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mate wrote:
這樣的說法,太小看富...(恕刪)
感謝您的回覆 ~
個人認為兩個部分:
1. 非法節稅部分 --> 需由執行單位依照現行的辦法去追討 --> 不是制度不公義的問題, 而是執行能力的問題
2. 合法節稅部分, 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 引用媒體報導 -----------------------------------
「很多人繳的稅,和他的所得極不相稱,」經濟學家馬凱說。很多人財富的累積,靠的是房地產和證券交易,這些所得,絕大多數都不必繳稅。就算是要繳稅的收入,也有很多合法或灰色辦法避稅節稅。包括把錢變成不用繳稅的資本利得,就連現在馬路上到處可見的特殊車牌高級轎車,都是節稅的工具。
-------------------------------------------------------------------------------
這段文字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
本來因為收入比受薪階級高, 應該繳的所得稅也高於一般受薪階級, 但是卻因為稅制上不公義的獎勵制度, 或是減稅方案, 讓富人可以把錢變成不用繳稅的資本利得...
這, 才是我們應該討論"稅制不公義的部分"
在一個社會中, 有部分成員的收入因為稅制的問題, 所以不用繳稅; 但是另外一群成員收入更低, 卻沒有稅制上的獎勵制度, 導致他們要負擔較高的所得稅, 這時候要檢討的就是稅制的問題 --> 因為有了漏洞, 造成了不公義
也誠如您之前所提到的, 此稅制人人可用, 所以不見得是不公義(我記得您的大意是這樣)
但是您卻忽略了一點:
這樣的稅制獎勵(漏洞), 真的是人人可用嗎?
以一般受薪階級來說, 收入絕大多數用在生活所需 --> 房貸, 車貸, 生活費用, 子女教育費用, 一般民生用品費用...
能有多少資金去透過上述這些"合法或灰色辦法避稅節稅" ?
例如, 把買賣房地產, 炒作股票, 或是開"租用"車牌來節稅 --> 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一般受薪階級的收入來源, 所以產生了無形的套用"合法或灰色辦法避稅節稅"的門檻
有了這個門檻, 就不是人人可用...那就是不公義
我在討論中說明的都是"不公義" 而不是 "不公平", 就是因為不可能有完全的公平...
稅制的制定不是說所有人繳一樣的稅金, 就是真正的好稅制, 而是要做到符合社會公義的重點:
取自社會資源多者, 必須回饋社會多者...
現行的制度出現了漏洞 --> 我們就要想辦法彌補, 修正,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