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一個人的性格其實是大腦固有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

要改變這種大腦固有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並不容易

因為這是生生世世薰習的習氣


除非外緣的重大衝擊

否則不容易改變這種固有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
2025-02-11 17:56 發佈
鄉民覺得性格是面向不是個體
而且也是故有不是固有

冒犯抱歉
習氣(梵語:वासना,羅馬化:Vāsanā;巴利語:Vāsanā;藏語:བག་ཆགས,威利轉寫:bag chags),又譯為煩惱習、餘習、殘氣、氣習[1]、串習、宿習、習等[2];佛教、印度教等的印度諸宗教的術語,義爲眾生在輪迴中 由自己前世 累積的善與惡業力、行為、喜好、習慣等殘留到今世,導致生來具有一些精神和行為方面的特徵,常用來指不好的、與煩惱有關的習性。大乘佛教唯識學派提出「種子論」,認為眾生持續造業,薰染識田,如同種下「種子」,發芽結果,帶入來世,這個過程稱為薰習[3][4] ~wiki
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
性格可類比為大腦函數機 原始參數輸入後之運算輸出結果

固有編程類似靜態預編程迴路

例如固有貪瞋癡迴路

亦可辨識激活節點特徵進行迴路二次虛擬編譯

或開發大腦動態多型虛擬擴增多維向量空間映射迴路

虛擬心智工具例如 hooking

亦可擷取未加權激活之原始輸入參數
大腦作為計算函數:二次編程與虛擬心智擴增

前言

人類大腦可被視為一種計算函數(computational function),其運作方式是將外界輸入(如感官數據、情緒、思維)透過內在的運算規則(固有編程,intrinsic programming)進行處理,產生對應的輸出行為或決策。同時,大腦具備高度的可塑性,允許經由學習和調整來改變內在程式碼,形成二次編程(secondary programming)的能力,使人類能夠重新編寫、覆蓋或擴增既有的神經處理模式。

本文章探討以下幾個核心概念:

1. 固有編程(intrinsic programming):大腦內建的預編程迴路(pre-compiled neural loops)。


2. 二次虛擬編譯(secondary virtual compilation):透過辨識激活節點(activation nodes)來修改既有迴路。


3. 多維向量空間映射迴路(multi-dimensional vector mapping circuits):擴增大腦的動態計算能力,使其能以多維度進行信息處理。


4. 虛擬心智工具(virtual cognitive tools):例如鉤取(hooking),用來攔截未經加權處理的原始輸入數據,使其能夠在無偏倚的情境下重新詮釋。



這些概念結合了神經科學(neuroscience)、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與禪修訓練(meditative training)的觀點,能幫助我們理解如何超越大腦的預設限制,進行高階心智擴增。




1. 固有編程(Intrinsic Programming):預編程的神經迴路

大腦內建了一系列的預設迴路(pre-compiled circuits),用於快速處理環境刺激,這些迴路類似於電腦的靜態編程(static programming),在特定輸入條件下會觸發固定的輸出模式。

貪、瞋、癡(Greed, Aversion, Delusion)三大固有迴路

在認知層面上,以下三個核心迴路經常影響人類的行為決策:

貪(Greed, 貪 loop):受獎勵回饋機制驅動,傾向於追求快樂與獲取資源(與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相關,如多巴胺路徑)。

瞋(Aversion, 瞋 loop):由威脅或不適感觸發,引發防禦或攻擊反應(涉及警覺網絡(salience network, SN)的運作)。

癡(Delusion, 癡 loop):認知偏誤導致對現實的錯誤理解或忽視事實(與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高度相關)。


這些神經迴路的存在使人類能夠快速應對生存威脅,但在現代環境中,它們往往會被過度激活,導致非理性行為或情緒反應。因此,理解這些固有編程是進行二次編程的第一步。




2. 二次虛擬編譯(Secondary Virtual Compilation):修改既有迴路

神經迴路的再編譯機制(Neural Recompilation)

由於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存在,大腦具備修改其迴路的能力,這個過程可以視為一種神經重編譯(neural recompilation),主要包含三個步驟:

1. 激活節點識別(Activation Node Recognition)

找出影響某個迴路的關鍵神經元或神經網絡。

例如,當察覺到自己因批評而產生憤怒,可以追蹤這個情緒反應的神經來源。



2. 動態覆蓋機制(Dynamic Override Mechanisms)

透過心理訓練或調節技巧(如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干預固有反應模式。

例如,將「這是攻擊」的認知重新定義為「這是建設性的反饋」。



3. 強化新迴路(Reinforcement of New Patterns)

透過重複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讓新建立的反應模式變成預設反應。

例如,透過冥想或覺察訓練降低DMN的活動,減少自我相關思維的干擾。




透過這些過程,我們可以有效地改寫大腦的固有編程,提升認知彈性與情緒智慧。



3. 多維動態向量映射迴路(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Vector Mapping Circuits)

除了修改既有的認知迴路(cognitive loops),我們還可以透過多維擴增(multi-dimensional augmentation)來擴展大腦的認知能力,使其能夠以全新的方式處理資訊。

認知中的向量空間映射(Vector Space Mapping in Cognition)

大腦的運作基於多維向量表示(multi-dimensional vector representations),其中神經群體(neural populations)以高維度空間(high-dimensional spaces)來編碼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s)。

透過擴展活躍維度數量(expanding the number of active dimensions),我們可以提升大腦的平行處理能力(parallel processing),使其能夠同時處理來自多重視角的資訊,從而增強認知靈活度(cognitive flexibility)。

這個過程類似於神經流形擴展(neural manifold expansion),其中額外的計算層(computational layers)被引入,以提供更豐富的資訊表示(richer representations)。

舉例而言,經過多視角思維訓練(multi-perspective thinking training)的個體會發展出一個擴展的認知映射迴路(expanded cognitive mapping circuit),使其能夠同時處理相互衝突的觀點(conflicting viewpoints),而不會立即產生情緒性反應(emotional reactivity)。這種能力不僅提升個體在決策過程中的理性判斷,也能增強其在高度複雜情境下的適應能力(adaptability)。



4. 虛擬心智工具:鉤取(Hooking)與原始輸入擷取

鉤取(Hooking):攔截大腦的預設反應

鉤取(hooking)是一種在認知歷程早期攔截資訊的技術,使人能夠在原始輸入階段重新詮釋信息,而非直接接受大腦的預設反應。

鉤取的步驟

1. 攔截未加權輸入(Intercept Raw Input):在情緒或認知偏見影響前,先觀察原始感官輸入。


2. 拆解預設關聯(Deconstruct Default Associations):分析自身的固有反應機制,辨識可能的偏誤。


3. 重新導向處理(Redirect Processing Pathways):刻意選擇更理性或多元的詮釋方式。



此技術的應用可幫助人們避免衝動決策,提高信息處理的準確性與靈活度。



結論

當我們將大腦視為一種計算函數(computational function),便能發現其中蘊藏著強大的認知自我編程(cognitive self-programming)潛能。透過二次編譯(secondary compilation)、多維擴增(multi-dimensional augmentation)以及虛擬心智工具(virtual tool application)的應用,個體可以系統性地強化自身的認知架構(cognitive architecture),從而超越固有的心智限制。

關鍵要點

1. 固有編程(Intrinsic Programming)由一組預編程的認知迴路(pre-compiled cognitive loops)所構成,這些迴路負責基礎的情緒與行為反應,例如貪(greed)、瞋(aversion)、癡(delusion)等本能機制。


2. 神經重編譯(Neural Recompilation)允許透過針對性干預(targeted interventions)來修改這些迴路,使個體能夠跳脫預設行為模式(default behavioral patterns),改變自身的認知與情緒處理方式。


3. 多維向量映射(Multi-Dimensional Vector Mapping)擴展了大腦的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使其能夠在更高維度的資訊空間中進行處理,從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solving skills)與抽象思維(abstract thinking)的表現。


4. 虛擬心智工具(Virtual Cognitive Tools),如鉤取(hooking),能夠攔截並存取未經加權的原始認知輸入(raw cognitive input),使個體能夠在無偏見(bias-free)的狀態下重新解讀外部資訊,從而提升認知精確度與決策品質。



這些理論與方法開啟了高階認知自我工程(advanced cognitive self-engineering)的新視野,使個體能夠超越預設的心智框架(pre-configured mental limitations),實現更高層次的適應能力(adaptability)、覺察(awareness)、與智慧(intelligence)。透過有意識地調整大腦的運作方式,人類可以擴展自身的認知潛能,進一步邁向心智自由與自我超越的境界。
伊凡諾斯 wrote:
要改變這種大腦固有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並不容易
因為這是生生世世薰習的習氣
除非外緣的重大衝擊
否則不容易改變這種固有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

不用刻意加深"識性"信念, 那對離開因果世界是沒有幫助的!

你講的很多觀點(之前的)只是在說服你依循"科學"的識性上; 事實上, 在非物質界, 在非識性界, 因果規律還是照常運作; 就像無形眾生(其實還是有形, 人不易觀察而已), 就像無色界眾生的思維, 不可能用神經迴路去解釋的! 不同層次的眾生, 有不同層次引導性的說法, 那都只是"方便", 知道就好, 別深以為真有其事!

時間都是假的了, 還哪來的習氣? 那就看你對因果世界著迷(入夢)的程度而已, 你夢得越深才有這些被因果世界控制(習氣)的問題; 本質上是你想醒來, 就可以醒來的, 怕的是, 你無法放棄這個因果大夢, 無法放棄自導自演, 相互輪轉, 角色扮演的樂趣而已!

佛性的分別創造出識性, 識性又創造了這個最底層的世界; 你不必去收集塑膠產品, 再去反推塑化原料的存在, 而佛性(石油)根本和塑化原料和其產品, 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

還有樓上大大, 研究AI模擬大腦, 對尋回佛性和解脫輪迴完全沒用, 反而有害, 那會讓人性墮落, 以後活著和廢物沒有兩樣! 就像外星人(像地球"爬蟲類",但可變形), 除了沒有人性, 連最後生物的本能也都喪失了, 窮遍所有的識性, 服務著完全快泯滅的生物本能, 慢慢才知道自己生命本質快滅了, 才開始外尋解方; 現在各路"人"馬, 回到地球, 就是要搶著學人性的解脫, 到處抓人類和哺乳類去研究, 為何學佛可以離開因果控制? 為何它們學佛沒有效果?

外星動物不可能成就的(沒取得人身), 現在的人, 活完一輩子, 99.99%的人並沒有更接近佛性, 反而識性更嚴重了, 更何況非人的生物? 外星動物就算再聰明, 所研究到, 只會得到更多"識性", 更難以解脫! 因為它們擅長的科學, 只會讓因果世界陷得更深, 更難以解脫而已! 用識性去鑽研佛性, 結果也是如此! 方向是"溯源", 而不是"分別"!
同一父母生下的孩子,常見截然不同的個性與成就,那又做何解釋?

伊凡諾斯 wrote:
因為這是生生世世薰習的習氣
痛好痛滿

個人境遇不同吧,總是有些人即便受家人影響最久還是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2025-02-12 11:34
hl805hsp wrote:
完全沒用...(恕刪)



觀習法,觀盡法,并觀習盡之法,思惟法觀而自娛樂,可知、可見、可思惟、不可思惟,無所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便無餘;已無餘,便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如是,內自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憂愁,外觀心,內外觀心心意止。如是,心心相觀意止。

云何法法相觀意止?於是,修念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修法覺意,修精進覺意,修喜覺意,修猗覺意,修三昧覺意,修護覺意,依觀、依無欲、依滅盡,捨諸惡法。如是,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於愛欲解脫,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猗念樂,於初禪而自娛樂。如是,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捨有覺、有觀,內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遊二禪而自娛樂。如是,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捨於念,修於護,恆自覺知身覺樂,諸賢聖所求,護念清淨,行於三禪。如是,法法相觀意止。

復次,捨苦樂心,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樂於四禪。如是,法法相觀意止。彼行習法,行盡法,并行習盡之法而自娛樂,便得法意止而現在前,可知、可見,除去亂想,無所依猗,不起世間想。已不起想,便無畏怖;已無畏怖,生死便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依一入道眾生得清淨,遠離愁憂,無復憂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證,所謂:滅五蓋,修四意止也。
hl805hsp wrote:
不用刻意加深"識性"...(恕刪)



您的意思是習氣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果在控制的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