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要事去台北-淡水一趟都是在轉車轉車轉車內湖線真的爛的可以....以前木柵線坐過的感覺也沒現在內湖線噪音這麼大說...高捷本體沒什麼不好...看的出來預留了很多改善跟擴增運量的空間問題不在於捷運本身而是在於當初評估者是怎麼去評估未來5年 10年 15年的客運量問題.....簡單來說我個人看法認為高捷太早太蓋好了.....大概晚個5年開始興建應該也還ok而不會像台北那樣交通陷入黑暗期反正對於政客來說沒差...早早蓋好政績就是他們的承包後的好處不分政黨都拿的到另外市政府也很廢煞苦心提高高捷運量啦以以前中山路上最重要的12路公車來說班次就減少....然後最後一班從車站發車是pm10:30...沒坐到就只能乖乖坐捷運啦
kkmobil01 wrote:有那位好心網友可以幫...(恕刪) k大不是只有批評而會看資料了啊,不過似乎還是沒搞懂北捷和高鐵、高捷在經營模式上對財務狀況的差異性啊...記得之前在試算高鐵與北捷的數據時有講過,k大沒仔細看哦~簡單來講就是....台北捷運公司有個好房東啦~這個好房東把花了4仟多億興建的台北捷運系統,以很便宜的租金租給台北捷運公司去經營,前5年每年"1元"租金,之後每年約二十幾億,到97年底止總共收了約188億租金__年報36頁。(租金還是房東要收來做為設備更新及維護用)繳了188億租金很多嗎?北捷初期路網興建經費4仟多億,其中北市負擔1仟6佰多億,北市的預算來源之中光是貸款部份所產生的利息,到97年底就繳了154億了...(參閱北市主計處_97年臺北市總決算審核報告_戊、附錄第戊-20,21頁)這還不包含北市為了建捷運所發公債的利息,若加上中央所借款與公債利息就更恐怖了折舊部份,北捷公司花錢改建或自行購入的資產,當然要列入折舊啊,很奇怪嗎?這部份北捷公司所改建增建或新購的資產到97年底共計78億___年報108頁,(去租房子,房東的房子及所附的電視冰箱等資產的折舊及維修、更新等是由房東負擔, 但房客自己買的電腦當然是房客負擔成本)北捷若真要負擔捷運系統的4仟多億興建成本,一年折舊怎麼可能會只有4億...(除非北捷系統超強可以使用1千年,每年折舊才可能只要4億)高捷現在運量不高的問題,主要是路網不足、民眾使用習慣未養成、票價偏高等...這些問題北捷剛開始也有,只是北捷在承租經營的模式下(興建及利息成本"完全"不負擔),有足夠的時間與經費慢慢發展,之後隨著各路線開通形成路網、票價調低和民眾習慣養成後北捷才能有現在的使用量...(北捷歷年營運狀況可參考各年年報或交通部統計處、運研所臺北捷運公司營運狀況統計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