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戶 wrote:還是離子風
連結中那個老外不是就說
這原理不是離子風,為了證明他還把極性反接,
說"如果是離子風,反接後應該要向下沉而非上浮,可見不是離子風"
我純粹看影片翻譯...(恕刪)
空氣電離可以是正離子,也可以是負離子(如 氧負離子)
所以反接也行

雙子貓 wrote:
感謝分享,收下詳讀中
P.S.:為什麼發現留言者是正妹,要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雙子貓 wrote:
我把整個 PDF 都看了一次,數學推導也慢慢看慢慢想,但說實在的,熱力學真的太弱,還是吞不入口。
除了熱力學那段花了太多時間咀嚼以外,另外也花了很多時間來回研究離子風那段。前面的說明和 28 樓的說法是對應的,花很多時間思考的是看裡面的公式推導,一直覺得少了什麼。
P.12 & P.13 公式推導和變數定義好像前後不一致。
1).q 是 I 對時間的積分,公式內卻沒有考慮時間,直接用 e = 1.6 x 10^(-19) 代入。
2).m 應該是 q 完全轉移成離子風的電荷時,可貢獻的氣體質量,不是單一離子重 w。
3).空氣離子重不是 9.1 x 10^(-31)。
1 & 2 可能是推導過程中被變形了,所以不必計較。事實上我用我自己的推演方式再推一遍,推出來還是和原來一樣的。
3 就比較奇怪,我不知道那個 9.1 x 10^(-31) 是哪來的,對照後面的銅離子推演,好像還是看不出線索,所以我後來套用自己的數字了。
但即便是把上面問題都修正或代上預設條件之後,計算出來的數值還是很小。
----------------------------------
令:
E 為系統的能量轉移量
q 為外部直流電源於每一秒內注入的電荷
I 為外部直流電源於每一秒內注入的電流
V 為外部直流電源提供的電壓
g 為重力加速度值
M 為輸出推力
施力大小 F 為常數值
單位粒子電荷 e 為 1.6 x 10^(-19) 庫倫
m 是 q 完全轉移成離子風的電荷時,可貢獻的氣體質量,為可轉移數量與離子重 w 的乘積。
E = 1/2 x m(v^2) = qV, v = (2qV/m)^(1/2) <==式一
Ft = mv, F = mv/t = mv x I/q, 將式一代入
F = m x (2qV/m)^(1/2) x I/q = (2mV/q)^(1/2) x I
可轉移電荷數量 X = q/e
氣體質量 m = X x w = wq/e
F = (2mV/q)^(1/2) x I = (2wV/e)^(1/2) x I
Mg = F = (2wV/e)^(1/2) x I
M = (2wV/e)^(1/2) x (I/g) <==式二
空氣中氧與氮比例約為 1:4,氧的原子量=16,氮的原子量=14,故平均空氣原子量=(16 + 4 x 14)/5 = 14.4 g/mole。
一個 mole 有 6 x 10^23 個原子,故平均空氣離子重 w 為 14.4 / (6 x 10^23) = 2.4 x 10^(-23) g/particle。
所以上式二的 w 應為 2.4 x 10^(-23) g/particle,但得記得換算為公斤。代入計算後可得:1.11780 x 10 ^(-2) gram。
雖然修正的計算結果比 PDF 的計算增加了一百多倍,不過還是太小,不足以撐起機體重量。
----------------------------------
推導是從能量守恆出發,看來很合理。我本來一直想不出來,推力怎麼會那麼弱。後來才想到,推算過程漏了一個東西---電位能。
從推導來看,它是從電能的 q 去推算平均將電荷分配給多少氣體離子,以數學來表示就是:可轉移電荷數量 X = q/e,所以得到 X 個離子的參與。
這 X 個離子的重量加總起來,取得整體質量:氣體質量 m = wq/e,再把諸多氣體離子的質量拿來套入動能公式。然後把動能和輸入電能拉個等號,就這麼推演起來。
到目前為止,都還只是討論質量,沒有電位能的參與。
可是我們看,每一個被影響的離子,其實有兩部分的能量:動能(質量)和電位能(電荷)。電位能是不會轉換成質量的,上面的動能計算看不到電位能。
整個電能供應,最主要的還是讓每個離子產生電位能。每個離子都會帶有 e * V' 的電位能(V 頭上有一撇 Prime),e 是粒子帶的電荷,V'是和參考點的相對電位。
以庫倫定律來討論,這些離子的電荷會和其他電荷(位於離子和電極)產生作用力,隨著相對距離而變化,在電場中移動。在電位能轉成動能的過程中,電位也會跟著改變,e'V' 的乘積也會跟著改變。
但在整個推力的推算過程中,電位能根本就沒被考慮到。公式推導上僅計算了質量 m 參與的動能部分,最後的 v, F, M 當然也僅有 m 的貢獻,沒有考慮到吃掉大部分能量的電位能。用上面那個算法,當然就會得到「沒有足夠的氣體質量來產生足夠推動機體的反作用力」這個結果。
所以要把庫倫定律納進來,討論每個電荷在電極間移動時的電位能轉變為動能,連同吸或斥的反作用力部分。但我想睡覺了,明天還是得上班,有沒有人想幫忙算一下的?
--------------------------------------
PDF 的第二個理論:drift of charge carriers in an electric field,似乎就考慮到這部分了,連非對稱電極以及氣體離子的移動速度都考慮進去了,所以推算結果就有足夠推力了。
不過我覺得這個和離子風還是一樣的,離子不也是帶電載子在電場中移動嗎?
--------------------------------------
本來今天請假在家是想好好休息,結果除了個人作息和家庭事務以外,我把其他時間都耗在這個討論串的筆仗和理論的思考上,完全沒休息到,想想真是不值得。
理性和感性互相衝突的時候,有時還是把持不住捍衛自己的那種衝動。結果就是偏離初衷,把計劃都打亂了。
雙子貓 wrote:
3 就比較奇怪,我不知道那個 9.1 x 10^(-31) 是哪來的,對照後面的銅離子推演,好像還是看不出線索,所以我後來套用自己的數字了。(恕刪)
Siedler wrote:
雙子貓,你還真是屢創別人歡樂的新高,堪稱犧牲自己娛樂大眾的典範。
你拿的pdf是ytlin6688在64樓提供給你的reference,資料來源儲藏在康乃爾大學網路圖書館支援站台http://arxiv.org/。
ytlin6688拿這個比流言終結者嚴謹的實驗去反駁你的看法,然後你雙子貓的作法居然是直接竄改這份文獻數據!!!
你更加倍厲害的一點是,竄改的數據居然還是常數。
證據在這雙子貓 wrote:
3 就比較奇怪,我不知道那個 9.1 x 10^(-31) 是哪來的,對照後面的銅離子推演,好像還是看不出線索,所以我後來套用自己的數字了。(恕刪)
9.1 x 10^(-31) 是哪來的你雙子貓整串扯了堆電學居然會不知道,這是常用的電學常數,電子的靜止質量,單位是kg。
別人提供科學文獻駁斥你的說法時,不可以去竄改那份文獻裡面的數據直到你滿意為止,這是基本常識,不信回去問問你老師。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