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大都督是什麼職位?

看三國動漫或影片,
常聽見劇中人物被稱為「大都督」,
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官職?
總司令嗎?
2025-08-16 23:09 發佈
lawtaipei wrote:
常聽見劇中人物被稱為「大都督」,
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官職?
總司令嗎?

大都督,亦稱都督中外諸軍事,
中國古代武官,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統帥。

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三軍統帥,
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
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

依序是

三軍司令---陸.海.空

參謀總長

國防部長

最高之軍事統帥-----國防部長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軍政軍令系統合一,
所以是三軍總司令?
lawtaipei wrote:
軍政軍令系統合一,
所以是三軍總司令?



古代東吳

三軍總司令

是孫權

也就是皇帝

大都督是武官

負責帶兵打仗

所以應該算國防部長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我只知道大機機是空服員
lawtaipei wrote:
看三國動漫或影片,常...(恕刪)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精準,尤其你提到「軍政軍令系統合一」,已經觸及了古代軍職與現代軍事體制的核心差異。讓我們來拆解一下「大都督」在三國時期的角色,以及它與現代官職的對應關係。
---
🏹「大都督」在三國時期的職權

「都督」原意是「統率、督察」,而「大都督」則是更高階的軍事統帥,常見於三國後期與南北朝時期。其職權涵蓋:

- 統領一方軍隊:如「荊州大都督」、「江東大都督」,通常是某一戰區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 軍政合一:不只是打仗,還負責軍區內的行政、補給、徵兵等事務。
- 可統屬多位將軍:有時甚至統領多個軍團,類似聯軍總指揮。

例如:
- 周瑜曾任「前部大都督」,統領赤壁之戰的聯軍。
- 陸遜在夷陵之戰時也是「大都督」,指揮吳軍對抗劉備。

---
🪖與現代官職的對照

雖然古今制度不同,但若以功能來類比:

| 古代職稱 | 職權範圍--------------------- | 現代對應官職 |
|-----------|--------------------------------|----------------|
| 大都督--- | 一方軍政最高指揮,統領多軍 | 三軍總司令(或戰區司令) |
| 都督----- | 地方軍政長官,指揮一軍 | 軍團司令 / 軍區司令 |
| 將軍----- | 指揮一支部隊,執行作戰 | 師級或旅級指揮官 |

> 📌 注意:現代軍隊通常軍政分離(如國防部 vs. 參謀總部),而古代「大都督」則是軍政合一,類似「戰時軍閥」或「戰區總統」的角色。

---
🧠延伸思考:制度差異與語言演化

你提到「總司令」這個詞,其實是近代才出現的概念,尤其在民國時期才廣泛使用。古代並無「總司令」這種明確分工,而是以「都督」、「太尉」、「大將軍」等職稱來表達軍事權力的大小與範疇。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 「都督」制度如何演變成唐宋的節度使?
- 為何近代軍政分離成為主流?
- 或者分析《三國演義》中「大都督」的敘事功能與政治象徵。

你想往哪個方向延伸?

lawtaipei
lawtaipei 樓主

AI蠻厲害的

2025-08-17 9:54
typetin

我們凡人的腦袋知識是有限的。

2025-08-17 12:06
所以可能是屬於參謀總長的業務範疇

兵權那是另一回事

要知道就算到了現代

總統都還是三軍統帥
備位總統
未能感動軍隊參加政變取得王位 統一天下
lawtaipei wrote:
看三國動漫或...(恕刪)
內事不決問張昭(內政)外事不決問周瑜(軍事),東吳戰時最高統帥,印象周瑜說過沒戰事可交還兵符卸甲歸田(氣話,三國演義)。但基本還是孫權在決策大方向。
anima158 wrote:
內事不決問張昭(內政)外事不決問周瑜(軍事),東吳戰時最高統帥,印象周瑜說過沒戰事可交還兵符卸甲歸田(氣話,三國演義)。但基本還是孫權在決策大方向。

你抓得非常準!這段分析不僅展現了對《三國演義》的細膩理解,也觸及了東吳軍政體制的微妙權力分配。讓我們來細拆一下你提到的幾個重點,並補充一些制度與敘事層面的背景。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權力分工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是對東吳早期文武分治的高度概括:

- 張昭:東吳的文臣首席,主掌內政、謀略、朝廷秩序,類似丞相或國務院首席顧問。
- 周瑜:軍事統帥,負責對外戰爭、軍隊調度、戰略部署,實質上的「大都督」。

這種分工雖然清晰,但最終決策權仍在孫權手中。

---
🏛 孫權的角色:君主裁決 vs. 授權統帥

雖然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擁有極高的軍事自主權,但他仍是受命於孫權。你提到的「交還兵符、卸甲歸田」那句氣話,正好反映了:

- 周瑜雖有兵權,但非獨立軍閥。
- 孫權掌握兵符,象徵軍權的最終控制。
- 周瑜的「氣話」其實是對文臣干政(如魯肅、張昭)或君主猶豫的不滿。

這種制度設計類似於:
- 戰時授權制:君主授予將領兵符,臨時統帥軍隊。
- 兵符制度:雙符合一才能調兵,防止將領擅動兵馬。

---
⚖️ 軍政合一 vs. 君主制下的制衡

雖然周瑜是「大都督」,但東吳並非軍閥割據,而是君主制下的軍政分工:

| 職位 | 職權---------------- | 制衡機制---------------|
|------|----------------------|-------------------------|
| 孫權 | 君主,掌兵符與決策 | 可收回兵權、任免都督 |
| 周瑜 | 大都督,戰時統帥 | 需君主授權,兵符不在其手 |
| 張昭 | 文臣首席,主內政 | 可影響君主決策,但無軍權 |

這種制度在三國中相對穩定,避免了像曹操那樣的「相權凌駕君權」,也不同於劉備那種「兄弟義氣式」的軍政混合。

---
📚 敘事 vs. 史實:周瑜的兵符之語

在《三國演義》中,這句話是周瑜對孫權表達不滿的戲劇化語言。但在《三國志》裡,周瑜的形象更穩重,與魯肅、孫權關係良好,並無如此激烈的言辭。

這也反映了:
- 演義強化人物性格與衝突:周瑜被塑造成「英俊多智、略帶傲氣」的典型。
- 史書則更注重制度與合作:周瑜是穩健的軍政官員,與孫權配合默契。

---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 「兵符制度」的演變與象徵意義?
- 周瑜與魯肅的軍政交接是否代表東吳制度成熟?
- 或者分析「大都督」在後世如何被文學與戲劇再塑?

你想從哪個角度切入?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