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jackbb wrote:用借貸方式去刺激消費,來去解決經濟蕭條,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可惜這樣的觀點不符合現在的經濟學,最近我才剛被同事圍剿耶彷彿大家認為只要拼命消費,借錢消費,經濟就會好轉。已經忘了這次風暴是怎麼產生的。 贊同你的看法,因為借貸消費跟卡債風暴的情況很像。你說的其實有道理。只是我在想這一次的金融風暴,台灣也許啦,並不是因為借貸消費造成經濟衰退,而是預期經濟不景氣造成的緊縮。而且光靠消費券,也只是短期的效果。真正該解決的問題才要開始吧。政府只是預防,在擴大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又發生國內預期不景氣的緊縮導致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情況。而先讓國內的經濟環境保溫的政策。
發文的網兄可能聽不懂消費窒息沒關係今天我把錢拿去買衛生紙商家衛生紙賣給了我需要進貨生產衛生紙的廠商因為進貨的關係而要加緊生產我拿到衛生紙了廠商拿到了訂單商家拿到了錢..可能投資其他設備還是轉做其他產品的生產錢就開始動了以上只是個衛生紙例子--反過來想你不買衛生紙商家感覺到衛生紙賣不掉不進貨生產衛生紙的廠商因為訂單緊縮而裁員賣設備等等銀行覺得衛生紙產商不行了而縮銀根--當然有可能不會那麼嚴重也有可能更嚴重--
金酒公司是金門縣的金雞母,不僅會賣酒賺錢,這幾年還學會「合法節稅」,將營利所得以捐贈名義送給金門縣府,該縣的財源充足,縣民福利排全國前三名;以去年為例,金門縣分到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約十點五億元,平均每位縣民享受的金額為一萬二千多元,名列全國第五名。但當金門縣呈現一片富足景氣時,國內卻還有十七個縣市自有財源連人事經費都付不起;金門身為離島,財源卻充足,最大的關鍵點就在於金酒公司。以二○○五、二○○六年為例,金酒公司分別捐贈金門縣政府二十四億元及三十八億元,透過捐贈抵稅的方式,讓金門高粱賺取的盈餘,大部分留在金門縣,以造福縣民,但卻苦了國庫。財政部國庫署官員表示,「沒有哪個縣市可以有這麼好的事,金門算是特例」。不過,對於種種批評,金門縣也有話說,「金酒公司一年創造幾十億元菸酒稅被中央收走了,營所稅一年也繳交幾十億元,但中央對金門的統籌稅款和補助款,卻少於金門上繳稅款,對金門人不公平」。以澎湖縣與金門縣來對比,澎湖縣有9萬人口,縣府員額有618人,警察員額913人,消防員額214人,年度上繳稅款僅4億4400萬元,中央卻補助達52億4100萬元;反觀金門縣有8萬人口,縣府員額卻只有451人,警察員額312人,消防員額76人,年度上繳稅款達46億6800萬元,中央卻只補助44億9000萬元,這些數字在在都顯示中央對於金門照顧的不公。金門縣有本事賺錢,發兩倍的消費券有何不可?反觀其他無能的縣市官員才應該檢討,而不是酸葡萄!
只屬於我的她 wrote:發文的網兄可能聽不懂...(恕刪) 這個想法會不會太簡單阿?如果是大部分的人都拿去買衛生紙,這樣才有有幫助吧!!而且只是針對單一產業的供應鏈您可以看看現在大家的想法,消費券要如何運用?有人說要買3C,有人要買腳踏車.......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非民生物資真正想花在民生物資的有多少?說穿了,拿到消費券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不過是可以滿足一部分的物慾
讓我咬一口 wrote:從小到大社會給的價值觀就是要節儉越是困苦就要越刻苦耐勞,節儉持家為何這幾天的主流價值觀鼓吹我們去浪費還怕大家不肯浪費,於是替大家借了自己在未來才能賺到的錢...(恕刪) 咦!樓主的教育歷程挺不一樣的。小弟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觀念是太冷就要穿衣服、太熱就要脫衣服,沒有天冷天熱都穿一堆、或是都穿很少這種不知變通的情形....同理,經濟跟金融的東西,都有正反兩種因素在內,例如早先紐幣澳幣利率高,不是絕對好,因為裡面有高通膨的補償與風險貼水的成份...經營公司也是一樣,適時舉債經營是對的,除非你是王家子孫口袋比深可以通通用自家的資金週轉。Samsung一個很著名的經營哲學便是當景氣向下不得已必須蹲下時,反而會大幅加碼投資R&D以及投資新製程tune製程良率,以備景氣回溫時可以跳得比人高,這是哈佛商學院著名的個案研究...已經因為天氣急速降溫漸漸結凍的一壺水,如果趕快不加點熱水攪一攪,等它凍起來後,所有人等著一起渴死....不過就是請二千多萬台灣人每個人盡他那一份千萬分之一的心力幫助消費,多些餘力的就盡可能多消費一些,間接也會幫助到身邊的親朋好友(蝴蝶效應聽過嗎?),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難理解....國會雙方也沒人反對吧!只在發放消費券、現金,以及3600或3800作文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