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咬一口 wrote:
漸漸的有談論到我所想...(恕刪)
看了你的核心議題,看了很久,嘗試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
恩,問題應該是:
1.國家經濟的振興,靠我們全國民眾的消費到底能不能造成足夠的效果。
2.政府為了解決經濟困境,舉債829億發放給人民到底有沒有需要。
3.消費券的製作成本、發放成本跟一定要使用的用途,跟節能減碳的原則有沒有違反,造成多餘的浪費。
就算是全國民眾都消費,國內經濟是否就能夠因此好轉。老實說,因為老百姓跟經濟部會所得到的訊息不對等,
我們並不知道政府如何做此判斷。更甚至GDP增加0.64%的目標,是不是口號還是的確有經過仔細研究所提出
的結果。何況這是我國政府舉債829億所做的政策,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確認,使得效果大大降低。使得我國不僅
增加829億的負債,國民更因此消費829億,一來一往,我們國家在這半年間的消費增加1,630億元。這樣的風
險到底能不能由政府來掌控?給人民好處之前,是不是該先告訴人民政策失敗的話,負擔會增加多少。
因此,國家究竟該不該舉債這些鉅款投入民間市場。
以結果論的話,政府的確想要投入這些資金刺激民間消費。而且他們打算用一種更複雜方法發放這些款項,也
就是消費券,來提高人民消費的意願。消費券我也認為是一個不夠精實的替代現金政策,縱使它比起折價券等
等的替代現金方案簡化多了,但仍是一個比發放現金更為複雜的政策。況且政府打算在過農曆新年前發放,緊
急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勢必也成為政府多餘的支出。
這樣的做法究竟是及時還是急就章?
為何不取消這樣的舉債灑錢政策?或者政府何不採用現金發放,尊重人民消費的自由意志。我在想,政府是希望
這樣舉債所施行的短期經濟政策,無非是想要盡快刺激國內的消費市場。希望投入的這829億元,能夠帶動國民
以消費行為活絡低迷的市場。
最後政府為這些投入的資金買了多少保險?
當國民為這3600元的消費券吸引住目光的時候,有多少人理解這些錢背後的風險。政府到底有多少信心跟能力,
避免1,630億元的豪賭?人民該怎麼配合政府讓消費提振國內經濟,而不是把政府給的消費券給浪費掉,再來背
更多還不完的國債。
人民的信心在哪裡?
人民的信心應該在於我們努力在政策實現之前跟整體社會意見的徹底溝通,政策實現之後的盡力配合。人民的信心
在於相信我們的社會公眾意識已經成熟,能夠判斷何者是全體利益何者是個人利益,而且願意按照遊戲規則來走。
也許我們並不相信政府,但最好能夠相信人民。人民不能夠互信之前,就算是全球第一的專家來治理國家,國家
也不能有所作為。
ricksu wrote:
雖然3600也是從自己口袋裏面拿出來的(我每年繳40%的所得稅)
但是怎麼就覺得有強迫消費的成分在裡面...(恕刪)
確實是強迫消費啊,您年繳 40%,應該很明白金錢流通的重要性吧?(我前幾年才在 6% 咧)
這筆錢也可以用在紓困大企業(比方說救銀行)、刺激特定火車頭產業(比方說救車廠、救房市)、救失業(救濟金或者擴大就業方案),用消費券的方式等於是讓每個人決定自己想救誰啊。
您用消費券買車就是救車廠,用消費券買房就是救房市,用消費券買手機就是救 3C,給小孩多報一個才藝班就是救教育(?),總之是相當民主的方式喔。
就算不發這筆錢,政府還是得要救整體的經濟的,這只是各種花錢的方法之一而已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