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我覺得台灣生育率降低是種進步, 對幾十年以後的台灣是好的


sdragonlee wrote:
我也想台灣人口少一點,住起來舒適一點(人在大陸,心在台灣..), 但台灣大眾承受得了相伴而來的副作用嘛? 我們的政府有能力適時將台灣轉型成以高素質人力支撐的經濟體嘛?? 個人很懷疑.......(恕刪)


不管有沒有辦法承受得了相伴而來的副作用, 出生人口沒有增加的趨勢這點是不變的事實~~
政府施政極度偏向財團忽視一般勞工,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未見改善, 我也認為是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喊喊口號要老百姓多生小孩是徒勞無功的(花個百萬懸賞生育口號卻連得主也表明不敢生)
這種情況只是政府長期漠視一般勞工得到的反撲, 要反轉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kooko5319 wrote:
這真是無腦文,希望你...(恕刪)
可是這是一件好事!就把土地還給大自然,讓野生動物重新馳騁在這個島嶼11
地球的資源已經無法負荷那麼多的人口是事實,當某種動物繁殖過剩時,各國政府都有開放獵殺的政策,何以可以放任人口無止境的成長?

人口剩1000萬對於經濟的衝擊也許是有,但關我們屁事阿~至少在有生之年都還不會發生吧

如果台灣的人口不足以支撐政府,那就讓其他國家來接收阿~

請支持節育救地球,這比吃素還有用多了

kooko5319 wrote:
這真是無腦文,希望你...(恕刪)


您說的真好,詳細、簡單又易懂。

挺你。
很多人都把【國家競爭力】跟【生育力】畫上等號。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認可台灣生育力低是不錯的事情。但人口則不應該這樣少?

那麼,若這樣的話,生產力怎樣來?


很簡單,進口。

比如說加拿大、美國、澳洲 這些國家,都非常鼓勵投資移民。
也鼓勵優秀人才來就讀之後,移民進來。
人口過剩的中國、向來不節制生育的越南,生存條件不好的東南亞國家等等,都是適合【進口人口】的好地方。


洞燭機先 wrote:
針對這個問題,我回答...(恕刪)


看來大大您應該是四年級的長輩

黨化教育在台灣真的很徹底

能夠不被污染獨立思考的人很少

我非常同意你的說法

您是一股清流

上面有回我文的大大我在這邊再補充一下我原文的意見,我認為人口少,減少環境及資源耗用不是壞事,也是人類生存百年大計,但是前提是如何在保持國家競爭力不退及避免社會問題驟增的情況下達成,我想鄰國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網上也有不少分析的文章,在此摘錄一下(日本與台灣因應少子化現象之對策比較-->
陳錦慧國立嘉義大學幼教所研究生)的內文:

四比較與建議

(一) 設置少子化專責部門制定應變政策

綜合中日針對少子化現象所擬定的各項對策與策略,可發現日本乃在少子化社會基本法下,整體思考,並有專責之機構;反觀國內,目前各項因應策略乃由教育部、內政部、勞委會所提出,因為各有觀點,因此落入「頭痛醫頭、脚痛醫脚、各吹各調」的危機,連目前為少子化研擬的政策方向,也是由各部會分為教育、人口政策白皮書,實在需要參考日本的他山之石,由行政院主導跨部會之少子化政策小組,提出切要的應變政策,如: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施行細則等及各種因應的配套措施,以求全面解決因少子化社會帶來的問題(蔡春美,2005)。

(二) 養育責任社會化

目前台灣所採行的「補貼」方式,如:生育補助津貼,主要在於提高生育的利潤(張國偉,2004);但根據衛生署所做的調查不願意再生第二胎的原因,「經濟能力」及「養育成本」兩項所佔的比重最高,加起來的百分比超過65%,如果能學習日本讓婦女「在產假」外,增列「陪產假」、「育嬰留職有薪」 及「育嬰津貼」等;而公私立機關團體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托兒措施,政府應給予部分經費補助,這些措施都有將養育費用社會化,實施後應將有激勵婦女提高生育率之效果。此也符合台北市研考會針對年滿廿歲以上、四十九歲以下民眾進行鼓勵生育措施相關政策滿意度之民意調查發現,若能實施「減稅或提高免稅額」、「彈性工時」及「產假或育嬰假」等三項措施,受訪者才會考慮願意多生一個以上的小孩(于慧蓮,2006)。

(三)中央與地方的資源全力支援少子化社會對策(蔡春美,2005)

從日本的少子化社會對策,少子化不僅是有關經濟產業和社會保障的問題,也攸關國家與社會的存立基盤,社會整體的意識改革非常重要。少子化問題影響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必須長期累積努力,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人民團體,目前日本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邁出一大步,但反觀國內各大企業,卻仍與勞委會仍進行育嬰假之拉鋸戰(許惠安,2006),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導,使全國各行業與社團,都加入少子化的應變行列。

(四)加強宣導匡正人民的育兒觀念

1.日本的少子化對策中,加入了對人民的生命教育宣導,柔軟的讓人民注意生育不只是「津貼」、「補助」的問題,還包含了對生命的重視以及對國家的愛國表現,這樣的宣揚,是在我國少見的,應納入未來政策的研擬中,讓每一個人都能視嬰幼兒為國家未來之資產(張國偉,2004)。

2.雖然社會的變遷,男性參與育兒的比例逐漸增加,但日本的對策中,立法男性參與育兒的義務與男女的相對育嬰假比例,則可以打破以往男性為育兒配角的傳統角色,降低女性的就業壓力,實為我國可效法之處。


五、結語
  我國與日本同樣面對少子化之趨勢,但卻未有類似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整合性之對策計畫,只見到若干零星應變政策,一直缺乏具體、強制性高的相關法律之制定,更未見公布有決定政策方針與原則的「基本法」(蔡春美,2005)。日本由九零年代起,即開始重視並進行政策推行與評估成效,進行修正與補強,當前急速少子化的現實已迫在眼前,日本近年來的努力實可作為借鏡,請有關當局儘速決策為禱。



所以我的問題點一直focus的是若生育率持續下降,人口老化超過預期(以現在來說60歲是真的不老,但社會上目前接受60歲老人繼續工作的企業有多少?60歲以上老人退休後返聘有無配套鼓勵機制? 照看機制有無建立?)下,我們的政府在鼓勵生育率上升的政策(起碼減緩一下過快的速度...)之外,是否該同步做點因應老年化的整體備援方案....

沒有相關的人口老年化整體規劃,我想目前三四十歲的職場中間份子可能會在老年時到承受到苦果..下文是天下的文章(150萬嬰兒的挑戰,期數:444出版日期:2010/04/07), 大家參考...

簡介:
台灣總生育率1.02,跌至世界最低,學者預估,今年更可能跌破1.0。
過去六年,台北市幼托機構已減六成,
未來三年,國中小學將減一千班,十年後大學更要倒閉三分之一。
內需衰退,稅收萎縮,公共建築淪為蚊子館……
要搶救沉重的未來,五年內必須生150萬個嬰兒。
誰來生?誰養得起?從低所得、貧窮到低生育率,
解決女性困境,才能搶救台灣的競爭力。

經建會最新的人口推計預測,再過四十五年,每一個工作人口要扶養一個半老人。換句話說,現在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未來出生的嬰兒,大部份的收入,都要用來照顧老人。

既然,生育率低嚴重衝擊台灣的經濟、財政和競爭力,而解決生育的關鍵,又在幫解決婦女困境,有哪些政策,能鼓勵婦女在未來五年「願意生、養得起」一百五十萬新生兒?

首先,增加公立托育機構。台灣公托機構數量僅私托機構的十分之一,私立收費又比公立多出三倍以上,很多受薪婦女擠不進公托,又負擔不起私托。況且,勞委會去年五月抽查私立幼托機構,結果有三分之二勞動條件不及格,幼托人員薪水低,流動率又高。

學者曾經建議,目前很多小學招生不足,可利用閒置教室,改辦公立托兒所。但是,廣設公托機構的建議,招致私立幼托業者強力阻撓。政府應排除壓力,為婦女打造一個友善且負擔得起的托育場所。

其次,大學設置家庭宿舍。婦女生育力從十五歲開始進入高峰,三十歲後走下坡。偏偏這個階段的婦女,大部份還在校園讀書。研究人口學的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陳玉華建議,大學可以仿效國外大學,設置家庭宿舍,因應在學婦女婚育的需求。

第三,將提高生育率視為施政優先重點,幼教經費必須再提高。教育部一年花在幼教的經費,不過十三億,只佔教育部經費的百分之一。

另一方面,台灣家庭愈來愈多元,政府發放幼兒津貼,應該直接補助嬰幼兒,而非補助家庭。法國就是採取直接補助嬰兒的政策,生育率從一.四,大幅提升到一.九。

ECFA簽不簽?重要。健保漲不漲?重要。五都選舉贏不贏?重要。但解決女人生育、就業、家務勞動、所得偏低的困境,創造一個對婦女公平、對小孩友善的環境,對台灣未來長遠發展,顯然更關鍵。

二十年後,台灣怎麼辦?!

現在台灣還處在人口紅利期間,15至64歲青壯人口佔總人口七成以上,在世界還算是高的。但是,民國105年之後的20年,戰後嬰兒潮陸續成為老人,高齡人口會大量出現,這和日本在1990到2010年老齡人口急速衝高的二十年很像。

要注意的是,台灣生育率快速下降,六、七年後,人口會零成長,然後開始負成長。有人認為台灣人口密度高,人少一點,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我認為這種說法不適用台灣。

因為,台灣人口不是一下子大量減少,大約在15年後,會恢復到現在的水準。也就是說,未來15年,我們看不到任何少一個人的好處,卻會看到人口年齡結構大幅改變。扶養比會飆高,還面臨老人長期照護的問題。就以健保為例,現在高齡人口是一成,就佔掉三分之一的健保支出,人口老化會讓健保的壓力更大。

台灣真正人口紅利是在過去這十年,很可惜我們沒有好好利用。我認為,人口紅利頂多還有一兩年,這是台灣現在面對的最大隱憂,人口紅利一過,要怎麼辦?

要提高生育率,是要讓婦女「願意生,養得起」。政府的政策,像是育嬰假津貼等等,都是在協助「養得起」,但是要讓人「願意生」,真的很困難,這牽涉到家庭和社會價值觀。(全文請見天下最新期《150萬嬰兒的挑戰》)

很多人看『人口老化』是問題

有沒有人跟小弟一樣

看『人口老化』是商機的

小弟聽阿嬤講

當時她們買【念佛房】要 10 萬
現在可能不只了

如果我的老年我可以自己負責

我的年金也是自己存的

我的健保醫藥費也自存

前面什麼一個年輕人負擔 2、3 個老人的問題
哪有存在

未來15年,我們看不到任何少一個人的好處,卻會看到人口年齡結構大幅改變。扶養比會飆高,還面臨老人長期照護的問題。就以健保為例,現在高齡人口是一成,就佔掉三分之一的健保支出,人口老化會讓健保的壓力更大。



照護,不正是好處嗎

這 15 年,有沒有【照護產業】

有,就能解決

沒有,現在就培訓

從高一就開始職訓 ( 約 15、16 歲 )
這不是就解決了嗎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sorry,多發了..刪文~

上面有回我文的大大我在這邊再補充一下我原文的意見,
我一整篇看完,心情顯得沉重些
對於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尤其是健保......能少用就不要用(雖然還是要繳健保費)
因為我還有工作,自己生病還好能負擔的起醫藥費

不過我還是期待臺灣人口少一些,人口在於重質而不重量多......就是每個人的教育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