領頭羊。因為高雄具備國際海港、國際機場,並且擁有廣大的腹地及豐沛的人力(人口277萬,為台灣第二大都市)。
3.中央政府應該遷移高雄,以平衡南北發展(雖然難度很高,並且非常遺憾的,連民進黨執政時期都不考慮將中央政府遷都高雄)。
4.高雄市政府有最大的義務和責任,要更積極地招商,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國際級的企業來高雄設點,並且努力與國際接軌,才能真正改善經濟面的困境。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張高雄的夜景,歡迎來高雄玩!
(以上是單純就一個高雄市民,希望家鄉更好,主觀的以本位角度發言。如觀點上有偏頗或冒犯之處,尚祈大家海涵。)
<下圖> 照片來源:annwei.pixnet.net

章記e衛廚 wrote:
我的結論是,中央政府應該遷移高雄(雖然難度很高),以平衡南北發展。以及國家發展政策,應該仿效新加坡、澳門,致力發展觀光產業,以及仿效韓國、好萊塢發展文化產業。並把前述的觀光和文化產業重鎮擺在高雄市,來作為各縣市的領頭羊。因為高雄具備國際海港、國際機場,並且擁有廣大的腹地及豐沛的人力(人口277萬,為台灣第二大都市)。...(恕刪)
意思是要中央政府把大部份的資源都給高雄是嗎 ?
對此,我想問,憑什麼 ?
高雄現在的問題是得到的不夠多 ? 還是做的不夠好 ?
WANNA BE A FREE BIKER FOREVER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