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的臺灣 (たいわん) 是剛好跟中文台灣的發音一樣.
不過十九世紀的時候, 世界還是習慣稱呼葡萄牙人用的 Formosa.
為何二十世紀變成了台灣,
我強烈懷疑是日本人的緣故.
題外話, 如果照正統的中文拉丁式拼音 (不是現在的漢語拼音, 是二十世紀初的拼法)
應該是 "Thaiwan".
T 其實是 D, Th 才是 T.
你也幫幫忙...
台灣的名稱由來很多,其中之一為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意為對外來者的稱呼;荷蘭時期稱台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台員」、「大灣」或「台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的台南地區,後來演變為整座島嶼的名稱。另外日本古代對台灣稱呼為高砂(タカサゴ,Takasago)。
=============================================
還好, 改標題了... 原主題是 -- "Taiwan" 其實是日文
只是現在已經被你納入黑名單, 無法再回覆.
記的你曾說"我不因人廢言"而將不同意見的人納入黑名單, 因此這個功能對你來說沒有意義.
現在的約翰問網管說: 1. 不知道有沒有上限, 例如 500 個, 還是沒有上限?

我想有許多不同意見的人, 都無法再回覆了, 這個主題已經變成一言堂了

http://www.flickr.com/photos/tetjk/sets/
dearjohn wrote:
日文的臺灣 (たいわ...(恕刪)
出處
隋代(公元五八一年至六一七年)以後到宋代(公元九六○年至南宋的一二七八年)中的六百年間,在所有的中國文獻上幾乎都沒有涉及台灣的任何文獻,也就是空白了六世紀之久。元朝(一二七一年至一三六八年)是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其對海外的興趣大大超越過漢民族,所以以後海外島嶼才又出現。較近代的名稱在明初的「東西洋考」、「閩書」、「世法錄」,將台灣稱為「東蕃」,以有別於「東夷」。閩人周嬰在其所著「東蕃記」中稱「台員」為東蕃之地,何喬遠的「閩書、島夷誌」稱為「大員」,張燮的「東西洋考」則稱為「大圓」,後來何喬遠(1558~1631)在「鏡山全集」改稱為「台灣」,沈鐵的奏折中稱為「大灣」等等。其他尚有福建沿海居民稱台灣南部為「毗舍耶」,在中原的漢人把北部台灣稱為「小琉求」。
雖然台灣的名稱有如此眾多,但是澎湖在元朝時即收入大元版圖,當時的名稱為「平湖」即今日的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泉州晉江縣,並向鹽民課稅。
明太祖時琉球群島,被稱為大琉球,台灣稱為小琉球。明中葉以後對台灣又有多種不同稱呼—小東島、小琉球、雞籠(山)、北港、東番等等。宋元時代,泉州地方的漁民與海盜渡海來到澎湖,當時稱台灣的北部為琉球,南部為被稱為「毗舍耶」。「毗舍耶」它可能是菲律賓群島的一個海島及其原始族的名稱。也很有可能是指在台灣南部所稱為傀儡蕃之名,也就是今日的「排灣族」。
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靠近台灣的中國對台灣的名稱有大約有如下的叫法:
東蕃 、毗舍耶、台員、大員、大圓、台灣、大灣、東鯤、埋冤、琉球、島夷、東夷、海夷、夷州、東鯷、大灣,大宛等。
為什麼近在只呎的中國對台灣的稱呼有這麼多種呢? 究其原因是漢民族在十七世紀以前尚無經緯度的觀念。海圖的製作若沒有經緯度的界定,則同一個島因記述人的不同,各自取名,也沒有人敢認定同屬一島。這就是台灣有許多名子的原因,換句話說當時的漢人對台灣並不認識。
紅字部分用閩南語唸起來都很像台灣
出處
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台灣併入滿清版圖後,將台灣轄屬於福建省,設一府三縣:
一府 : 台灣府隸福建省,府治在台南市東安坊
三縣 : 台灣縣(縣治設在今台南)、鳳山縣、諸羅縣(北至雞籠。縣治設在今嘉義)
不知道樓主是不是想當日本人想瘋了??
台灣近代的名稱
隋代(公元五八一年至六一七年)以後到宋代(公元九六○年至南宋的一二七八年)中的六百年間,在所有的中國文獻上幾乎都沒有涉及台灣的任何文獻,也就是空白了六世紀之久。元朝(一二七一年至一三六八年)是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其對海外的興趣大大超越過漢民族,所以以後海外島嶼才又出現。較近代的名稱在明初的「東西洋考」、「閩書」、「世法錄」,將台灣稱為「東蕃」,以有別於「東夷」。閩人周嬰在其所著「東蕃記」中稱「台員」為東蕃之地,何喬遠的「閩書、島夷誌」稱為「大員」,張燮的「東西洋考」則稱為「大圓」,後來何喬遠在「鏡山全集」改稱為「台灣」,沈鐵的奏折中稱為「大灣」等等。其他尚有福建沿海居民稱台灣南部為「毗舍耶」,在中原的漢人把北部台灣稱為「小琉求」。
雖然台灣的名稱有如此眾多,但是澎湖在元朝時即收入大元版圖,當時的名稱為「平湖」即今日的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泉州晉江縣,並向鹽民課稅。
明太祖時琉球群島,被稱為大琉球,台灣稱為小琉球。明中葉以後對台灣又有多種不同稱呼—小東島、小琉球、雞籠(山)、北港、東番等等。宋元時代,泉州地方的漁民與海盜渡海來到澎湖,當時稱台灣的北部為琉球,南部為被稱為「毗舍耶」。「毗舍耶」它可能是菲律賓群島的一個海島及其原始族的名稱。也很有可能是指在台灣南部所稱為傀儡蕃之名,也就是今日的「排灣族」。
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靠近台灣的中國對台灣的名稱有大約有如下的叫法:
東蕃 、毗舍耶、台員、大員、大圓、台灣、大灣、東鯤、埋冤、琉球、島夷、東夷、海夷、夷州、東鯷、大灣,大宛等。
為什麼近在只呎的中國對台灣的稱呼有這麼多種呢? 究其原因是漢民族在十七世紀以前尚無經緯度的觀念。海圖的製作若沒有經緯度的界定,則同一個島因記述人的不同,各自取名,也沒有人敢認定同屬一島。這就是台灣有許多名子的原因,換句話說當時的漢人對台灣並不認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