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0

談談佛教

cchtwcchtw wrote:
就念,就讀,就如之前有大大說的,體悟它
我想不用句句斟酌細讀,不用遍讀所有大乘經典


我自己最早是從發願-抄寫經書開始。

第一遍抄寫完成的是《藥師經》,後面陸陸續續又接觸了《普門品》、《金剛經》、《心經》、《阿彌陀佛經》、《普賢行願品》、《地藏菩薩本願經》等等。

第一次把一支全新原子筆,寫到一滴水不剩,後來陸續寫掉的筆,已經不是用支計算,而是用打來計算。

後來經善友接引上課,輾轉到自己現在修習的佛堂,那兒固定上課,有老師講經說法。

說起來也是小小的有用功了一下。

自己的感想是,念佛、讀經、抄經,如人飲水,也像旅行,每個人的感悟不同,但只要起身去做,自然會有所感悟。

所謂的去做是-「依教奉行」,佛經,不是科幻小說,佛經是老老實實、真真切切。我本身抄寫佛經,佛經怎麼說,我會依循著,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怎麼去做。

不過,怎麼依循,無法一一盡述,上述說詞,肯定有許多不周全的地方,還望海涵,切勿聽信,在 01 的文章,只適合當成是交友閒聊。
在01閒聊版聊佛法,參考即可!
有時候會不小心「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最好還是多讀經,多聽法師講經說法,多接觸正法道場,
如果沒有機緣接觸道場,現在網路很方便,可以直接聽高僧大德講經說法。



問:如何辨別正法道場?如何辨別正法、正教?

淨空法師:這三個問題合起來講,就是一個“正”字。如何辨別正邪?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四依法”,這是辨別邪正的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道場是不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建立,道場是不是弘揚真正佛家的經教,如果他講的不是佛家的經教,或者是錯解了佛教的經教,這個道場就不如法。我們要以《大藏經》為標准,有許多經典是《大藏經》沒有的,就是偽造的,不能采取。

第二“依義不依語”。佛經最早是梵文所寫,傳到中國來經過翻譯,而翻譯文字不一樣,言語不一樣,能否相信?佛講只要翻的意思正確,就可以相信,語言多一句少一句沒有關系。譬如《金剛經》在《大藏經》裡有六種譯本,現在流通最廣的是鸠摩羅什的譯本和玄奘大師的譯本。這樣我們對於不同的譯本,不同的翻譯文字,就不會懷疑、不會毀謗,同樣尊重。這六個本子,你喜歡念哪一個都很好,我們都尊敬、贊歎。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常常會產生錯誤,一定要有理性去判斷、觀察。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何謂“了義”、“不了義”?簡單而言,對我有好處、有利益的,就是了義;我學了對我沒有好處,就是不了義。譬如你在學校念書,將來想在社會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去學某一門知識、技術。如果你所學的跟你所做的完全不一樣,你學了沒用處,就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是不了義。而了義有一個中心原則,就是一定幫助我們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才是了義。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證無上道,《金剛經》雲:“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從理上講,法門雖然平等,我們根性不平等,有許多法門我們學起來非常困難,很難做到。所以,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確實能幫助自己在這一生達到了生死出三界的目的,這個法門對我來講就是了義。

佛說這麼多經典、法門,我們對經教一無所知,《大藏經》又無法從頭到尾看一遍,我們如何選擇?選擇要有賴於善知識,我們要去找信得過的善知識,他學的時間比我們久,經驗比我們豐富,我們請他幫助選幾個做參考,我們就省事多了。實在講,世尊很慈悲唯恐我們不會選擇,所以他在《大集經》裡給我們指了一個大方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代,我們就選擇淨土法門,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指示。淨土法門也非常廣泛,我們在這個法門裡如何修學?要依靠善知識。善知識有現前的善知識,也有以往的祖師大德,他們有很多注疏,都能幫助我們選擇一個正確的法門。

正法道場決定是有道風、有學風,道風是修行,有修行的方法;學風是研究探討教理,講經教學。道風、學風都不違背經教,就是正法道場;如果道場有教沒有修,只有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修行,算是半個正法道場;有修行沒有講經說法,也是半個正法道場,不是圓滿的;圓滿的一定是道風、學風並重。

可是淨土宗又有個特別,像印光大師在靈巖山的道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念佛,沒有講經,這是純正法道場,唯有淨宗可以如此行之。對於淨宗的道理、修行方法、境界都了解一個大概,進入道場念佛專修,講經就打閒岔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一定要解行並重?現在進入念佛堂的人,信心不堅定,還有懷疑,見異思遷,所以不能不講經,不能不在教下奠定信心、願心的堅實基礎,是這個原因。

邪正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更進一步的觀察:他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教派,也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他要是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這是真的;不能如理如法修學,那是假的。像《了凡四訓》所說的原則,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圓有偏,有滿有半,你仔細觀察就清楚了,就有能力辨別正法、正教。修行的根本基礎就是十善業道,如果他的思想言行與十善業不相應,與十惡業相應,就是假的。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對他?恭敬不贊歎,這是善財童子教導我們的,對他恭敬有禮貌,但不贊歎。這些道場我們不去親近,不跟它學習。
我才是小羊 wrote:
我自己最早是從發願-...(恕刪)


佩服大大的用心
抄寫應該比較容易靜心吧
下次也來試試

關於戒律等等我也搞不清楚
如何依教奉行
對我而言目前只能大方向大原則的作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
感謝大大
vegesmile wrote:
在01閒聊版聊佛法,...(恕刪)


謝謝大大
末學會持續精進
做好準備
期待有緣的善知識
感恩
cchtwcchtw wrote:
佩服大大的用心抄寫應(恕刪)


請問大德,您所閱讀的眾多佛經,是哪一部上頭有這八字?(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我才是小羊 wrote:
請問大德,您所閱讀的...(恕刪)


大大您好
或許沒有,又或許有
但我想這麼做是沒有錯的
感恩
cchtwcchtw wrote:
大大您好或許沒有,又(恕刪)


既然有緣聊到,也想要進一步接觸善法,我個人會建議,有個依歸會比較好。

自以為的,以及模稜兩可的,要減少了。

這真的很像是登山,只是郊山,那想怎麼去就怎麼去做,比較無所謂,但如果心願是猛烈精進,想去的不只是郊山,還是要有依歸喔。

這八字的確是出自佛經,更完整有 16 字-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Ref: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824000013KK09813
我才是小羊 wrote: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824000013KK09813

「云何,阿難!增壹阿含獨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餘四阿含亦復出生乎?」
阿難報言:
且置,迦葉!四阿含義,一偈之中,盡具足諸佛之教,及辟支佛、聲聞之教,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000.htm
cchtwcchtw wrote:
感謝大大小弟慧根尚淺(恕刪)
發願..... 其實就是 心願.願望...
你死的時候.... 一心一意 就是想去 阿彌陀佛-淨土...... 如此簡單!!
不是 在佛前 發願.... 內心 根本不放心上!! 平常不期盼..........

印光大師文鈔
https://book.bfnn.org/books/0362.htm

印光大師文鈔(.pdf)
http://www.amtb.tw/pdf/hz16-10_big.pdf

淨土宗 儀軌 ( 印光大師文鈔 內有文字 說明)
每天念1-2次即可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GuxSj8rA
我才是小羊 wrote:
既然有緣聊到,也想要...(恕刪)


感謝大大
的確是要確認目標,減少似是而非的情況
才是精進的關鍵
感謝大大提點
  • 117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