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3233 wrote:
既然百分之99都會看...(恕刪)
學校最近剛好請了一位參與了漢字簡化的老師來給我們做講座。她說,漢字簡化是爲了讓更多的人認識漢字。漢字的簡化,每一個字的轉化都是有來源的,許多是從草書而來,具體的我不太清楚,老師就舉了一兩個例子。而且在當時,認識漢字的是少數人,而且這部分少數人的知識水平相對較高,就算寫簡體,他們也能猜出十之八九,讓他們由繁變簡很容易。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有一部分人簡體字都沒認全,有一部分人對繁體字,會認不會寫,只很少一部分人,又會認,又會寫。所以之前有人提出要花10年的時間回覆繁體字,很難。
STYLE2006 wrote:
我在猜想...當初中...(恕刪)
當初改革的確有點倉促,不過好歹是專家操刀的。
後來還有“二簡字”,那是文革期間沒文化的農民、工人改出來的,那叫一個“簡”啊,大陸有些地方還能看到這樣的字,幾乎變成另一種文字了,別說從小學繁體的認不出,我們認簡體字長大的也看不懂。幸好後來很快就廢除了,不過那幾年上小學的學生就慘了

有些簡化字我也不敢苟同,“愛”和“爱”雖然很像,但是去掉一個“心”,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然,總的來說,簡化字對於推動文化傳播的作用是巨大的,大陸畢竟有這麼多人,文化不能只屬於少數精英,大部份民眾需要簡單易用的文字。
我想,如果都是從小學開始學起,簡體字繁體字差別並不大,頂多就是繁體字練得時間長一點。但是如果教給一個四五十歲的不識字的中年人,兩種字體的差別就很大了。
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歡迎指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