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的意義是會提昇各領域的人才~
以前因為高學歷的人數少~所以精英也少~現在普及了~高手自然也會增加~
但混的人也會不少~所以負面就是也增加競爭~工作機會不增加的話~業界當然也是選最強的~
所以當大家在討論~到處都有博碩士~素質不好啦~等等....
我的看法是~覺得想唸就去唸~有沒有用還要靠自己去經營~
finkel wrote:
說句實話,台灣第一流...(恕刪)
大大說的在下蠻贊同的
沒錯,目前台灣大專院校入取率可說是100%了,大學生整體素質也大大往下落。但回頭看看那些排名前面(原始入取分數)的學校所收的學生,無論大學入取率是30%還是100%,都是固定成績在全國前3%以內的學生,所以對這些學校的學生而言,不但保持自己的素質,甚至會更強(畢竟落差越來越大)。
回正題,在下研究所研究的東西算是以後進入社會想走的方向,當然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繼續深入學習,同時也有教授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並且投稿論文。研究的東西,某個角度來說是教授想做研究,需要人手幫忙,這些人手就是研究生啦!(不過答案不止在下說的這種,有時候是因教授而異的)
CHWLEE wrote:
第一,即是台灣技職教育的失敗
技職體系的學生大多被貼上標籤
技職體系現在根本就和高教體系平行了
11111高中(3年)->普通大學(4年)
國中-> 111111111111111111 -->研究所碩士 ->博士
11111高職(3年)->技術學院(4年)
我覺得反正到最後都要回流,搞2個體制幹嘛?
差異?不過就是一個先學(高職重專業科目)一個後學(高中重國英數物化生)而已
反正到科大/技術學院/大學都要重新學一次專業科目....
話說台科現在不是極力要普通大學化.....
技職體系的學校自己本身就不想搞好技職體系.......
If you do not go within, you go without.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