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我覺得台灣生育率降低是種進步, 對幾十年以後的台灣是好的


加菲爾 wrote:
很多人都把【國家競爭...(恕刪)


大推特推

可以把世界各國優秀的人才引進台灣

這樣也是一個不錯的好辦法
從很多國家的例子可以看出---鼓勵生育的效果絕對是【不好的】。

可以說是【不會有效果】。
特別在受過良好教育的族群當中。
上面有寫到台灣近年的生育率快要跌破1。但事實是早就跌破1,因為很大比例的新生兒是外籍配偶第二代。

比較妥當方式就是只有
1. 鼓勵移民。也就是【進口高素質】的人口。
2. 鼓勵低收入戶的生育。也就是鼓勵那些外籍配偶的生育。這些人口素質最後再透過完整的教育體系來提升。


但問題是:
台灣近年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台灣有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事務官,怎可能會不明白這種事情。
然而問題在於【選舉造成】的【民粹】與【族群對立】造成的【鄉愿】。
1. 以第一點鼓勵移民來說,全亞洲都知道未來最好的【人口輸入】國家是【中國】。但台灣因為政治因素與族群對立,對於這點非常排斥。
最佳例證是【陸生來台】,與【開放大陸工作者】這兩個政策。簡單且在其他國家被證明是一舉多得的政策,在台灣卻寸步難行。
2. 以第二點的外籍配偶來說。台灣的結婚率低,低收入者的男性難以娶到合適的對象,於是外籍配偶是個好選擇。但台灣一來歧視外籍配偶,於是連外籍配偶的工作權、生存權都受到很大的歧視。再者,離婚在台灣社會是家常便飯,但對於外籍配偶的【離婚權】卻同樣受到歧視,一旦離婚,則連生存權都欠。更別提因為這原因,而被迫流浪到他鄉異國的台灣小孩。
3. 跟前兩點同樣的原因。因為鄉愿與民粹,對於開放外勞,一值停留在【低素質外勞】的階段。而且嚴格限制,缺乏配套,沒有遠見。---應該是說近年的過於民粹,使得事務官難以提出有遠見的政策。一旦提出,就是賣台,不愛台灣。

所以呢?這或許是民主社會的優點也是通病吧。
形成共識需要漫長的過程,或許這篇討論也會成為【漫長共識】中的一小塊【墊腳石】吧。









加菲爾 wrote:
從很多國家的例子可以...(恕刪)


認同你的觀點,在此也補充一下小弟的看法及意見,

鼓勵移民方面:

1.中國其實本身也開始面臨高素質(或說高收入水平)人力外流衝擊,以北京來說,北京二環內在售項目均價普遍超過5萬元/平方米,也就是說,擁有二環內100平方米(約30坪上下)的房子,就意味著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財富。而移民到加拿大和美國的最低費用分別是40萬加幣和50萬美元(門檻近期有提高..),換算成人民幣也才260多萬元和340多萬元,餘下的錢還足夠買房買車,(節錄網易新聞)...

2.再者國外吸引移民條件優厚,以中國辦理移民業者說的"為吸引高技術人才到澳洲,只要澳洲雇主肯聘請你,而你又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雅思平均5分,繳納10萬澳元移民費,不到一年時間就可以到澳洲定居。
不僅可拿綠卡,還完全享受本地人的福利待遇,小孩中小學教育免費,每個小孩還可從政府處每週領170澳元的牛奶金

台灣可能比照這種條件吸引高素質移民嘛?? 套句俗話-->阿婆生子,真拼!! 按台灣現狀,政府真的提這種移民政策大概會被選民幹翻吧.

生育率部份:

1.以台商台幹來說,就算生下來也有不少人不會養在台灣,或在台灣受教育,以小弟公司來說(規模為紅海50分之一吧),同事小孩從幼稚園,小學到大學大概有50~60人是在當地接受教育的,有一半是從小就沒接收過台灣教育的(1994年公司就進大陸設廠了..,一半以上台幹待八年以上..)...,這些小孩在大陸總共有多少?以後人生奮鬥的戰場 會在台灣還是大陸? 而這些台幹的生育率是很高的(同事60%兩個以上...).所以台灣當地實際有效生育率可能還要再打折扣的~~

2.再以陸配來說,同事娶高素質陸配不少(留美,留法,留英都有...),但這類高素質陸配願意一起回台灣過生活的不多,因為回台限制太多...被當次等公民,在大陸當地可以活得如魚得水,而願意回台生活的通常是弱勢陸配(相對低學歷,低技術能力,家庭背景較差..需仰賴夫家...)..這些可能間接會影響到這類未來新台灣之子的競爭力..

個人淺見,酌供參考!




sdragonlee wrote:
上面有回我文的大大我在這邊再補充一下我原文的意見,我認為人口少,減少環境及資源耗用不是壞事,也是人類生存百年大計,但是前提是如何在保持國家競爭力不退及避免社會問題驟增的情況下達成,我想鄰國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網上也有不少分析的文章,在此摘錄一下(日本與台灣因應少子化現象之對策比較-->
陳錦慧國立嘉義大學幼教所研究生)的內文:

四比較與建議

(一) 設置少子化專責部門制定應變政策

綜合中日針對少子化現象所擬定的各項對策與策略,可發現日本乃在少子化社會基本法下,整體思考,並有專責之機構;反觀國內,目前各項因應策略乃由教育部、內政部、勞委會所提出,因為各有觀點,因此落入「頭痛醫頭、脚痛醫脚、各吹各調」的危機,連目前為少子化研擬的政策方向,也是由各部會分為教育、人口政策白皮書,實在需要參考日本的他山之石,由行政院主導跨部會之少子化政策小組,提出切要的應變政策,如: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施行細則等及各種因應的配套措施,以求全面解決因少子化社會帶來的問題(蔡春美,2005)。

(二) 養育責任社會化

目前台灣所採行的「補貼」方式,如:生育補助津貼,主要在於提高生育的利潤(張國偉,2004);但根據衛生署所做的調查不願意再生第二胎的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所佔的比重最高,加起來的百分比超過65%,如果能學習日本讓婦女「在產假」外,增列「陪產假」、「育嬰留職有薪」 及「育嬰津貼」等;而公私立機關團體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托兒措施,政府應給予部分經費補助,這些措施都有將養育費用社會化,實施後應將有激勵婦女提高生育率之效果。此也符合台北市研考會針對年滿廿歲以上、四十九歲以下民眾進行鼓勵生育措施相關政策滿意度之民意調查發現,若能實施「減稅或提高免稅額」、「彈性工時」及「產假或育嬰假」等三項措施,受訪者才會考慮願意多生一個以上的小孩(于慧蓮,2006)。

(三)中央與地方的資源全力支援少子化社會對策(蔡春美,2005)

從日本的少子化社會對策,少子化不僅是有關經濟產業和社會保障的問題,也攸關國家與社會的存立基盤,社會整體的意識改革非常重要。少子化問題影響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必須長期累積努力,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人民團體,目前日本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邁出一大步,但反觀國內各大企業,卻仍與勞委會仍進行育嬰假之拉鋸戰(許惠安,2006),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導,使全國各行業與社團,都加入少子化的應變行列。

(四)加強宣導匡正人民的育兒觀念

1.日本的少子化對策中,加入了對人民的生命教育宣導,柔軟的讓人民注意生育不只是「津貼」、「補助」的問題,還包含了對生命的重視以及對國家的愛國表現,這樣的宣揚,是在我國少見的,應納入未來政策的研擬中,讓每一個人都能視嬰幼兒為國家未來之資產(張國偉,2004)。

2.雖然社會的變遷,男性參與育兒的比例逐漸增加,但日本的對策中,立法男性參與育兒的義務與男女的相對育嬰假比例,則可以打破以往男性為育兒配角的傳統角色,降低女性的就業壓力,實為我國可效法之處。


五、結語
  我國與日本同樣面對少子化之趨勢,但卻未有類似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整合性之對策計畫,只見到若干零星應變政策,一直缺乏具體、強制性高的相關法律之制定,更未見公布有決定政策方針與原則的「基本法」(蔡春美,2005)。日本由九零年代起,即開始重視並進行政策推行與評估成效,進行修正與補強,當前急速少子化的現實已迫在眼前,日本近年來的努力實可作為借鏡,請有關當局儘速決策為禱。


所以我的問題點一直focus的是若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老化超過預期(以現在來說60歲是真的不老,但社會上目前接受60歲老人繼續工作的企業有多少?60歲以上老人退休後返聘有無配套鼓勵機制? 照看機制有無建立?)下,我們的政府在鼓勵生育率上升的政策(起碼減緩一下過快的速度...)之外,是否該同步做點因應老年化的整體備援方案....

沒有相關的人口老年化整體規劃,我想目前三四十歲的職場中間份子可能會在老年時到承受到苦果..下文是天下的文章(150萬嬰兒的挑戰,期數:444出版日期:2010/04/07), 大家參考...

簡介:
台灣總生育率1.02,跌至世界最低,學者預估,今年更可能跌破1.0。
過去六年,台北市幼托機構已減六成,
未來三年,國中小學將減一千班,十年後大學更要倒閉三分之一。
內需衰退,稅收萎縮,公共建築淪為蚊子館……
要搶救沉重的未來,五年內必須生150萬個嬰兒。
誰來生?誰養得起?從低所得、貧窮到低生育率,
解決女性困境,才能搶救台灣的競爭力。

經建會最新的人口推計預測,再過四十五年,每一個工作人口要扶養一個半老人。換句話說,現在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未來出生的嬰兒,大部份的收入,都要用來照顧老人。

既然,生育率低嚴重衝擊台灣的經濟、財政和競爭力,而解決生育的關鍵,又在幫解決婦女困境,有哪些政策,能鼓勵婦女在未來五年「願意生、養得起」一百五十萬新生兒?

首先,增加公立托育機構。台灣公托機構數量僅私托機構的十分之一,私立收費又比公立多出三倍以上,很多受薪婦女擠不進公托,又負擔不起私托。況且,勞委會去年五月抽查私立幼托機構,結果有三分之二勞動條件不及格,幼托人員薪水低,流動率又高。

學者曾經建議,目前很多小學招生不足,可利用閒置教室,改辦公立托兒所。但是,廣設公托機構的建議,招致私立幼托業者強力阻撓。政府應排除壓力,為婦女打造一個友善且負擔得起的托育場所。

其次,大學設置家庭宿舍。婦女生育力從十五歲開始進入高峰,三十歲後走下坡。偏偏這個階段的婦女,大部份還在校園讀書。研究人口學的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建議,大學可以仿效國外大學,設置家庭宿舍,因應在學婦女婚育的需求。

第三,將提高生育率視為施政優先重點,幼教經費必須再提高。教育部一年花在幼教的經費,不過十三億,只佔教育部經費的百分之一。

另一方面,台灣家庭愈來愈多元,政府發放幼兒津貼,應該直接補助嬰幼兒,而非補助家庭。法國就是採取直接補助嬰兒的政策,生育率從一.四,大幅提升到一.九。

ECFA簽不簽?重要。健保漲不漲?重要。五都選舉贏不贏?重要。但解決女人生育、就業、家務勞動、所得偏低的困境,創造一個對婦女公平、對小孩友善的環境,對台灣未來長遠發展,顯然更關鍵。

二十年後,台灣怎麼辦?!

現在台灣還處在人口紅利期間,15至64歲青壯人口佔總人口七成以上,在世界還算是高的。但是,民國105年之後的20年,戰後嬰兒潮陸續成為老人,高齡人口會大量出現,這和日本在1990到2010年老齡人口急速衝高的二十年很像。

要注意的是,台灣生育率快速下降,六、七年後,人口會零成長,然後開始負成長。有人認為台灣人口密度高,人少一點,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我認為這種說法不適用台灣。

因為,台灣人口不是一下子大量減少,大約在15年後,會恢復到現在的水準。也就是說,未來15年,我們看不到任何少一個人的好處,卻會看到人口年齡結構大幅改變。扶養比會飆高,還面臨老人長期照護的問題。就以健保為例,現在高齡人口是一成,就佔掉三分之一的健保支出,人口老化會讓健保的壓力更大。

台灣真正人口紅利是在過去這十年,很可惜我們沒有好好利用。我認為,人口紅利頂多還有一兩年,這是台灣現在面對的最大隱憂,人口紅利一過,要怎麼辦?

要提高生育率,是要讓婦女「願意生,養得起」。政府的政策,像是育嬰假津貼等等,都是在協助「養得起」,但是要讓人「願意生」,真的很困難,這牽涉到家庭和社會價值觀。(全文請見天下最新期《150萬嬰兒的挑戰》)


閣下思想還停留在以前勞力密集時代呀!

拿日本例子來說嘴,但是台灣真的適用?日本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國家,女性本來就很少在職場上,就算有也很少爬上主管位子,不像台灣女總經理還不算少。

再者,時代不同,以前人口眾多是因為以前商業不發達,工業和農業又仰賴人力,以同樣製造瀝青的作業員來講,以前做瀝青是人工,所有程序到車上要二三十個人才能完成,但現在電腦化時代,只要兩個人就能完成,而且台灣早已不以工業取向,而是以商業為取向的國家,但偏偏商業又不需要這麼多人力,失業率由此而來。

多生小孩就能提高競爭力,但問題是經濟都有問題,怎麼養小孩,養小孩可是很多花費,20年後,孩子成年找不到工作,社會負擔不是更重嗎?比起高齡化社會負擔還要重,畢竟,高齡者所需服力並不多,而且現在時代來講,60歲早已不算很老,甚至事業上最高峰,很多公司總經理都是60歲以上。

argo12 wrote:
(澳洲人口跟我們差不多,面積約大19倍)(恕刪)


這篇有很多不值一駁的文
打再多,不懂的還是不懂

不過你這數字我一看直覺差太多了
剛wiki一下
是211倍,不是19倍

我在那邊住了好幾年
我剛去的那年才1800萬人
澳洲十多年來人口成長幾百萬
是大量移民造成的
並不是自然成長的
其中,對岸的佔了很大的一部份
台灣人口的確太多 每個人能分配的資源非常有限
好在我們早已依賴進口在加上貿易全球化
不然台灣這塊土地早已啃光


先進國家裡人口趨緩是正常的現象
最好的方法就是由人口密集的國家進口
美國在911前每年都有百萬移民湧入 不乏優秀人才工程師

人口過多的代價就是勞力變得便宜
生活水平跟教育水平都會降低
社會進步的也比較趨緩

不過很少人想聽真話@@

很多人說會有什麼後果
沒辦法
我們都是趨勢浪潮下被推生出來的
至少不是升在戰亂年代已經夠幸運
人口成長趨緩少一點對下一代年輕人來說負擔較大
但是人口成長穩定 也不見得未來日子會比較好過

kooko5319 wrote:
好處是人人買的房,壞處是每個有房的都沒錢,搞不好賣房子還買不起進口家具,尤其鄉間
因為不動產市場會跌到一個爆頭的境界,一千萬人的台灣,起碼會有五六百萬間空房
你的父母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土地,五十年後一千萬人的台灣,可能夠你買台二手k8樂樂
城鄉差距會更大,北中南都市人口會高度集中,山區很多地方會形成鬼城,根本廢棄的社區
外國財團要是認為有利會大量進駐商辦,可是無法炒房
因為台灣本身都沒人了,沒有房產炒的起來
跟紐西蘭一樣幾英畝土地也許不到台幣幾十萬,事實上美國現在也有這樣的城鄉差距,有的地產真的很便宜
接下來的就是硬體道路的維修,人力緊縮,所以很多設施老舊,設備毀棄,也無力再去鄉間維持基本設備
這是一千萬人的台灣


你講的這個對一般老百姓來說還真是夢寐以求
另外經濟專家都喜歡看上升線型 不喜歡下降線型 生物學認為正常的是震盪線型
德國法國那種地方容納個五六千萬人到上億人當然沒有問題
但是你要看的是台灣 就算是全球 經濟規模也不可能這樣毫無止境的膨脹下去
如果台灣過個30年人口達到3000萬人你覺得大家受的了嗎
話說回來全世界有多少人口低於1000萬的國家
有像你說的那麼慘嗎
opelisc2000 wrote:
閣下思想還停留在以前...(恕刪)


個人認為日本現況只是反映台灣未來10~20年後的社會狀況
要感到幸運的是這種變化並不會非常劇烈 除非發生戰爭
否則社會跟經濟會開始調節到人口所能承受或是支出的水準
人會改變步調跟行為來應付這一切

人口多土地大的的國家許多都是世界大經濟體
以台灣島嶼規模來說能力拼到前20大已經不簡單
帳面漂亮 但是實際生活品質收入水準來說有沒有前幾大並不是這麼絕對

kooko5319 wrote:
這真是無腦文,希望你不是認真思考後發文的
無人等同生產力下降,國家整體實力下降
內需市場下降,你以為產能會提升還是土地資源會因為人少所以每個人分的多?
這根本是兩回事,國力下降後,土地暴跌,因為沒房市,地產崩盤
外國剛好進來投資,我們的土地一片一片被買走
這就跟古老農村家族一樣
一個幾百人的家族當凋弊到人口剩下不到一半,扣掉老人小孩還有多少生產力
最後都是賣田賣房走入歷史
現在是國際化社會
每個國家幾乎都在設法提升生育率,看看俄國,日本,法國
從前某任法國總統還說過,之所以法國近百年整體國力落後德國,就是因為德國有八千五百萬人,我們只有五千五百萬
人力在某些方面而言,就是國家的一種能量跟資源
台灣剩下一千萬人你能想像是怎樣光景嗎

最後剛看你回一個人說要是年輕人不生小孩最大負擔是房價問題
我能說你想的跟經濟學家想的完全逆向而行
首先現有房屋的一定不會受惠,因為房子買的時候一個價錢,賣的時候一個價錢
房價即使暴跌房貸還是要繳完二十年
所以現有房主的確要擔心,但是未來的人不用擔心房價了
好處是人人買的房,壞處是每個有房的都沒錢,搞不好賣房子還買不起進口家具,尤其鄉間
因為不動產市場會跌到一個爆頭的境界,一千萬人的台灣,起碼會有五六百萬間空房
你的父母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土地,五十年後一千萬人的台灣,可能夠你買台二手k8樂樂
城鄉差距會更大,北中南都市人口會高度集中,山區很多地方會形成鬼城,根本廢棄的社區
外國財團要是認為有利會大量進駐商辦,可是無法炒房
因為台灣本身都沒人了,沒有房產炒的起來
跟紐西蘭一樣幾英畝土地也許不到台幣幾十萬,事實上美國現在也有這樣的城鄉差距,有的地產真的很便宜
接下來的就是硬體道路的維修,人力緊縮,所以很多設施老舊,設備毀棄,也無力再去鄉間維持基本設備
這是一千萬人的台灣
...(恕刪)


那台灣從大陸進口兩億人好了
看國家整體實力會不會提升...

人口能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啊? 怎不講講印度啊?

呵! 真是無腦文..

gt82025 wrote:
人口過多的代價就是勞力變得便宜
生活水平跟教育水平都會降低
社會進步的也比較趨緩

...(恕刪)


最大受益者正是資方...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