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由來?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由於佛陀證道之前為一大婆羅門,佛陀在宣說佛法幾乎都是用婆羅門名相說法,來破婆羅門。包括世人常知的涅盤,也是婆羅門的名詞。
如是我聞,是佛陀在正覺的狀態。
一時,是佛陀在禪定之中。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在獨處的狀態。
世上很多經典,常是後人杜撰,讀經要十分小心。
目前確定,雜阿含經,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心經(心經係自大般若經摘錄部分),緣起經。為佛陀所說。可以參考。不過如果沒有善知識解說,有可能變成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例如印順法師說緣起畢竟空,就和緣起經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水云 wrote:
「我」有找到的 .....(恕刪)
主詞是阿難。不是悉達多。
如是我聞。
是某個朝代訂下的集結經典用語。
在此前期之初,古文也用過【聞如是】。

一時,佛在定中,的話,
眾人是在定中聽,的話,
未得定的一般凡夫,聽不得。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明明有 弟子 同在,如何說《獨處》?

也有前來問法的人,如何說《獨處》?

這個公案明明是,
給孤獨長者,與,祇陀太子,的一段故事。
與 佛是否 獨處 無關

後人之經。
六祖法脈所傳,《六祖壇經》。
算不算得後人之經?

先聲明。
「我」不知道,
列出的,沒有如是我聞的,
經是哪來的

( 其實就在 大藏經 裡來的 )
只是說 ...
如果讀通【入法界體性經】...
也會知道,「我」在這樓打的字是多餘的

「我」還是強調。
出曜經可以讀。
普曜經可以讀。
巴利三藏可以讀。
時代在進步。
大藏經,看經題有緣,請點開來讀。

雖然,出曜經就沒有,如是我聞,這個格式 ...

喔。
巴利三藏也沒有。畢竟。巴利三藏 ...
沒有進入朝代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維摩詰經是佛經嗎?不是。
六祖壇經是佛經嗎?不是。
佛經只有是釋迦摩尼在正定中體驗,出定後宣說正定中的體驗,才是佛經。
眾人皆以為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些名相是地名什麼的,其實佛陀是拿名相來述說自己在正定時的狀態。這是印度婆羅門的敘事習慣吧?省得聽的人不記得。
在楞嚴經中,如果你執著這些名相,你絕對會看不懂,怎麼佛陀一下子說在此地,一下子又說在他地?
什麼是比丘?大家都以為是出家人。你去看看至聖先師孔廟的牌位,上面是不是寫著比丘?
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在說佛陀有很多向上學習的正念。
並不是說只要佛經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的就一定是佛所宣說,還是要用佛陀所說的原則去驗證。如本自俱足,不假外求,由於佛經為佛陀所宣說,他不會說出自相矛盾的東西。
Suzuki Asa wrote:
[佛說八大人覺經]的...(恕刪)
內文搜尋

X