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50828 wrote:
.但是電影沒拍出他們在泰國不被承認的特殊身份,被泰軍逼上戰場死傷過半才換來了居留權!...(恕刪)
在異域原著的序裡,有提到,以下摘錄自原著序的部份:
序
比臺灣面積還要大三倍的中緬游擊邊區,雖經兩次大撤退,現在仍鏖戰未修,每一寸土地,都洒有中華男女的鮮血,一支孤軍從萬里外潰敗入緬,無依無靠,卻在十一年間,一次反攻大陸,兩次大敗緬軍,以致緬甸政府不得不向聯合國控告孤軍「侵略」,這其間,有無數讓人肝腸都斷的悲壯事蹟,不為外人所知。本報駐曼谷記者倪華明先生於去年從泰國寫來一稿,對中緬邊區基地建立的始末及發展,報導甚詳,全文定名為:「血戰異域十一年」,原作者鄧克保先生,以生花之筆,寫下他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伙伴們輾轉入緬,和歷次戰役的經過。茲將倪先生致報社原函,批露於後,可窺知全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英雄眼淚。
在一個旅客並不很多的酒店中,記者遇見本文的作者鄧克保先生,他是記者讀大學時的同窗,我們在千里異鄉相逢,共訴別後景況,嘆年華如水,相對唏噓。但在互相明瞭對方現在的工作後,記者便請他談一點中緬邊區的事情。他是一位中級軍官,這次正從香港辦完了某一件事,重返中勉邊區的歸途之中。他談到痛心處,那位中年的游擊戰士,不僅淚流滿面。一連幾夜,月光如水,但他卻深閉門窗,他對記者說:「我們最怕月光,在游擊區,看見月光,便想起大陸上的家。在自由區,看見月光,又想起游擊區裡荷槍作戰的兄弟姐妹!」記者將他的談話速記起來,並整理完竣。在他動身的前兩天,我們閉窗對酌,記者拿出來問他可否發表,他愴然不語,後來,他既加以刪正,他雖十一年之久,未曾提筆,寫字時略有困難,但文思仍然流暢。他改了兩天兩夜,刪了不少,也加了不少,然後應記者之請,簽上一個名字-鄧克保,這是一個假名,是一個戰死在他身畔的亡友的名字,而他自己的名字,他不願公開,他對記者說:「我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我們戰勝,便回到故土,如此而已!」此稿到臺北時,鄧克保先生恐怕已重入邊區。
希望本報能夠把它刊出,讓讀者在鄧克保先生的談話當中,發現另一天地,在那個比台灣大三倍的天地中,哀兵轉戰,已十有一載,國人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但請勿將記者真姓名刊出,因四國會議後,與游擊戰士接觸,便成非法,可能被驅出泰國也。
可惜的是,鄧克保先生只寫了血戰十一年的前六年,剩下的後五年,既自四國會議後他重返邊區,到今春第二次大撤退後他仍然繼續留下來,這五年間的浴血苦戰,他尚未寫出,我們已請倪華明先生和他保持連繫,請他給我們一個更完整的歷史,鄧先生在原則上已經答應,希望在短期內,早日和讀者見面。
張自忠將軍和大刀隊的故事
10月底會上一部國片也不錯
229光榮事變~燃燒吧!甌吉桑

劇情內容是幾個不願意離開眷村的老兵
看著住著大半輩子的眷村快要拆遷卻被嚮往槍戰的年輕人拿來當生存遊戲的場地
決定挺身而出發動229光榮事變
要告訴年輕一輩...
什麼是軍人的尊嚴和怎麼去守護家園與真正戰爭的殘酷.生存是可以遊戲的嗎?!

LoveMiffy wrote:
確實是如此
堪稱國片戰爭片的經典阿
看了會流淚的片阿...(恕刪)
異域幾乎是朱延平拍的片中唯一能看的片, 畢竟是以全台銷量冠軍的原著為底稿拍出的. 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其中的一些對白, 基本上也來自於原著.
續集-孤軍就硬加了一推搞笑(朱大導監持的風格)的橋段, 水準就差多了, 且該片當年還被柏陽告, 不被認可.
比較奇怪的是"異域"這本銷售冠軍紀錄的原著, 作者是"鄧克保"以第一人稱口述 , 根據柏楊所述,《異域》的資料來源, 是當時柏楊於自立晚報編輯部工作時,報社駐板橋記者馬俊良每天訪問一兩位從泰國北部撤退到臺灣的孤軍, 將對方口述該地狀況情形紀錄下來之後,他再把採訪資料交給柏楊, 後由柏楊撰寫成文. 但此書文筆與柏陽幾乎是完全不同的, 懷疑作者另有其人, 柏陽僅是加工潤飾掛名代理出版.
而書/劇中人物"鄧克保"許多人被異域-孤軍片尾誤導以為該人物已回台在中永和賣豆漿(柏陽當年會對該片如此感冒似乎與此點有關)
有人查證到張蘇泉, 該人經資歷與該書鄧克保二分之一的故事雷同(因他雷同的只有後期被派去金三角,所以他應該沒有經歷過從大陸退到緬甸的那一段).
摘自
http://tw.myblog.yahoo.com/golden-myanmar/article?mid=1263&prev=1265&next=1262
張蘇泉(遼寧莊河人)於
2011年6月3日在仰光去世,享年84歲。
1948年畢業于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屬黃埔第20期,1949年隨部隊撤到台灣。
1959年,第1特戰總隊隊長夏超奉蔣經國指示率全隊1200人增援滇緬孤軍,張蘇泉隨之來到金三角。
由於緬甸政府的抗議和美國的壓力大部分第1特戰總隊隊員于1961年國雷行動(取蔣經國之"國゛及CIA臺北站站長雷克萊恩之"雷゛)中撤退回台,但張蘇泉沒有走,而是繼續留在緬甸。
據張蘇泉說是志願留下的,不過臺灣軍方30年來一直開餉給其在台的親人,1989年滿60歲退役時還授予上校軍銜.從這方面來看並不完全是個人行為。
1963年他結識昆沙,具有豐富的亞熱帶地區叢林作戰經驗的張蘇泉很快便成為昆沙軍的參謀長,為昆沙訓練軍隊,指揮戰鬥,戰勝了緬泰政府軍的數十次圍剿。 1969年昆沙被政府軍誘捕,張蘇泉為救昆沙綁架了兩名援緬的蘇聯醫生,並召開了記者招待會,透露人質的處境,引起國際輿論對前蘇聯人道主義政策的指責。前蘇聯遂與緬甸政府交涉,迫於國際社會輿論緬甸改監禁為軟禁昆沙。 1976年在張蘇泉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下,昆沙從仰光逃脫回到了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地區。自此張蘇泉一直為昆沙擔任參謀總長管理數萬人的軍隊。金三角曾是台灣反攻大陸的重要基地,國民黨政府曾于1969年委託昆沙擔任「華僑協會聯合會第四屆執行委員會委員」,眾多資料顯示國民黨在拉攏和利用昆沙,可以說張蘇泉既幫了昆沙也完成了國民黨所交給的任務。
1996年隨昆沙投降緬甸政府後,張蘇泉在仰光向政府承包了一間電影院,隔壁經營一間可容納數百人的中式餐廳,餐廳旁空地上搭建茅屋而居,過著退隱江湖的晚年.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