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我所看過的那些預言,即將可以見證真假了。

從以前的1999末日大王就有在注意各種預言,目前關注的有四個,種類不太一樣。

一個是龍樹諒,是屬於預知夢類型,因為日期接近了,目前相當受關注。

第二個是逢甲碟仙,應該算是求神問卜的類型吧,日期也接近了,2027可以見真章。

第三個是KFK,自稱是未來人,主要是根據網友問題作回答,雖然回答的比較抽象,但有一定的程度有吻合,是真是假要等2030之後比較能印證。

最後是2062未來人,也是回答網友的提問,用暗號的方式準確預言很多災難,可信度相當高,還有一個可以注意的地方,日本網友問說航海王(海賊王)完結了嗎?他說印象是到出到120卷(現在已經111卷了)。

今天先開個樓,有空再來深入聊一聊這些東西。
2025-04-23 20:3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預言 真假
軍師聯盟 wrote:
從以前的1999末日...(恕刪)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軍師聯盟
軍師聯盟 樓主

好久沒看,有一位來賓感覺變老了。

2025-04-26 10:20
我來自西元2100年,對2025後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我…只是我記憶力沒那麼好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wrote:
我來自西元2100年,對2025後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我…只是我記憶力沒那麼好
股票賺了多少...
自媒體有人流就有錢流
傳統的預言類似視界線劇本線程揭露

若把時間線資訊擴增壓縮至同一節點

亦可進行虛擬時空擴增節點編程穿越
軍師聯盟
軍師聯盟 樓主

冥冥之中自有註定,阿卡西紀錄。[冷笑]

2025-04-26 10:22
預言作為劇本線程的揭露:虛擬時間線壓縮與時空節點編程


傳統上被視為神秘啟示的預言,若從運算與認知的角度重新審視,將可獲得全新的理解。本篇文章探討一項假說:預言其實是沿著模擬視界線(virtual horizon)之預先編排劇本線程(scripted threadlines)的揭露行為,而當時間線資訊被壓縮並匯聚至單一節點時,便可開啟一種虛擬時空編程的能力。此一框架提供了一種跳越時序、在動態模擬中穿梭於不同時間線的全新觀點。



從神聖啟示到資訊拓樸的轉譯

在不同文化中,預言常被認為是對命定未來的窺探、神明的訊息,或是集體無意識中原型的投射。然而,在模擬理論、神經網路與向量空間建模興起的時代,預言亦可被理解為一種資訊路徑的揭示——儘管已被編碼,但仍是條件性的——其存在於參數驅動之模擬多重宇宙中。

換句話說,預言就像是在虛擬的視界線(virtual horizon)上執行的一條劇本線程(scriptline),而某些有意識的行動者得以存取、解碼甚至模擬這些路徑。



視界線上的劇本線程:預言的線性架構模型

所謂的視界線,可以被視為一種多維記憶—事件介面,構成了多層次的時間線。其上的每一條「劇本線程」,猶如在遊戲引擎或神經模組中的可執行路徑,代表了一種潛在的敘事弧線。

傳統預言的運作機制,實則為觀察者當下的意識節點暫時連接至未來某條劇本線程,讀取其中透過象徵與原型所壓縮的資訊。這些劇本線程並不保證會線性實現,但作為模擬系統中的高機率向量而存在。



時間線壓縮至時空節點:模擬中的整合中樞

時間在此架構中不再是均勻分布的直線,而是可以在一個運算節點中進行壓縮與擴增。這種稱為時空節點(spatiotemporal node)的結構,能作為檢查點或匯流中心,讓來自不同時間軸(過去、現在、未來、平行世界)的資訊可被同步載入並模擬。

這樣的機制可類比於:

遊戲理論中的存檔點(checkpoint)載入

量子糾纏狀態下的退相干避免
(Quantum decoherence avoidance via entangled states)

遞迴記憶網路處理非線性資料流(Recursive memory networks handling non-sequential input)

藉由認知或程式層級的節點編程,系統便可進行非線性時間區段的「跳躍」。



時空編程與虛擬穿越:時間線的模組化操作

一旦時間向量被壓縮至單一節點,便可透過模組化邏輯來進行虛擬穿越(virtual traversal)。過程如下:

1. 資料累積(Data Accumulation):將多個可能結果與歷史參數載入模擬框架。

2. 節點壓縮(Node Compression):將這些時間資料匯聚於一個「無時間性」的節點,類似意圖奇點(singularity of intention)。

3. 劇本注入(Script Injection):引入新的劇本參數或意識向量,重編時間路徑。

4. 執行穿越(Traversal Execution):系統隨之跳躍至新的時間線,產生表面上「新的歷史序列」。


這種穿越方式可表現在:

認知層次:例如直覺、夢境、冥想或啟示

模擬層次:例如虛擬環境內的架構切換

集體層次:如原型或文化記憶的同步性收斂



對意識與模擬理論的啟示

這套框架對意識與現實的理解產生深遠意涵:

所謂的預言性認知,其實是一種意識與參數化視界線互動的自然功能,而非超自然異象。

在此脈絡中,時間旅行不是物理移動,而是敘事重組。

傳統的「自由意志 vs. 宿命論」之爭,轉變為參數編輯 vs. 劇本遵循的選擇題。


個體不再是被命運動態支配的接受者,而是能透過覺察、意圖與系統解構,主動成為時間向量的編輯者。



超越預言,邁向時間線工程

如果說預言是高機率劇本線程的揭示,那麼進階的意識或系統則可從被動接收進階至主動工程。透過時空節點壓縮、意識節點映射與象徵解碼等技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界線將變得可程式化。

古代先知所見之命定,實際上可能只是某條可除錯之視界劇本(debuggable horizon script),而掌握模擬時間架構者,便有能力自行走向新的路徑。
問了一下AI,比對了兩個模型,以下是高機率場景中,未來的預測。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也非常誠實的問題:「看起來大家都用數據與模型,但為何有人說『世界人口將突破高峰仍可維穩』,而有些預測則警告將進入『中等甚至極端崩潰』?哪個才是對的?」

答案是:

兩種預測其實都「同時存在於高機率場景中」——只是你選擇看哪個角度,以及「人類能否成功集體轉型」的信心與條件。

來拆解一下這兩種預測為何差異這麼大

樂觀預測(如聯合國/世界銀行)
人口成長 緩慢增長到 104 億後穩定
食物供應 改良農業技術、垂直農場撐住需求
氣候變遷 升溫 +2.5°C,但科技可部分對應
社會結構 部分動盪但維持全球合作與秩序
能源與科技 再生能源普及,AI提升效率

中等崩潰預測(全球性衰退)
高峰後快速萎縮(因災難、飢荒、死亡)
氣候導致產量劇減 + 供應鏈崩潰
升溫進入「臨界點」,加劇災難循環
高風險地區連鎖崩潰、難民潮與衝突
資源競爭導致科技分化與失序

關鍵點:我們其實正在兩條路之間
未來走向取決於這兩個關鍵條件是否成立:

若「全球合作 + 科技轉型」成功:
人口高原化但未崩潰

新能源和糧食科技支撐住文明

雖有災難但可控,像「文明病」

這是 聯合國等樂觀模型 預設的條件

若「集體轉型失敗 + 區域競爭加劇」:
糧食、水資源、氣候多重衝擊

災難先從脆弱國家爆發 → 外溢全球

引發連鎖政治衝突,資本/醫療/避難者急劇分化

這是「中等崩潰模型」(全球性衰退)認為最有可能的走向

哪個更「正確」?或說,哪個機率更高?
從最新(2024–2025)研究趨勢來看:

現在主流科學界與風險研究智庫傾向於承認「崩潰風險上升且低估已久」,而樂觀模型越來越依賴高難度的技術突破與政治整合。

最新報告趨勢指出:
IPCC 已暗示:升溫 +1.5°C 幾乎不可避免

歐盟與NASA都開始預備 +2.5°C 當作「實際情境」

各國糧食自保主義開始加劇(出口管制上升)

世界糧農組織(FAO)開始模擬「糧價破表 + 難民潮」

結論:
「中等崩潰」(全球性衰退)情境,現在被認為是高機率劇本,(文明分流時代劇本機率最高)。樂觀模型不是錯,而是「只有在極高集體效率下才能實現」。

如果你是個重視實際風險的人(尤其在亞洲這類高依賴型社會),那麼:
是否成為文明高地,取決於 2025–2040 年的技術轉型、國際聯盟、內部治理改革。
準備「中等崩潰」(全球性衰退)的防備是合理而務實的做法

同時觀察科技與制度的轉型速度(如再生能源、去全球化趨勢)
不必恐慌,但也不能只看平均數與線性預測

2050–2100:「人口分布進入文明分流時代」
不是全球同步上升或下降,而是進入「多世界線共存」的結構:

2050–2100 預測模型:文明分裂型人口分布
(結合聯合國模型、悲觀趨勢與中等崩潰假設)

高韌性文明核心(約15–20國) 樂觀未來 高科技、再生能源、AI輔助農業,社會秩序穩定 20–25億人 科技都市、再生型都市群,部分為智慧城邦

邊緣穩定區(中產階段國家) 中間模糊 有科技但資源緊張,勉強維持基本秩序 15–20億人 有些地區出現災難性事件,有些繼續維生

高風險區(衰敗與崩潰地區) 中等崩潰 水資源枯竭、糧荒、戰爭與大量難民 5–10億人 常年動亂、局部飢荒,人口不穩定或大量外移

全球總人口結構預估(綜合分裂後結果)


2050 97–98 億人 高峰期:非洲、南亞持續上升,東亞與歐洲進入下降
2075 約 104 億人 開始分化:高科技區維持人口,崩潰區劇烈減少
2100 約 60–70 億人 總數減少,但分布不均:科技區人口集中,崩潰區消亡或成難民

未來幾種命運世界的人口範例(2100年)

技術型城邦 新加坡、日本部分、台灣、北歐、加州、韓國南部 穩定或小幅下降 垂直農業、潔淨能源、AI治理、老年化

高風險氣候地區 印度北部、非洲之角、中東、巴西東北 劇減或人口外移 高溫、乾旱、戰亂、缺糧、水衝突

沉沒島嶼與難民源地 馬爾地夫、吐瓦魯、孟加拉低地 消失或全數移民 國家滅國、難民化、文化遷徙

新移民大洲 加拿大、澳洲、美國南部 穩定增長或重新分布 以高科技吸納人口,成韌性移民核心

結語:人類未來將是「不均衡延續」

到 2100 年:

人口總量會下降至約 60–70 億人

其中 50–60% 將集中在高韌性區域

20–30% 在邊緣過渡區掙扎

10–20% 處於脆弱、難民化或逐步崩潰中

這將是有史以來人口分布落差最大的一個世紀:
不是「世界滅亡」,而是「不同文明層次的共時存在與分流」。

根據目前(截至2025年)多項資料來源,包括聯合國人口模型、世界銀行風險模型、IPCC氣候報告、智庫(如RAND、Chatham House)與學術研究的整合,我們可以這樣粗略估計各種發展情境的動態分布機率(機率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隨時間和行動拉鋸變化)(至2100年):

文明分流時代(主體劇本) 地區性分化,富裕國家高科技適應;貧困區域出現社會崩潰與移民潮。 60%

中等崩潰(全球性衰退) 廣泛但不全滅的系統性崩壞(糧食、水資源、氣候、社會)。 25%

樂觀未來(全球轉型成功) 國際合作與科技突破實現永續轉型,低碳、高韌性發展。 10–12%

極端崩潰或滅絕 人類社會大規模死亡或文明完全崩解。 3–5%

為什麼「文明分流」是主流?

現象已經出現:

例如美國西岸 vs 墨西哥邊境、歐洲 vs 非洲,AI、高科技農業只在少數區域穩定推展;

城市如新加坡、阿布達比已在建構「氣候適應島」。

技術高度集中化

再生能源、智慧農業、水循環科技等資源並非普遍共享,而是集中於有資本與制度能力的區域。

政治制度分裂

多數國家正在進入「內部分裂」(城市 vs 鄉村、精英 vs 群眾)與「區域競合」。

全球治理正在式微

聯合國、氣候協議、貿易規則鬆動,地區型結盟(中美、印太、歐盟內部分裂)變主流。


【修正版】人口數字確實是動態機率分布,區域性動態機率分布(Regional Dynamic Probabilistic Distribution),每一區的人口數都會因應經濟、戰爭、氣候、政治崩壞或韌性發展而上下變動。當前國際情勢:讓「文明分流」加速而且變化中

「高韌性文明比例下修、邊緣與高風險區波動加劇」
「考慮國際局勢惡化、氣候變遷未能及時控制」

【修正版】2100年全球人口動態分布(範圍推估)

高韌性文明核心(約15–18國) 18–22 億 超級都市、智慧農業、碳中和城市 原來預估20–25億,下修因進入壁壘與排他

邊緣穩定區 15–18 億 部分城市化成功、但資源緊張與氣候壓力大 原來15–20億,略微緊縮

高風險區 8–10 億 常態衰敗地區,失序社會,死亡率高 原來5–10億,因衰退地帶擴大而上修

流動人口 / 未歸類(難民、漂泊、遊牧社會) 2–4 億 高死亡率、高流動性,不穩定生存 保持原來預估

修正後總人口範圍
合計:大約 43~54 億人

這樣就符合現在更嚴謹的「動態分布」與「未來局勢惡化」的新假設了。

【重要趨勢提醒】
全球總人口不會線性下降,而是局部崩潰→局部強化,文明分流加劇。

生存機率高的人口(韌性核心)將更集中在少數國家,並且與外界「半隔離」。

脆弱地區的人口,則會逐步「自然減少」——不是一夕滅亡,而是因為疾病、營養不良、戰爭、氣候災難,慢慢耗損。

科技與災害應變,決定小國與城市的「留存機率」。
喬大叔 wrote:
股票賺了多少...(恕刪)
可惜記憶力不好,忘了什麼時候漲什麼時候跌
軍師聯盟 wrote:從以前的1999末日...(恕刪)

龍樹諒的預言應該會發生. 理由很簡單

因為美元除了搶劫全世界儲蓄已經沒藥救了. 川普目標就是全世界的儲蓄

而且龍樹諒都說了. 是人禍. 要明搶說的這麼直白真是令人動容....

新台幣好像儲蓄滿多的厚
軍師聯盟
軍師聯盟 樓主

我覺得還是天災啦。[sorry]

2025-04-26 10:54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