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針對波蘭醫師的相關問題總整理

..........
看到後來才發覺
在台灣公然歧視對方,居然可以沒事
哇!

奇怪了,現在就業徵才廣告不是都已經規定
不得有「限男性」「限某大學」之類的條件限定字眼嗎?
只不過還在爭議階段,倒是有人覺得公然歧視是OK的

台灣人憑什麼去歧視對方的學歷?

在派系鬥爭之餘,其實還有個「歧視」的問題存在
只不過台灣人的歧視觀念很普遍,卻變得不怎麼重要

2. SS-Pz.Div. "Das Reich" Pz.Kampf.Gruppe z.b.V.
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 PBS 的 NOVA 剛好有一部紀錄片叫做 Doctors' Diaries
紀錄 7 位哈佛醫學院學生從一年級到畢業成為 R 的紀錄
這是拍攝時間最久, 從1987年到 2008年 共21年的紀錄片

北美的網友可以直接去 pbs 網站看 http://www.pbs.org/wgbh/nova/doctors/program.html

台灣的網友我在 YouTube 上有找到 可以去這個網址看第一集 (總共有 6 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OIBC1mJ3-I

其他5 集就麻煩有興趣的網友自己找

我印像最深的一段是其中一位學生說, "You don't need to be smart to be a doctor, you just need to be reasonably intelligent. But you can not afford to be stupid."
這個學生 Tom Tarter 本來是舞廳的守衛 (bouncer), 跟舉重選手- Olympic-hopeful weight lifter
花了14年的時間才進入醫學院, 我想他講的話可以是對那些認為醫生非得要是最聰明的學生的人一個最好的註解

臨床醫學的領域, 真的不須要天才來做. 拿牙醫補牙, 拔牙來說. 只要是正常才智的人在幾年的訓練後都可以輕鬆的面對這些手術
我的教授甚至說過, " I can teach a monkey how to drill and fill. It's nothing" - 我可以教會一隻猴子鑽牙跟補牙

難的地方是在知道甚麼時候不能做. 這就是 Tom Tarter 說的 you can not afford to be stupid
例如, 不問病人的病史就拔牙. 結果後來發現這個病人有換心瓣膜. 但是完全沒有給病人開抗生素
或是病人有用 雙磷酸鹽類藥物 Bisphosphonates, 卻不知道 等到乾性骨頭壞死症出現後才發現問題大了
這不需要什麼聰明才智, 只要一點細心跟該有的醫學知識就可以
我發現在醫療上讓病人受到最大傷害的醫生都不是因為醫學知識不夠, 或是不夠聰明, 而是不專心, 不關心

感謝提供影片資訊!

周星馳說:「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在台灣:想當醫生,只要考不上台灣醫學院,就抱著遺憾去見死神

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醫學院做到了,只有一所學校排上名的 台灣 不能。
看了nova這紀錄片,或許這才是無歧視的教育、無歧視的國家(其實美國racism還不輕就是,但比歐洲好多了)

主張:
全面開放 各國醫學院學歷,並行全球醫學院認證制!
全面改善 國內外醫學院台籍學生 國考題目及制度,嚴格篩選國內外醫學院台籍學生取得台灣醫師執照比例!
全面考核 國內現有醫療品質,醫師仿照大學教授實施淘汰制,屢次不過者得取消醫師執照或限制於非都會區從事醫療行為。
<相關配套制度及措施就不寫了,也包括研究型醫師收入>
本人目前是個住院醫師(本國畢業的,已有執照)
身為一個人家眼中的"既得利益者"
我只能說
我很理解學弟妹他們的焦慮跟不安
因為不適當管制
他們以後面對的可能真的是跟他們人數一樣多的波蘭生來競爭
立足點有多不一樣就不詳述了(前面有很多人po過了)
但是爭論到最後,
他們一些有點激動的行徑(例如公開姓名跟服務名字)
逐漸牽扯上排外 歧視的色彩

我覺得目前的國考是該砍掉重練沒錯
但到不是基於篩選本國生外國生這樣的目的
而是在於建構像USMLE這樣設立一關關的關卡
每個階段檢驗一位醫學生該有的能力
(不僅是筆試而已,也加上諸如臨床技能模擬(OSCE)之類的)
toddler wrote: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是四十幾歲的醫生,生活成長在受聯考荼毒最嚴重的年代。

過去數十年來,就像我小時後父母親跟我說的,台灣小孩被灌輸一種思想,當醫生是你人生一次翻身的機會。因為它不比你的出身,不比父母親的成就,不比誰的後台硬,不比父母親朋的官誰大,就只比你聯考的成績。因此,我們窮苦出身的小孩,便會立志用功唸書;也因此,醫學系的排名從沒掉到第二。

在台灣,要當醫生,有個高門檻。一大群青年朋友,十數載寒窗,就是寄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可惜的是,能通過這個考驗的,只有那樣低的比率。而現在,你竟然看到有人只因為有個有錢有勢的父母,便能一舉跨越那高門檻,完全顛覆了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甚至可以說是文化),對許多人來說是「情何以堪」。

當然,這樣的思維或許不是健康的;但它卻是真實在我們過去的文化裡面,或許是個可以注意的理由吧。

有個這樣的背景,也不難想像台灣的學術成就,在世界上排名變得如此不堪,因為那些從來不是我們的重點。但是,等到我們重視的時候,我們反應也相對快,因為我們的醫生的基礎能力畢竟還不錯。所以,只比醫療水平的話,台灣絕對名列前矛,因為我們學的快也學的好。

醫療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事業,絕對的頂尖卻不盡然帶來最佳的服務或成果。有排名的競賽,自然有人會去迎合,而創造出最佳名次。人多意味著你有更多的實驗對象,相對落後意味著你取得實驗相對容易,所以也不用去完全相信那些排名;高資本世界意味著你可以賭得更大、發展更多、賺更多,高所得意味更容易發展高消費醫療;高度網路、媒體的世界,更能因為各種手法,達到集中病人的目的。而台灣,剛好在中間,兩邊都不是,無法有最頂尖的醫療技術,但卻模仿的最快最好;民主發展也使我們綁手綁腳,但卻保障了多數人醫療與隱私的權益。

想想,這些實在太複雜。出國習醫為何不去美日,美日畢業的為何不回台灣執業;反過來說,為何想成為波蘭醫學生,然後又是要回台灣執業。可能去那邊唸書的人們要說明一下,所以表示那也算是個捷徑?其實過去多年來,有菲律賓、阿根廷等等許多經驗了,從沒有像現在波蘭的問題那麼受質疑,或許真的有比較多的問題吧。

所以,我也是贊成,越來越是全球化,多接納是ok的,只是我們該訂出一些相對於現在更嚴苛的把關,當然,這考驗也包括本地學生。大家一起勉勵!



說的太好了
該訂出一些相對於現在更嚴苛的把關(例如直接提高醫師執照考難度 而廢除學歷檢定)
既不用等立法院遲遲修法
也不會有以學歷檢定歧視外國醫學生的爭議(因為衛生署只要求外國醫學生考學歷檢定)
drycw wrote:

我發覺一些人很強調 波蘭的國際班 學生畢業後可以考美國usmle (美國醫師國家考試)

就個人的初步未經考證的資訊(以前室友是美籍僑生 回台灣唸醫學系)

美國的usmle 重點不是及格 而是要高分
不然申請不到任何醫院當住院醫師

再來 step 3

是要考口試的

如果你有能力去美國當醫生

你絕對不會想回台灣當醫生

這就是結論 不要說些什麼想回台灣等等的話

如果你有能力進台大 你不會去澎湖金門 這是同樣的道理

是有他的姐姐在美國 走一般內科 年收入50萬usd 這還算少
雖然她們稅高 醫糾多


我只能說
不要在吵了

有能力者 去當波波 或者是其他東歐國家 剛入歐盟的國家唸書

我們只是平民百姓

只能自求多福

我會記住這些事 以後 更小心去選擇



你錯了
落葉歸根是我們傳統觀念


去看一些立法委員的學歷你就知道
有在美國已經當到醫學中心的院長
有些已經在約翰霍普金醫院服務
但為了自己的家鄉 他們還是非常想回台灣的
故鄉 是自己的好
arthurhuang0159 wrote:
最近看了不少有關國外...(恕刪)


最近看了不少有關國外訓練醫師回國的問題
同樣作為在外國讀醫的留學生, 心裡有點感慨
特別是為台大跟衛生署的做法感到不解跟失望

我不打算論戰到底波蘭訓練出來的醫生有沒有實力
我想說的是台大跟衛生署對應方式
讓我感覺到台灣醫療環境的排外跟沒有原則

首先, 我現在是美國牙醫院三年級的學生
我從高中來美, 讀完大學, 研究所, 到牙醫都是在美國接受的教育
我的父母也不是醫生或是醫療相關行業
我更不是甚麼有錢權貴的子弟
也許有人不相信, 但是在台灣, 如果夠拼,還是有可能讓小孩出國念書, 當然, 我身上也背了不少貸款
這點我很感激我的父母

會把自己的學歷說出來一則是要讓大家知道, 站在我反對衛生署修改醫師法的立場上, 我不是直接的既得利益者 - 波蘭訓練出來的醫生
更不是所謂的走後門, 二則是要舉證, 聯考制度不是唯一評定能力的方法, 更不能評定一個人是否足夠聰明當醫師

我在台灣讀國,高中的時候(是的我有考過高中聯考, 也讀了一年)成績只能算在中上
高中念的是私立的學校, 當時如果留在台灣, 可能只沾上私立大學的邊
但是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下, 我可以走到現在這一步
當然, 這不算甚麼成就, 也不過就是牙醫學院. 在很多人的眼裡可能不算甚麼
不過在台灣的環境下, 我跟本不會有這種機會
所以, 有人會質疑, 那我是不是一個庸醫? 別人怎麼看我不知道, 至少我想我不是. 我的病人也覺得我做的不錯

我本來打算畢業後, 回台灣執業. 我沒有綠卡, 不是公民. 想回台灣是因為我還沒服兵役, 不希望滯留在美國變成逃兵
再說家人也都在台灣

現在衛生署決定要修法,以後留學美、日、歐盟等9大地區的醫學生,都要經過學歷認證,才能考照
讓我覺得很困擾, 因為這下又要多考一個錄取率低的學歷認證, 只因為衛生署要安撫民眾對國外訓練醫師的不信任
這樣的決定讓我覺得衛生署決策的草率, 跟媚眾.
當然這樣的規定也讓我覺得台灣醫療環境的排外.


如果規定要做一年的實習醫生才能考照, 我覺的是公平的,
畢竟, 醫療環境不同, 要求外訓練醫師回來的醫師實習一年來熟悉環境很合理
而且還可以藉此評估醫師資格, 淘汰不適任的人選

但是藉由低錄取率的學歷認證來限制人數, 這樣的做法, 只讓我感覺到台灣醫療環境的排外跟霸道
畢竟, 我不相信考試決定一個醫生的能力, 特別是當這個考試只有筆試, 而不是實際操作


.......





完全認同
我想在衛生署眼裡 或許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 是比台灣 中國醫藥學院差的


舉個未來修法後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所以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 在台灣 要考學歷檢定...以確定他真的不比中國醫藥學院差....

而這個台灣特有的學歷檢定 即使1000個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來考 每年仍然只錄取10個人

因為在衛生署眼中 其他990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畢業生 還是不如任何一個台灣中國醫藥學院的畢業生


我想這種話 也許只有台灣醫學生會相信吧





.....(學歷檢定就像德國賓士汽車 是比台灣裕隆牌汽車差的 所以 要把一部德國賓士車拆開 一樣零件一樣零件檢查 但因為台灣裕隆牌汽車經不起檢查 所以不用檢查???)





一堆被過度保護的台灣醫學院 造就了全世界前300大醫學院的評比成績 台灣比東南亞國家還差的現況
就像被台灣政府過度保護的台灣裕隆牌汽車 10年前嘲笑韓國車 現在韓國車是全世界5大汽車廠 台灣連前300名車廠都排不上..

帳號已停權 wrote:
看來您離台灣太久了,...(恕刪)
國內一些排名較差的醫學系畢業生真的不需要「學歷鑑定」?



國內一些排名較差的醫學系畢業生真的不需要「學歷鑑定」?


這句話深得我心阿.
我也認為 「學歷鑑定」不是不可行
但「學歷鑑定」如果針對特定族群或學校 會有濃厚歧視意味


例如 台大醫學院不用「學歷鑑定」 因為他們是全世界前100名的醫學院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院是1000名以後的學校 所以需要「學歷鑑定」
這樣很合理 標準也明確 但中國醫藥學院醫學院的能接受嗎??
話也不是這樣說啦
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
難免會有人因為不確定的因素而感到不安與惶恐
如果說當初一切措施都設計實施良善
其實這些都可以避免的

但是在「保護主義」與「島國心態」的雙重影響下
再加上缺乏資訊與外來競爭
大家總以為自己周遭的就是最好的
更害怕去與外面競爭,以為一開放就會完蛋
這種自大又自卑的心結
正好說明了一切

但是開放不代表沒有限制
也不是說就抹滅自己的優點
既然台灣臨床醫療如此發達
卻為何拿不出個像樣的成績到國際舞台上?
好啦,一堆醫生來見習看來不錯,那怎麼其他外國人不跟著過來?
卻跑往一些我們覺得有些落後的地方?

台灣醫界要是仍然只想賺自己人的錢
而不對外保持競爭力
那就等著變成一灘死水了......
2. SS-Pz.Div. "Das Reich" Pz.Kampf.Gruppe z.b.V.
非常感謝大家
在此篇討論串中展現的豐富的知識 學識 以及氣度
拿這個討論串來與PTT醫學生版相比
那一邊的討論比較有內容比較理性 那一邊的討論是充滿漫罵與私刑 廣大的閱聽鄉民 應該心理都有了自己的見解

至於某些人在討論串中不討論問題 而一直重複且刻意放他自己討論串的連結 大家視若無睹即可

再次感謝大家願意花時間打字討論..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