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荳 wrote:
這說法看起來蠻怪,應...(恕刪)
>> 這說法看起來蠻怪,應該是放射性核種數量衰變一半所需的時間。
>> 在這邊講活性(activity)??蠻怪的。
活性(A) A=dN/dt, dN為某核種在dt時間內衰變的數目
衰變常數(λ) λ=(dN/N)/dt, 某核種在dt時間內的衰變比率
半衰期(T(1/2)) T(1/2)=ln2/λ, 即活性衰減變為原來一半所需的時間
而再造成人體傷害這部分,是因為能量轉移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傷,
所以在界定傷害範圍時,是以吸收劑量D(Gy戈雷)(J/kg)與等效劑量H(Sv西弗)(J/kg)來看,
H為D的修正,H=DQN,Q在x或是γ-ray時=1,α粒子時為20
而能量轉移後對身體造成損傷,
我們常討論的有α、β、γ、x、n,
α雖然射質因數高達20,但是卻最容易被屏蔽住,人體皮膚的死層就可以完全擋住,
不至於對體內造成傷害,但若進入體內,遠比同樣條件的γ射線傷害還大
所以傷害與半衰期是兩回事,得看原子進行何種蛻變,
以及所發出能量大小跟你暴露的時間,
是故我們講輻射防護會考慮 時間 距離 屏蔽 (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