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可以博取功名,經世致用;為了實現當官的夢想,許多文人都刻苦學習,希望在科舉場上一朝成名;然而朝廷入榜人數有限,應試者如過江之鯽,中榜者卻少的可憐,多數考生都是名落孫山;這不禁令人好奇,古代落榜文人除了繼續應考外,還有哪些出路呢?......還記得當時大學指考失敗時「天崩地裂」的感受,在準備重考時到早餐店工作,也在那邊遇到自己的初戀,甚至想說就這麼做下去也無妨,但考慮到爸媽心情還是去考試,沒想到卻考得不錯,後來也去念了大學,但畢業後卻發現學校跟職場存在「一定程度」的鴻溝。甚至後來到業界才知道不少大學教授曾是業界的過來人,但因為「某些原因」選擇在職專班後到學校任教或許大學被外界詬病為象牙塔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說真的還不少...碇真嗣吶最近看了查理柯克更有這種感受......附上連結給大家解謎XDD
都能寒窗十年了再繼續幾個寒窗十年不就得了還是有人要說以前的人在參加科舉完之前都是可以不吃不喝不穿不用地方睡覺的?話說現在甚麼指考統測學測那就是個笑話分數再低你都有大學可以報名入學這還有啥可以崩潰的?又不是以前聯考分數不到就是沒學校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