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道一號: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是 1933 年出現於德國,
日本的東名自動車道戰後才修築,
所以跟日本人無關
2. 鐵路電氣化:
日本軍部本來有打算讓縱貫鐵路電氣化, 但是因為戰爭而中斷.
所以其實是日本人的規劃.
3. 北迴鐵路:
沒有證據, 不過日本人不應該沒有規劃.
懷疑中
4.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日本打算放棄台北市, 所以無關.
5. 台中港:
日本打算在大甲一帶蓋個新高港, 並且成立新高市,
取代台中市的地位.
台中港的計畫完全是日本時代的版本.
6. 蘇澳港:
同樣是日本人的計畫, 原封不動地照抄.
7. 大造船廠:
其實日本時代就有造船廠,
後來把日本人的計畫付諸實施.
8. 大煉鋼廠:
沒有證據, 懷疑中
9. 石化工業:
應該無關
10. 核能電廠:
第一顆原子彈在 1945 年爆炸, 所以無關.
所以十大建設有四到六項跟日本人有關.
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十大建設」時,財政部長李國鼎竟一無所知,許多財經官員事前也被蒙在鼓裡,可以說「十大建設」完全是蔣經國一人決策的結果。李雖事後盡力配合籌措財源,包括向沙烏地阿拉伯籌款,事後李以「好大喜功」、「浮誇」形容這種蔣式公共建設。[3]
本來叫做『九大建設』,後來加上核能發電廠才變成「十大建設」,這從政府發行的郵票可以看出來,起先發行的是『九大建設郵票』,發行了三次,有三個版,核能發電廠完工後發行的『核能發電廠紀念郵票』設計特殊,可以和第三版『九大建設郵票』配成一套,後來又發行『十大建設紀念郵票』小全張
十大建設成了後來歷任行政院長施政計畫的一種模式,孫運璿時代出現十二大建設,俞國華提出十四大建設,郝柏村提出六年國建,民進黨執政後游錫堃提出新十大建設等皆是;但是由於缺乏媒體配合宣傳的環境,因此僅有十大建設給人非常成功的印象
查維基百科發現原來只有九大建設,現在有九大建設的郵票的話,應該蠻值錢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