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復興到港墘站:16分鐘,忠孝復興到南港展覽館:15分鐘+南港展覽館到港墘:12分鐘=27分鐘。
對忠孝復興以西的乘客都是要轉乘一次,轉乘時間是相同的,所以時間就是差27-16=11分鐘,如果忠孝復興一班車上不去,那差異就少於10分鐘。
忠孝復興到港墘站是痛苦的16分鐘,忠孝復興-南港展覽館-港墘人少得多(請參考前面提供的圖),不能說是舒服的27分鐘,至少是不痛苦的27分鐘。
然後提供等同早鳥的優惠,多花10分鐘換來舒適/金錢,至少比市府要提的早鳥優惠好。如果還是沒人去南港展覽館轉,那只能說文湖線忠孝復興到港墘站是不痛苦的,那我們可以不管捷運,就只要focus在擁擠稅。
當然去西湖差異較大,15分鐘。可以提供較多優惠。
jerry1103 wrote:
看來我說得不夠清楚...(恕刪)
你的說明很清楚,但是有很大的盲點....
已經在捷運上的旅客,不會是內科壅擠的原因
真正造成內科擁擠,來自不在捷運上的旅客!
也因此,您所提的概念,只是把左邊口袋的物品轉一部分到右邊口袋。問題是,地上還有好幾袋的零食,還是拿不起來呀!
擁擠稅的觀念是以負面的方式去拒絕旅客進入內科。區外轉乘的概念則是正面鼓勵的方式去避免旅客的交通工具造成內科壅塞。
台北市的捷運系統,幾乎都是由郊區銜接進入到市區,再到另外一邊的郊區。
以淡水線來看,在捷運站以北的旅客,若是可以將淡水捷運站作為大眾運輸系統的引道入口,鼓勵大家把"車"、"機車"停放在公有停車場,就可以有效紓解中正東路的壅塞狀況。
同樣的,內科也是。
內科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因為交通問題,所以必須開車、騎車,忍受額外的停車費用與油錢。南港展覽館站本身就是交通樞紐之一。
往北銜接汐止、基隆
往南則有來自宜蘭、中永和、土城等地的車潮
若是在此建立: 轉乘停車場、客運轉乘樞紐,是有機會可以減少進入內科的車流量。
但是,問題在於:
1. 收費金額問題: 停車費+轉乘交通費用,若是高於直接停放在內科周邊,自然轉乘意願很低
2. 通勤問題若是比直接開車進內科多30分鐘,我相信轉乘意願也會降低
這些問題,不是不能解決,只是看現在的柯市府想要解決問題還是要趁機賺錢罷了
jerry1103 wrote:
水往右邊走了,左邊...(恕刪)
南港展覽館附近有:
1. 二高南港出口
2. 環東大道出口
3. 東湖交流道出口
周邊停車空間:
1. 台糖尚未開發土地
2. 南港展覽館旁的空地
南港展覽館站本身是兩個捷運的端點,一次建設,滿足兩條捷運路線的需求。
相較於大佳河濱公園或是其他河濱公園問題:
1. 河濱公園停車場在堤防外,屬行水區,若是遇到豪大雨(有可能是上游豪大雨),可能隨時要移車。
2. 河濱公園停車場的交通瓶頸點在"堤防閘道",車流量大以後,容易在這邊卡住
3. 新北市的堤外便道之所有可以再利用,主要也是用來"快速通過車流",而不是"堆積車輛"。停車場的設計,以堆積存放為主,不是以快速消化車流為主。
若是在此設立轉乘站:
1. 現階段還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給接駁車停放,提供進入內科交通模式更多選擇。
2. 也可以減緩經過南湖大橋經過東湖而往市區前進的車流。
3. 若是採用短程接駁客運(南港展覽館 - 瑞光路),也可以降低接駁車輛行駛時間。
4. 提升南港展覽館站的載客量。
因為暫時未開發土地不少,可以先建立簡易的停車設施,配合悠遊卡收費模式,提供轉乘捷運者優惠停車價格。
收擁擠稅的理由在於提高入內科成本,讓"進入內科"與"不進入內科"的成本差異變大。 提供優惠停車價格則是"透過降低不進入內科的成本",來增加兩者的差異。
若是柯市府著眼在賺錢,自然會採用擁擠稅的方式。 但是若是柯市府的重點放在"改善人民的生活"並且解決問題,自然可以採用後者方式來進行。
而對內科停車費用問題,誰說公司都有提供免費的停車位? 除了高階主管以外,有誰可以長期有停車位可以用? 有多少公司可以一次買30個以上的停車位?
簡單一個數字就可以證明我的說法,在內科的私人收費停車位不少,爆滿的比例也很高,若是人人都有免費停車位,何必去要付費的私人或是公有停車位付錢停車?
以內科的停車行情計算,一天約130 ~ 150,柯市府願不願意讓有轉乘意願的旅客可以只付出80 ~ 100(含來回轉乘費用+停車費用)來解決壅塞的問題,就看柯市府是想賺錢,還是想改善人民生活囉 ~
briareus wrote:
再多蓋幾條捷運不就...(恕刪)
一、都市計畫變更致產業及人口快速成長:內湖科技園區原規劃為輕工業區,於91年公告放寬進駐產業,另人口成長快速且私有運具持有比例亦高於臺北市整體。
二、山河環繞致聯外道路空間有限:內湖區北面山陵圍繞,南面臨基隆河,為一封閉型地區,聯外交通僅能仰賴現有橋樑及隧道。
三、大眾運輸競爭力不足:內湖區高快速道路系統發達,各區進入本區使用私人運具便利性高,且大眾運輸因路線彎繞、轉乘次數多、班次不足等各種因素影響下,大眾運輸競爭力不足。
四、內科地區通勤時間固定且集中:主要聯外廊帶交通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地區員工上班時間約有82%集中在上午9時,尖峰特性相當明顯,大量車流於尖峰時段湧進內湖區。
五、內科停車方便且免費比例高: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員工停車地點以公司及個人車位居多(汽車73%、機車62%),其中汽車有48%免費、機車有66%免費,在停車方便且免費等因素下,員工多使用私人運具通勤。
jerry1103 wrote:
交通局就內湖交通特...(恕刪)
你不覺得這份報告怪怪的嗎?
"五、內科停車方便且免費比例高:調查結果顯示內科員工停車地點以公司及個人車位居多(汽車73%、機車62%),其中汽車有48%免費、機車有66%免費,在停車方便且免費等因素下,員工多使用私人運具通勤"
100 - 48 = 52%, 還有52%的自己開車車主,沒有免費停車位。
若是針對這52%車主進行轉乘優惠,不就有效了嗎?
"交通局統計,內科工作人口約十二萬六千人,每天早上尖峰兩小時,進入內湖汽機車駕駛約十一萬一千人,有四成是騎機車,兩成五開車,若汽車實施高乘載管制,預估兩萬八千人受影響。" (話說...交通局的數字怪怪的)
以交通局的資料來看111000人中有25%是開車,所以至少27750台汽車,抓部分共乘,以60%計算車流量,則有16650台車在路上跑,其中有52%是沒有免費車位,約有8658台車。
若是在區外轉乘,例如南港展覽館,則至少在上班尖峰時間可以降低2000-3000台車在路上跑(轉乘停車位再多一點,還可以降低更多),這樣沒有幫助嗎?
與
況且,我個人是對48%免費這個數字非常質疑啦! 以某C公司某棟大樓估算,3000員工,取其中5%自行開車好了,也需要150個車位。其中48%免費數字計算,也要至少72個車位。除了少數像C公司一樣有整棟營運的公司以外,有哪幾棟是有辦法輕鬆提供100個以上車位的大樓?
而且,從你引用的資料中就點出了,因為自駕的關係,所以才造成內科壅塞情形。既然是這樣,當然要解決自駕入內科的問題,怎麼會考慮把原有搭乘捷運的人,轉移到比較少人搭乘的路線勒?
補充幾點:
你提議的在大直(台北教育大學)、大佳、迎風河濱公園設立轉乘停車場,觀念是對的,但是執行起來流量是不對的,原因如下:
1. 要開車到台北教育大學位置,必定通過自強隧道、圓山,距離內科已經很近,也已經通過塞車瓶頸點,對交通改善模式影響不大。頂多是讓"很難找到車位的駕駛人"可以快速停車罷了...
2. 河濱公園的車流主要可以來自濱江交流道、圓山交流道,位置符合轉乘停車場需要離"交通樞紐"近一點的原則,但是問題是來自"堤外停車區域"涉及的行水區管制問題,以及進出口流量問題(大佳河濱公園入口.....應該負荷不了這麼大的上下班車流量)
不管事在南港展覽館周邊,還是其他區域,重點都是把車流排除在內科之外。南港展覽館站的優點在於"進可攻、退可守"。
要搭乘捷運,走一點距離就到了; 要發展接駁公車,也還有空間可以利用。
況且,周遭的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引道很近,有機會規劃出不用進入到狹小舊社區道路,就可以進入轉乘停車場的規劃。
jerry1103 wrote:
彈性上班真的是最好的...(恕刪)
本來就是彈性上班了, 還要放寬到多大?
8:30 -9:30的彈性上班時間, 為了停車位, 還是很多人會提早到公司。
再加上, 需要開車到內科上班的員工, 有些要帶小孩上學, 要如何彈性上班?
市府的問題比較大, 該控制的燈號秒差時間, 該疏導的交通路線, 該進行的疏導措施, 若都因為不想花錢, 而選擇不作, 怎麼能夠推給企業與人民去解決?
內科是北市府規劃的區域, 吸引了廠商進駐後, 才說你們人太多?
我對柯市府最不滿的就是不願意投資人民的觀念。 一昧的省錢, 或是跟人民收錢, 完全搞不清楚建設北市, 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這件事, 是要花錢建設與投資的。
內科問題就是一例。 當初為了節省人力成本, 取消員警指揮交通, 導致交通大亂。
後來又不經思索提出擁擠稅, 完全站在收錢, 卻不付出的角度思考如何解決市民的問題, 只會造成越來越多的問題。
我提出的南港展覽館站的概念, 不是啥神奇的想法, 從報告中北市府早就應該知道, 只要花錢去就可以解決。 為何不作? 還不是為了省錢, 並且將土地優先保留給公宅政策。
每年的市府預算, 是提供給市府團隊建設台北市, 他懂了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