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史上最貴開箱文(應該是)

不用對大師的名畫過度崇拜。

他們當時並不是偉人,而是像你我一樣的一介平民(好吧,有些是貴族)。

這些作品在當時,可能也像現在的一些藝術家一樣,一幅畫賣個幾萬塊,為了糊口。

可是過了一百年,這幾張"幾萬塊"的畫,很可能就變成代表這個時代的作品,身價可能就百萬、千萬起跳。



但是這價格是真實的嗎?



不是。



等到世界大戰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名畫",價格會從天上一路跌到地上,汽油則從地上一路飆到天上。

所以這個"價錢",絕對不等於這幅作品的"價值"。



藝術品的價值在於給人的感動,以及這些感動驅使人們所做的各種事,

像是為了親眼所見這幅拾穗,可能有數萬人驅車前往,

光是這數萬人為了看到這幅作品要花的錢(交通住宿門票),就可以稱為這件作品的價值。

而你我都是這件作品的藝術價值的一部份。


欣賞藝術,不需要任何的專業,

你看了這幅畫覺得他畫的很爛,你畫的都比她好,那只能說這幅畫沒有辦法感動你,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沒有什麼對或錯,沒有什麼好或壞,作品就是作者對觀眾的直接對話,

不需要那些什麼生平記事、時代背景來加分,單純的直接看,仔細看,慢慢看,就是正確的欣賞方式了。


www.cycliving.com
jbob wrote:
1).想必閣下一定沒...(恕刪)


1).想必閣下一定沒修過過藝術鑑的賞課程,

不然怎會用主觀的意識去凌駕其他的藝術.

我沒有修過藝術鑑的賞課程,
小弟修的是藝術鑑賞課,
跟您說的那個一樣嗎?
主觀的意識?
是指哪一點主觀?
抱歉,我真的不太懂...

2).小弟資質駑鈍,研究道德經二十幾年,願聞閣下的"賽尚所追求的,
不過也就在幾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經裡。"請說分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研究了二十幾年,
應該不用我幫你翻譯了吧。

PS.很高興遇到同好。
http://www.flickr.com/photos/jengfang/
jengfang wrote:
1).想必閣下一定沒...(恕刪)


很高興在此遇到同好

關於第一點:閣下崇洋之說,小弟以為不妥

關於第二點:閣下又為何"化無為而有為",難道是想一窺"常道"之奧妙嗎?

關於第三點:我倆已經離題了,小心被趕出去.

jbob wrote:
很高興在此遇到同好關...(恕刪)


崇洋之說,
應該是小弟我接觸藝術那麼久以來的感慨吧,
書畫家黃賓虹說
畫無中西之分,
有筆有墨,
純任自然。
當時畫家梵谷看到日本的浮世繪,
也將它發展到自己的油畫上,
還有很多例子啦,
我想要表達的只是,
並不是真的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

化無為而有為,
是自己的矛盾吧,
懂得人太少了...
http://www.flickr.com/photos/jengfang/
有時後會想在想,那個展示品會是真的嗎?
應該也沒有人去驗過吧
hometin wrote:
媽: 那個有什麼好看的,不過就三個女人在檢稻穗,要看我去菜園裡彎腰割菜給你看還不是一樣
媽,我想米勒聽到你這些話,他應該會很想哭 ...(恕刪)


你媽說的也是事實,對於世界名畫其實真的不用這麼矯情
那些藝術評論也只是在作者死後所猜測賦予的~
也許這個畫家就真的只是想很單純的紀錄這個情景、試驗這個筆法、接受別人的委託.....等等等的原因
也許他根本也沒有想這麼多~

想想看,如果有個人想要寫一篇關於你自己的人生、你的評論、你的觀點.....
但你卻完全不認識這個人,而這個人也只是憑著一副畫

你覺得你自己會信服嗎?
人是很複雜很矛盾的生物,連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了,何況是別人!?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巴黎看到這幅畫時的記憶....陷入恍神中
現在不必大老遠跑去就可以看到了
真是不錯的啦~~
我想是真跡無誤, 之前是奧塞美術館時, 那時候的拾穗真的就是空在那邊, 還寫了在海外展出
我想他們不太敢這樣欺騙大眾吧!
在下不才,對西洋繪畫史有一點點興趣

據研究認為
拾穗的三位婦女是祖孫三人
最右方的是祖母,顯得老態龍鍾
幾乎已經彎不下腰了
中間的是母親
因為負責家中生計
所以最為賣力,手上的麥穗也是最多
左邊的是女兒
似乎因為怕曬而把帽子蓋到頸後
手也調皮地背在背後,手上麥穗只有一點點
遠方還有工人在忙著收成,右方騎著馬的權貴監督這一切
拾穗這幅畫所代表的意義就在於,他是第一幅以平民百姓為主題的畫
地主(或貴族)只占遠方那個螞蟻大小的畫面
這在當時的法國引起一片撻伐,認為他是在批判當權者
故意強調貧富的差距
但Millet不以為意,他認為自己只是在忠實描述現實的農村生活罷了
因當時的法國法律規定,地主收成後必須允許窮人到田裡撿拾掉落的麥穗
拾穗的題材即是在描述此一景象

傳說中Millet最初是以畫裸女圖維生的畫家
直到有一次在一個賣畫的畫廊聽到有人評論他是
"一個專畫裸女的畫家"
他為此大受打擊
回家以後告訴妻子在也不畫裸女
而要轉向以田園為主的風景畫家
雖然此一決定讓他原本貧窮的生活更為困苦
但卻也成就了一個偉大畫家的誕生

其實Millet在西方繪畫史上
最重要的是"晚禱"這幅畫
這幅畫甚至與達文西的"蒙娜麗莎"齊名
畫中的兩人因為遠方教堂的鐘聲
而放下手中的農具虔誠祈禱
雖然Millet本人強調他們只是單純在禱告
卻給人一種哀淒的惆悵感
二十世紀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vador Dali)甚至認為
他們是在為死去的孩子作禱告
有趣的是後世以X光檢驗此畫時
真的在畫中發現了有棺木的輪廓痕跡
不過事實為何現已經不可考

當時的寫實主義的出發點雖然都是以關懷人性為主
但其實在下個人的感覺
Millet在用色方面多以寒色調為主
晴朗的天空卻有灰暗的感覺
常常應該是輕鬆愉悅的場景
畫中人的表情卻會有點淡淡的哀傷
在他許多以牧羊人為主題的畫中最明顯
形成一種衝突的感覺
至於風景畫....
在下對於單純描繪風景
如此時期的寫實主義及點描法的印象派等
實在是沒多大興趣
但對能深刻描寫自然流露的感情
卻是有相當大的感動
以上只是在下的一點小小感覺
有錯誤也請指正
hometin wrote:
今天下班發生的真人真...(恕刪)

好經典的對話...
哈哈
好好笑
聽命於主人!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