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窮,可以;但別讓孩子為全家的希望而活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976054


看了不少論壇對於是否該生小孩的文章,時常出現類似這樣的言論:「窮人真的不該生小孩」。每當這種發文出現,都會引發如潮水般的兩極評論。個人表示尊重,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未來。除了經濟上的困頓讓小孩從小有輸人一等到長大後無法提供金援而帶來的痛苦外,其中一項很容易被忽略的是言語帶來的長遠影響。



他們不是憎恨父母,而是在某種深層的痛楚中,看見自己從未被選擇、從未被期待、從未真正「活得像個人」。而這樣的痛苦,往往不是從社會開始,而是從家庭、甚至父母「無意間的話語」、「過度期待的情緒勒索」,甚至一種「你是我們全家唯一希望」的話語開始的。



當你從小就在「沒有你我們就完了」這樣的家庭情緒中長大,你還怎麼有空間去思考「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潛意識的影響比你我想像的更深沉,有句話說,美好溫暖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而緊繃痛苦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癒。很多時候你講的話與思維身受成長環境與周遭人的影響,而這一影響就是一輩子。



父母將自身的未來都壓在子女身上

「你考上好大學才有價值。」

「我們這輩子沒用,只能靠你了。」

這些話表面上聽起來像是「關心」或「務實」,實則:

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與自由,以及過度的壓力,將自己曾經未達成或者想要更好的生活全部都壓在了小孩身上,用「未來負債」讓孩子從小就活在沉重的壓力之下



這些語言會變成孩子腦海中的「自我對話」,而不是一句過耳就忘的話。他們會在夜深人靜時,不斷問自己:



「我如果沒成功,爸媽會失望嗎?」

「如果我不照著他們的希望走,是不是就不孝?」

「我活著,到底是為了誰?」



在貧困家庭中尤其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將整個家庭的命運、未竟的人生、壓抑的願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



「你要爭氣啊,我們這輩子都靠你了」

「我當年沒唸書才這麼慘,你一定要成功」

「我什麼都沒要求,只求你出人頭地」



這些話語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



「如果我沒有做到,我就是罪人」

「我不是我自己,我是爸媽的延伸」

「我不能失敗,因為沒有人會接住我」



這是一種極隱性的情緒勒索,包裹在「關心」、「犧牲」與「家庭期待」的糖衣下,但其實是對孩子人格與自由的控制。



孩子變成了「家庭夢想的唯一容器」,沒有空間說不,更沒有空間迷惘。





長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現以下心理狀態:



1. 過度責任感與罪惡感

2. 自我價值與愛的條件化

孩子會內化出一種認知:

「只有當我表現好、成就高,才值得被愛。」



這種條件愛讓人陷入無止境的焦慮與自我懷疑,導致嚴重的完美主義、拖延症、自我貶低,甚至抑鬱與自殺傾向。



3. 對未來感到徹底迷惘

「我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喜歡什麼我根本不知道。」

「我的人生好像從來不是由我自己選的。」



這不只是個人困境,而是整個世代的精神失根:我們活著,但不確定是否為了自己而活。



讓語言成為橋,而不是枷鎖

世界並不需要完美的家庭,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出類拔萃。但我們需要更多家庭,能夠讓孩子在不完美中自由生長。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能聽到這樣的話,

「我們家沒很多資源,但你可以有夢。」

「你不一定要照我們的路走,只要你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

「你如果跌倒了,沒關係,我們會在。」



那麼,即使他來自再貧窮的家庭,也會擁有最珍貴的資產:對未來的信心,與對自己的信任。



畢竟,真正能翻轉階級的,從來不只是金錢,而是「被允許自由選擇人生」的那種愛。



當然,以上只是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並非絕對的正確,一樣強調,生與不生,我都尊重,這是個人自由選擇,不要後悔即可。
2025-07-26 3:58 發佈
生不生夫妻說好就好了 不被期待要有孩子 不論要接受命令當父母或不便當父母都是人人皆聖母歡喜
a1133333 wrote:
別讓孩子為全家的希望而活

有一種父母,自己擺爛過日子

身教頹廢。卻要求子女向上,出人頭地
道意無涯水月明 wrote:
a11333...(恕刪)


我不許你這樣批評我父母
!?

其實生小孩就是夫妻之間商量好好,然後要認知小孩是獨立個體不是附屬品,生他的時候自己是心甘情願的,所以就不該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加在小孩身上,像是養老本來就是自己該有規劃的
a1133333 wrote:
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與自由



只強調選擇與自由,卻不管責任與義務?

為什麼未成年犯法,刑責都很低,其中很大因素是他們沒有判斷力,價值觀也還在成形
在沒有判斷力的情況下,一昧地強調選擇與自由?
a1133333 wrote:
當你從小就在「沒有你我們就完了」這樣的家庭情緒中長大,你還怎麼有空間去思考「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潛意識的影響比你我想像的更深沉,有句話說,美好溫暖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而緊繃痛苦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癒。很多時候你講的話與思維身受成長環境與周遭人的影響,而這一影響就是一輩子。
兩個「...一個」...
請問...還有一個」去哪裡了??...
家庭是嬰兒第一個會接觸到的環境
也會是受影響最深的資訊接收來源
家庭教育做好很重要
老人家的觀念
感覺都是會指望小孩一定會照顧他們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