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請教生物學) 四大文明的人類怎麼變同一種人類?


clws wrote:
例如恐龍曾經稱霸地球
證明他們是優勢物種
雖然因為隕石撞擊被迫變成鳥類
但等環境穩定之後
為何沒有鳥類變回優勢物種呢?
基因本來就已經內含了不是嗎?...(恕刪)


舉鳥類不太好吧

鳥類不是因為隕石撞擊被迫變成鳥類....

是恐龍裡頭本來就有一支族群往鳥的方向去發展(印象是叫虛形龍)
當隕石撞擊時 這支族群的生活方式跟身體機能剛好能抵抗這段時間的嚴酷環境
例如有羽毛 會顧巢 屬於溫血動物 體型不大能量消耗少

另外 鳥類在恐龍滅亡後 有往大型化去發展 體型甚至比恐龍世代更大


clws wrote:
好像所有的演員都站定位了以後
等導演喊:action!
四大文明就開始了(約B.C.6000)...

換句話說
好像四大文明區域的人類(甚至全世界)忽然在差不多時期一起學會了農耕?
這只是單純的巧合?
...(恕刪)

氣候影響生物演化、遷移、繁殖數量。
最近一次的冰河期約在一萬兩千年前結束,氣候變得溫和可能有利於農業發展,農業發展可能有助於文明進步。中國的農業最早可能發生在一萬四千年前(wiki資料,不確定),埃及與兩河流域的農業可能可推到九千年前。
冰河期的結束可能就相當於「導演喊:action!」

雖然全球氣候應該對各地區都有相似的影響,但演進出文明還是有先後之差。
美洲的馬雅與印加相對於四大文明地區晚了幾千年,澳洲這個陸塊沒有發展出先進的文明直到被歐洲移入的文明影響。

===============================
參考資料
量身定做新稻米
一萬多年前,當我們靠獵食與採集維生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他們的農業發展已讓人類社會禁得起人口爆炸。
...
咸認大約在一萬年前,地中海新月沃土(兩河流域)的農民開始種植馴化的小麥,可能在1000年後,現今墨西哥地區的農民開始種植現代玉米的祖先,古代中國農民則在8000多年前栽種水稻。
多讀書、讀好書、讀懂書

靈魂守衛 wrote:
印象是叫虛形龍...(恕刪)

現在的鳥類好像不是始祖鳥學會飛
也不是翼龍長出羽毛

其實恐龍裡面有羽毛的其實好像也並不少見
如帝龍也有人認為是鳥的祖先

現在要說恐龍是溫血的理論也越來越多了
所以很多小型恐龍也應該能夠生存下來?

加上後來的恐鳥
就更令人不解
體型那麼大
(似乎是暴龍的遠親 一開始就大了 並不是"變大")
注定是不會飛的
那又何必長出一對沒有用的翅膀?
(好像不是決定不飛了以後才退化的)
留著爪子不好嗎?
就為了符合"鳥"的形象?

所以我一直無法理解進化論所謂的進化"方向"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clws wrote:
現在的鳥類好像不是始...(恕刪)


始祖鳥好像也有學者認為跟現今鳥類沒有血緣關係 牠就像人類有智人 尼安德塔人一樣時的分支
後來的化石好像也有發現比牠更早的鳥類化石
翼龍似乎沒有人認為牠跟鳥類有關係 翼龍沒有羽毛

至於帝龍 查了一下 牠是比虛形龍更晚出現的恐龍
不過他的出現證明了恐龍有羽毛的狀況可能比原本想象多

鳥類能在大滅絕下存活一直是爭議性話題 不過恐龍畢竟是滅絕生物
也許存在現今生物所沒有的循環系統像劍龍有著類似蟑螂的三腦室構造
恐龍的生理作用可能遠超古生物學家想象
在大滅絕時期只讓現今的溫血跟變溫循環系統存活下來

恐鳥其實不能確定它的翅膀有無作用 因為它是滅亡生物
始祖鳥的翅膀被認為是做為武器的用途 蟒蛇有退化下肢成了交配的輔助工具

至於進化(正確應該是說演化)原本就是存在爭議的
因為不能解釋的事情太多了
最基本的 毒蛇的毒液分子結構非常複雜 這很難用所謂物競天擇來解釋
其他還有生物行為等 有些生物的生殖行為也是很難用演化來說明

演化只是用最可能的想法來解釋生物為何會變成目前的模樣而已

ppt18360 wrote:
氣候影響生物演化、遷...(恕刪)

我有兩點小疑問
1是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之前至少經過2~3次冰河期,為何之前的間冰期都沒有發展出農業及後續文明?
2是冰河期結束,意味著食物來源更多元,狩獵與採集更為簡單,現在有些部落懂得種植作物,卻因為"沒有必要"(自然的都吃不完了)而維持採集生活,so...

靈魂守衛 wrote:
恐鳥其實不能確定它的翅膀有無作用 因為它是滅亡生物...(恕刪)

南美的恐鳥是早就滅亡了
澳洲紐西蘭的則是等到18世紀才被人類趕盡殺絕
他們的翅膀大概就像駝鳥吧
用來保持平衡?求偶?
以那種身材比例來說
可能也不太容易保持平衡吧...
clws wrote:
1是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之前至少經過2~3次冰河期,為何之前的間冰期都沒有發展出農業及後續文明?

目前發現的文明遺跡大部分是在最近這次間冰期所遺留下來的,因為時代較近,數量較多,保存比較完整。
沒有發現更早以前的文明遺跡,並不能直接推論更早前的間冰期沒有文明存在,可能是還沒被發現或者是已經隨著環境改變(風化)消失痕跡。

以前沒有發現過有羽毛的恐龍化石,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外表就是包覆鱗片。
等到有羽毛痕跡的化石被發現之後,人們才知道有些恐龍是身覆羽毛。
沒有發現過文明遺跡,不代表沒有存在過。

如果洞穴壁畫與石刻圖案可以當作文明遺跡的話,冰河時期(4萬年前)就有這類作品遺留至今。
目前沒辦法預估人類最早的文明從何時開始,人們只能針對已發現的證據來探討。
沒有發現證據的事物就只能擺在一旁,可當聊天的題材,不能當學術資料探討。

另外,植物也會演化,不同的間冰期優勢的植物物種可能不相同,每次的間冰期人類可利用的環境資源也會不同。
禾本科植物因為經過夠久的時間發展出多倍體變種,讓種子的產量(重量與數量)增加。
理論上而言,最近的這次間冰期人類可利用的作物應該比上一個間冰期多。
更有效率的作物,讓文明進展的優勢會更明顯。

請參考
多倍體植物

發展農業脫離不了工具,人類研發工具是逐漸累積而來。一萬多年前,冰河期剛結束時人類還處於石器時代。隨著冶金(銅器、鐵器)技術開發之後,也就是文明開展更迅速。兩河流域與埃及最早進入青銅時期(約5000年前),中國稍晚,美洲沒有發展出青銅時代。
馴養動物也會對農業開發產生影響。
氣候、植物、工具、獸力都齊全之下,人類文明才能迅速發展。
不過,氣候應該還是最主要的因素。

clws wrote:
2是冰河期結束,意味著食物來源更多元,狩獵與採集更為簡單,現在有些部落懂得種植作物,卻因為"沒有必要"(自然的都吃不完了)而維持採集生活

全球各地其實都有文明發展,並非所有的文明都需要依賴農業存在,只不過以農業為基石的文明發展較快且有優勢,有比較明顯的遺跡可供研究。
四大文明所發展的農業有個特色,就是食物(穀物)的保存期長,可以克服短期(數年~數十年)氣候異常的問題。狩獵與採集的食物多半無法保存,文明容易受到短期氣候異常影響,導致缺乏食物而覆滅,或是人口大量減少減慢文明進步的速度。

例如:台灣古代也可能有文明發生,但是發生於何時,覆滅於何時,是否有發展出農業,這還需要收集資料。
以下文章可參考看看,證據還不太足夠,還不是很確定。
台灣的巨石文明遺跡
多讀書、讀好書、讀懂書
clws wrote:
南美的恐鳥是早就滅亡...(恕刪)


南美跟紐西蘭的恐鳥差距蠻大的 你講的應該是南美駭鳥(Phorusrhacidae)

紐西蘭的恐鳥沒有翅膀也不是掠食者

南美的恐鳥則有翅膀(很小)同時也是掠食者 

至於間冰期人類沒有發展出農業及後續文明 這其實也很難說
除了上述網友所述外 冰河時期人類的居住範圍跟現在並不同 當時海平面是比現在低很多
人類逐水而居 所以有的科學家認為有些失落文明是存在海中的
而且世界各地的海底都有發現不明文明的遺跡 包括台灣的澎湖

也許冰河時期的結束時程比科學家想像的還快 快到無法讓文明有時間搬遷跟傳承
最後只留下各地共通的大洪水傳說
---

附註更正....南美恐鳥的翅膀已經特化出爪子 比較早期的圖像可能化石量不足 把它畫成翅膀

ppt18360 wrote:
目前發現的文明遺跡大...(恕刪)

我們人類從農業時代起算花了約1萬年達到目前的成就
可是上一次間冰期有2萬多年
同一個種族 智力跟思考模式都差不多
結果花了2倍的時間卻只留下會被風化的成就...
我們的文明經過一次冰河期後也會變得不著痕跡嗎?
真的很難想像

一般的動物是隨著環境負載力來調節族群數量
為啥我們的祖先會花這麼多心思大量生產食物呢?
畢竟農業是導致人口增加的因
而不是人口大量增加才需要增加食物來源
食物如果不夠了 第一個念頭應該是遷徙
怎麼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一年可能才收成一次的農作物呢?

clws wrote:
我們的文明經過一次冰河期後也會變得不著痕跡嗎?
真的很難想像...(恕刪)


這很容易理解的 因為文明的精隨實際上只會掌握在中央居住區裡 文明並不是均質分配的

就像同一個國家的人 越是偏遠的地區 所能學得的技術質量越少越差 即便是現代社會

假設人們主要居住區發生災害 是有可能造成一個文明的覆滅

這樣舉例啦 假設今天台灣因為某種因素 工業區被摧毀 技術人員死亡七成
剩下的技術員可能有會做IC的 會做電容的 但是沒有外力介入下 他們做不出一台電腦
因為電焊人員死亡 機板技術員死亡 而逃脫地現存的人民則因教育訓練不足 也不懂相關技術
最後原本的IC跟電容技術也就失傳了 因為缺乏能運用的地方

最後文明又重新從這些原本偏僻的地方重新發展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