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修理了一個沒禮貌的小鬼..


WiseMan2829 wrote:
我在家扶中心當志工(...(恕刪)


的確你需要多一點的好運!!祝福你!!
尤其是面對一堆小孩時就知道"愛的教育"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

但我並不是認為愛的教育沒用,那是對聽的懂"人話"的小孩而言有效
對於講不聽,聽了就忘的,眼睛塗立可白的小孩,
需要的是一些手段或方法來制止他錯誤的行為
至於哪些方法,我相信學校的老師最有一套
不過我相信打永遠是最後的一個選擇(而且真的會被告)
尤其是現在這麼多強調"愛的教育"的家長,都很愛自己的小孩!!
個個都是寶,哪能碰阿?

PS.這個討論是有點離題了,不過看完了我終於知道為什麼
我那些當老師的朋友老是抱怨家長是如何不可理喻的了!!
hellman0719 wrote:
我覺得該打很多人抱持...(恕刪)


看到那麼多人讚同打下去的說法,難怪台灣社會有著一股股濃厚的暴力氣息,不合己意,竟然可以隨便的打人,何況又是小朋友,試想著,要是今天你突然被來個一拳你的感受如何?今天社會罪犯者,很多都是小時候受過傷害,然而,這些人長大後,有學到不傷害別人嗎?不是大家愛唱高調,畢竟暴力不是教導小朋友的唯一方式~
我贊成適度的打是正確的
太多愛心反而讓小孩覺的無所謂
這樣反而對它們成長沒幫助
對於明知故犯的一定要警告它
天地無敗~錢不求花的少,但求用的巧~
如果樓主是那位小朋友的老師
為了糾正錯誤的行為
打他是有教育意義的,也是最後最後的手段
因為你會長期的跟他生活在一起
不斷導正他的行為模式


如果只是一個陌生人
打他只是發洩大人心中的不爽吧
小朋友最後還不是跑開了
這樣對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只是覺得我被大人打了
搞不好心中還有陰影勒!


不管如何 打人就是不對
這種情況就是機會教育
家長的行為孩子都在看 都在學習
我們可以跟那位小朋友說
1.小朋友你不可以這樣喔 (再不行的話)
2.你要不要跟我們一起玩 (再不行的話)
3.把孩子帶離這樣的環境


超人機 wrote:
用嘴管教=溺愛???...(恕刪)

不好意思,請教您我甚麼時候說這句話了?可以勞煩您指出來嗎?
不過是提個連結文章讓各位參考而已,請大家思考民主與溺愛的差別罷了。

當然打別人家的小孩確實很可能造成更多的爭議,
如果我之前的言論有讓人覺得「打別人小孩是對的」,我願意跟大家說聲抱歉。
(有感而發:很多爭議中,鮮少有人願意更正自己不當的部分,大多是死不認錯)

然而我在講的是一個態度問題。
有些小孩講得聽,有些小孩講不聽的;
就像社會上,有些人會守法,有些人不守法;
這些現像不能用個案來下結論:
「我家的小孩都很乖,都講得聽,所以天下的小孩都能好好講。」
「有人的小孩很壞,打罵都沒用,所以打罵的處罰對小孩沒用。」

單就管教自家小孩而言,
主張打罵所指的對象是「態度不良的小孩」,並不違反「對懂事小孩好好講」的想法,
但主張好言相勸的人常會把它擴大成「全天下的小孩」;
爭議於焉產生。

很多人會說有沒有從小孩的觀點去看,有沒有讓小孩學到這是錯的而非只是做了會被打;
沒錯,這樣確實很尊重小孩,懂事的小孩可以在這情況下有良好的互動,
但若情況是這個小孩吃定了把大人的尊重當成「你又不敢拿我怎樣」,那又如何?

確實,打罵處罰不是萬靈單,
就如同刑法並不能根除犯罪,但卻能有效糾正大多數的負面事件。

超人機 wrote:
有些人自以為實際,但卻過於現實論調而不自知,慎之!
P.S2 : 教育非對錯而已,再次請贊成的網友,回覆時注意語氣, 勿只表達打得好的意氣, 謝謝

您抄我的句型來反譏我,真的是對我動氣了,
如您所說,教育非對錯而已,不必因我而怒。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別人的小孩還是不要動手比較好
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別人小孩的教養問題不是你的責任,
只要把自己小孩教好比較重要
只是台灣環境瀰漫著迂腐的草莽氣息
很難置身事外不受影響!
教養小孩,只要是適度 打不打我覺得是看情況.

但是樓主的情況不是教育小孩吧?
樓主(或另一半)打那小朋友的動機是出於甚麼?
從稱那小朋友沒教養到動手. 我看到的是報復,是不滿 (甚至是標題).
那樣出手,跟以暴制暴有何不同? (何況是對一個小孩)
如果每個人都以暴制暴隨心報復,那社會有何法治? 那要警察要法律幹嘛?

有一些網友認為小朋友會用電腦,會罵人,會使心機(還有人教小朋友使心機-打還之後再告狀)等等. 就認為可以把小朋友當成人對代. (尚不管是否會對另一成人動手 然後稱之為教育)
小朋友心智成熟與否與那些不相干吧?
小朋友會罵人,會使心機,會打人,還不是學來的. 有人先比中指給他們看. 有人先罵他們幹擦擦.

如果大大想要幫助我們的未來,那就表現的像成人. 克制自己的忿怒不滿,想想如何能教他們.
如果只是報復,只是洩忿,只是處罰. 那罪犯有罪犯的下場的.
hellman0719 wrote:
很多人抱持動口不動手的態度
結果只換來不懂人事的小孩不尊重的回應
因為小孩很快就瞭解只要動嘴巴,他也可以報復你
所以他只要對你惡言相向,或根本不理你,他就贏了

小孩不知道痛,就不會怕痛
不會怕痛,就不會在乎做逾矩的事情...(恕刪)
動口是用來講道理的, 關輸贏什麼事? 連這都可以想到勝負? 難道您要和一位兒童吵架? 小孩子因為不懂, 所以她的嘴用來惡言相向, 難道我們大人就要從講道理也變成, 用嘴惡言相向? 更甚直接接觸? 不理我們, 她不見得是贏了, 我們目的就是要她停止當時的錯行, 而要達成目的不一定需要惡言相向.直接接觸, 所以就您的勝負論看來, 雙方勝負似乎是相反的

這種是制約, 而不是教育, 就像先前說的, 學到的是做這事會被打, 而不是從心裡認為這是錯的, 重要的是,
然而在身教外, 也不能忘記言教, 事後就沒事了? 還是有特別的對小孩再說明道理一次, 這是很重要的, 詳細清楚的對孩子說明什麼是是非對錯, 不光只是從事件經過的這麼一次, 來學習是非對錯
01感情版沙豬太多, 身為男人也不屑再去, 男人啊, 嫌女人的改變, 何不看看自己長進甚微, 女權不壓過男權, 男權放低近女權, 兩性平權之日可臨
searchman wrote:
不好意思,請教您我甚...(恕刪)
請勿對號入座, 在下有說您說過嗎? 在下只是請問您是否等同而已? 而...
searchman wrote:
不過是提個連結文章讓各位參考而已,請大家思考民主與溺愛的差別罷了。...(恕刪)
請參考上面ryan jiang網友的回覆, 謝謝

您想法直接這不是個錯, 無須道歉,恕在下冒昧, 請問您是育有兒女, 畢竟有無兩者的想法起點是會不一樣, 但您的有感而發是否有點自褒貶人的暗示? 如無, 請恕在下多慮

反向思考, 在下認為, 這樣反而是在下結論, 直接二分化, 不論成人小孩, 只有好&壞兩種, 不能講理所以就打? 就是因為教育非對錯而已, 所以才不只分為能講理&不能講理, 沒有人擴大定義, 相信您也不是, 只是想法直接, 想應該沒有人是完全不打,包括在下&幾位網友都表示這是最後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而這種手段是遏止錯行的手段, 不是遏止錯行的方法, 也不是教育的手段, 更不是教育的方法, 良好互動能有始至終不是更好!! 一下下去, 難保孩子產生的聯想是偏不好的, 然而小孩吃定大人, 大人不見得就被吃定, 只能動作以對, 教育不光導正表面的錯行更是導正心中的錯誤觀念, 處罰只是阻止錯行的繼續, 帶來的只有約制力而已, 對成人來說, 坐牢是給犯人的處罰, 而勞中的教育, 才是重要的, 不然其實不用用坐牢來當處罰, 鞭刑幾十下, 所帶來的痛更痛, 約制力更強, 讓她因畏懼不再犯, 非因知錯而不犯, 但這真的是最終的不得已, 然而對小孩也同一而論??? 其實大家最終理念都一樣, 就是希望能教育好下一代, 縱然有爭論, 起碼也是殊途同歸, 但更希望能起訖都是同一道路
超人機 wrote:
然而在身教外, 也不能忘記言教, 事後就沒事了? 還是有特別的對小孩再說明道理一次, 這是很重要的, 詳細清楚的對孩子說明什麼是是非對錯, 不光只是從事件經過的這麼一次, 來學習是非對錯...(恕刪)
是的, 在下是抄您的句型, 但非反譏, 更非動氣, 也無因您而怒, 旨在與您相同, 是提醒他人, 所以您連三篇回覆, 在下只引用第一篇, 就是希望不要有針對您的感覺, 謝謝
01感情版沙豬太多, 身為男人也不屑再去, 男人啊, 嫌女人的改變, 何不看看自己長進甚微, 女權不壓過男權, 男權放低近女權, 兩性平權之日可臨
現在的小朋友 都是父母親 心理面的一個寶貝
不管寶貝犯了什麼錯 都是天下的人對不起他
看看 現在社會的犯罪 越來越多 年齡層越來越下降
多數的犯罪大多是 由於家庭的寵壞 遠比從小就被管教的人多
我不是說體罰 或是 暴力唷 是管教
父母親的言行 舉止 當然重要
但是對於子女本身的教育 就更要重視
做錯了事情 侵犯到別人 危害到旁人 這就是要教導
父母親把自己小朋友 交給學校 當然就是要給老師教導
但是 當老師 對於小朋友做出懲罰
現在的父母卻反而是以告教育局 法律訴訟 等壓迫老師
這樣還有老師 敢教小朋友嗎
教導 然後 懲罰 真的真的不行 才可以使用體罰
現在的小朋友 由於家庭的溺愛 父母親動不動就說 天禢下來 有他擋
動不動 就是 認為自家的小朋友最乖 別人都是壞的
自己小朋友有錯 都是別人 讓他做的
這樣的小朋友 以後在社會上 絕對是傲慢無理 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因此 從小的教育 就是父母親要好好教導 當然適當的體罰 是可以的
只是 這是 最最最最後的手段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