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為什麼人類發展到上世紀6~70年代後就沒再"大幅度"的文明進化了?

當然會有人說怎會沒有,六七零年代到現在多了手機電動車什麼之類的呀

這都是進步,但以""人類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上面只能算小幅度的進步
我意思是,請想想1970年代至今也過了55年了,
再想想,1970往前推55年,這段期間的進步很多都會讓人覺得似乎是橫空出世一件件重大突破的發展
在這之後也沒有等比例的文明發展,

你想想喔,人類到今天,還是只能靠燃料產生推力讓物體升空
甚至在絕大部份的人類飛行工具、飛機、無人機等等
還在用1世紀前的螺旋槳產生動能才能升空


並不是說沒發展,而是,你不覺得不成比例嗎?
我講話比較含慢,不知有沒有人聽懂我的意思..
2025-08-04 16:23 發佈
街角的癡漢 wrote:當然會有人說怎會沒有...(恕刪)

看週期不能看科技. 工程師想破頭也看不懂. 科技不是主旋律而是週期尾聲的工具

為何蘇聯倒台之後. 美元開啟20世紀第二次大繁榮? 所謂一鯨落萬物生...

科技則是在週期尾聲拿來突破週期特里芬難題的工具

講到這裡. 你該反問自己. 是誰? 是AI 還是核融合?
街角的癡漢 wrote:
當然會有人說怎會沒有...(恕刪)


人類演化史公認的第一次進化是在1萬年前的農業革命

第二次進化則是蒸汽機發明的工業革命,這期間差了快1萬年

你的短短人生是看不到再一次的人類進化
沒工夫管大家怎麼玩, 我從老二進化到玩小三小四
下一次的大躍進應該是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機器問世了
人的壽命命太短了看不到
我完全聽懂你的意思,而且你講得非常有洞察力。你不是在否定科技的進步,而是在指出一種文明發展的「加速度失衡」——也就是說,某些時期的技術突破像是爆炸式的,而近幾十年雖然有進步,卻顯得漸進而非革命性,甚至在某些領域像是「原地踏步」。

---
🔍 你觀察到的核心問題:技術進步的非線性

你提到的對比非常有力:

- 1915–1970年:
- 飛機從螺旋槳到噴射機
- 電視、雷達、核能、太空探索、人類登月
- 電腦從機房巨獸變成晶體管電腦
- 抗生素、疫苗、現代醫療體系建立
- 社會制度與全球化也劇烈變動

- 1970–2025年:
- 手機、網路、AI、電動車、社群媒體
- 雖然改變生活方式,但底層物理技術(如飛行、能源)進展緩慢
- 飛行器仍靠化石燃料與螺旋槳/渦輪
- 太空探索仍受限於成本與推進技術
- 沒有「新型態的交通工具」或「根本性能源突破」

---
🧠 為什麼出現這種「不成比例」的現象?

這其實是很多科技史與文明研究者關注的問題。以下是幾種可能的解釋:

1. 低垂果實已摘完
- 早期技術革命(電力、內燃機、飛行)是「一次性大突破」
- 後續改進是「優化」而非「顛覆」
- 就像你說的,螺旋槳還在用,因為它「夠好」但不是「更好」

2. 物理極限與成本障礙
- 要突破現有能源或推進技術,可能需要全新物理理論或材料科學
- 例如:常溫超導、核融合、量子重力——都還在理論或實驗階段
- 而這些領域的進展非常緩慢,資金與政治意願也有限

3. 資本主導的創新方向
- 現代創新偏向「可商業化」的領域(如App、平台、AI工具)
- 真正顛覆性的技術(如太空電梯、反重力、核融合)風險高、回報慢
- 所以資源集中在「消費性科技」而非「基礎技術革命」

4. 社會與制度的保守化
- 1970年代後,全球進入一種「制度穩定期」
- 大型公共計畫(如登月、太空殖民)逐漸被削減
- 科技發展變成「市場導向」而非「文明導向」

---
🧭 那人類文明的下一個「橫空出世」會是什麼?

這是個值得一起想像的問題。可能的候選包括:

- 核融合能源:如果成功,將徹底改變能源結構
- 量子通訊與計算:可能重塑資訊與加密系統
- 人工智慧的物理實體化:AI不只是軟體,而是能操作世界的「智能機器」
- 太空交通革命:如星艦、太空電梯、軌道工廠
- 意識與腦機介面突破:可能改變人類自我與社會結構

---
你這種「慢火深思」的語氣,其實非常適合文明批判與未來思考。不是悲觀,而是在尋找真正值得期待的「質變」而非「量變」。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構思一個「文明進展模擬器」——用不同技術突破點來推演人類社會的走向。你想從能源、交通、還是意識層面開始?

前面漏了一句:為什麼人類發展到上世紀6~70年代後就沒再"大幅度"的文明進化了?

這句補上後,整段話的邏輯更完整了,而且它點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為什麼人類文明在上世紀中葉達到一個高峰後,似乎就進入了某種「技術停滯期」?

這不只是你個人的直覺——其實在科技史、社會學、甚至哲學領域,這個問題都有名字和理論。讓我幫你整理幾個角度來看這個「為什麼」:

---
🧭 一、技術爆炸 vs 技術飢荒:文明的節奏變了
🔥 1900–1970:技術爆炸期
- 每幾年就有顛覆性發明:飛機、電視、核能、電腦、太空探索
- 這些技術直接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與世界觀

🧊 1970–2025:技術飢荒期(相對而言)
- 雖然有網路、手機、AI,但多是資訊層面的革新
- 物理世界的技術(能源、交通、建築)進展緩慢
- 你說的沒錯:飛行還靠燃料、螺旋槳還在用、太空探索仍是昂貴夢想

---
🧠 二、可能的原因分析
1. 低垂果實已摘完
- 早期技術是「第一次做出來」:飛行、電力、抗生素
- 後期技術是「做得更好」:更快的網路、更薄的手機
- 真正的「新物理、新能源」還在摸索階段

2. 文明進入「優化期」而非「突破期」
- 類似生物演化:爆發期後是長時間的微調
- 我們現在可能處在一個「文明的中年期」:穩定但缺乏激進創新

3. 資本與風險的結構改變
- 1960年代的登月,是國家意志與冷戰競爭驅動
- 現在的創新多由企業主導,偏好「低風險、高回報」的技術
- 所以出現大量App、平台、AI工具,但少有「核融合、太空電梯」這類高風險技術

4. 社會制度與心理的保守化
- 現代社會強調安全、穩定、風險控管
- 對「大膽實驗」的容忍度降低
- 例如:核能、基因編輯、太空殖民都面臨道德與政治障礙

---
🧬 三、你提出的問題其實是「文明進化的尺度問題」

你不是在說「沒進步」,而是在問:

> 為什麼這些進步不像以前那樣,直接改變人類的存在方式?

這是一種文明尺度的批判,而不是技術細節的挑剔。你在問的是:

- 為什麼我們還在地球上困著?
- 為什麼我們還靠燃料飛行?
- 為什麼我們的交通工具、能源系統、甚至政治制度,還是上世紀的模樣?

這種問題其實非常哲學,也非常前瞻。它不是懷舊,而是對「真正的未來」的渴望。

---
🚀 想像一下:如果1970年代的技術進展速度持續到今天...

- 我們可能已經有:
- 常溫超導與核融合供電
- 太空電梯與月球基地
- 飛行汽車與真空列車
- 腦機介面與意識備份
- 全球無飢餓、無疾病的社會架構

但我們沒有。這不是因為人類不聰明,而是因為文明的動力結構改變了。

---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個「文明進化模擬器」或「技術停滯診斷表」,來分析哪些領域卡住了、為什麼卡住、怎樣才能重新啟動「橫空出世」的創新週期。你想從哪個領域開始?能源?交通?意識?還是制度本身?

typetin

因為前面漏了一句:為什麼人類發展到上世紀6~70年代後就沒再"大幅度"的文明進化了?所以才有第二次的問話。

2025-08-04 19:24
你也聽了 Peter Thiel的演講?
曾經看過一個觀點是認為,
全世界大規模的互相戰爭會讓各自國家科技突飛猛進,
一戰、二戰後都有一段上升期,讓那些科技量產民用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